【摘要2012/05/29 聯合報 彭明輝】中日韓簽約啟動FTA談判,各界如臨大敵而倡議加速台灣與各國的談判。然而,FTA不保證簽署國雙贏,提升中小企業競爭力與產業升級才是關鍵解方。
自由貿易有利於簽約國的強項產業,代價是弱勢產業會萎縮,最後對台灣整體經濟的貢獻是正或負,一方面是看談判所爭取到的條件對誰有利,另一方面是看兩國產業相對競爭力的強弱。以歐元區為例,德國是主要的獲利國而出口急遽擴張,其他國家絕大多數受害。
況且,在談判中急著簽約的人一定是輸家,加入WTO的過程就是一大教訓。當時兩岸皆被談判國威脅要讓對岸先入會,因而急著讓步:台灣的談判結果犧牲大,入會條件之屈辱史上僅見。美牛談判台美都是意在TIFA,台灣如果躁進而示弱,只是讓美國在TIFA談判上更加軟土深掘而已。
自由貿易是雙刃劍,提昇產業技術層級與競爭力才是真正穩贏的策略。然而,加入WTO十年來,GDP雖有成長,貧富差距卻逐年擴大,而實質薪資逐年減少。根本問題在於劫貧濟富的稅賦制度,以及錯誤的科技、高教與產業政策。
過去的產業政策只談旗艦產業而不談中小企業,只談未來產業而不管既有產業,一味偏袒科學園區內的產業而漠視其他產業的需要,以致產業發展頭重腳輕,根本身首異處—旗艦產業起航時,整個艦隊卻早已覆沒。
2004年高科技產業實質有效稅率僅5.8%,遠低於經營艱困的傳統產業(14.8%);某晶圓代工龍頭廠在2005年盈餘934億元,繳稅金額卻僅二億元(盈餘的0.214%)!此外,政府對產業的租稅優惠竟反比於其社會貢獻度,可謂倒行逆施:科技業每投入一億元的資本只能創造6.4個就業機會,遠低於傳統產業的16個就業機會。
政府給予新興產業補貼時,應附帶要求帶動國內相關產業發展。韓國在半導體與面板產業的扶植下,設備業蒸蒸日上而設備自製率逐年提升;然而享受政府高額補貼的國內半導體與面板大廠,卻無心培養國內設備業,近年來終因設備成本遠高於韓國而競爭乏力。
新興產業與既有產業脫節,長期發展是兩敗俱傷。然而政府始終不肯檢討相關政策,積弊十年當然使得新增的工作機會遠低於失去的工作機會,以致失業率高漲。產業政策的偏頗涉及財閥對政治無孔不入的操弄,如果在科技與學術發展政策上仍舊重蹈類似覆轍,只能說是無知且無能。
為了帶動新興生技製藥產業,2000至二2008年政府所投入研發經費總額約佔全國科技總預算的20%。然而,台灣生技產業上的強項在醫療器材,2010年時總營業占生技產業的40%,而新興生技產業僅占28%;此外,醫療器材產業營業額年成長12.5%,亦高於新興生技產業的9.1%。
捨醫療器材而扶植風險極高的新興生技製藥,意在製造少數科技新貴,與廣大納稅人的利益無關,也跟產業既有的發展動能背離,無怪乎十二年來罕有成效。
高教政策也是好高騖遠:國內產業發展落後國外學術研究至少十年,產業升級所需關鍵技術在國外期刊早已發表,一味競逐SCI論文與全球排名,只是讓學術跟國內產業脫節。產業、科技與高教政策皆與產業需求脫節,如此身首異處,產業升級當然無望! (作者為劍橋大學工程博士,清大榮譽退休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