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6日 星期三

十二年國教的成敗關鍵

【陳惠邦 中國時報2012.05.14摘要】推行十二年國教政策以來,爭議多集中在「免試升學、特色招生與超額比序、國中會考加測英聽等議題上」,少數針對社區高中均優質化加以論述,但未見對十二國教方案的全貌(含所謂配套)及核心價值的理解與討論。
擾嚷多時的升學制度變革版本已逐區拍版,我們應以更高的視野來檢視此一將投入鉅額教育經費的國教政策,以免改革的徒勞無功。「高中均優質化發展」絕對是十二年國教的重要方向。但是社區高中只是答案的一部分。我們更需往下關切國中教育能否擺脫「升學工業」而朝向「正常化」發展,這才是十二年國教成敗的關鍵。
長期以來升學主義如罩頂烏雲一般,使國中課程深耕與精進教學難以生根。地方教育主管單位、教師及師資培育機構都很了解,舉凡教育政策下所推動的品格教育、資訊融入教學、閱讀教育、永續校園、國際教育、創新教學、藝文深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等,國小通常爭取踴躍,國中的參與則向來興趣缺缺。
一些課程教學或政策推動競賽的評比,國小競爭激烈、成果精良,國中反而在質、量上都有一段差距。考試佔據國中教學太多時間。十二年國教也許能為國中教育正常發展帶來希望,但是也對習慣考試的國中教學帶來新的挑戰。不考試了,要怎麼教? 國中教育要正常發展需同時關注課程與教學、師資、環境設施
「課程均衡發展與教學正常化」是首要議題。升學主義長期以來嚴重地扭曲了國中課程的均衡發展。其中被犧牲的領域包括音樂、藝術、體育以及生活教育。古人談教育內容以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為本,其中不難看出以生活教育、藝術人文教育、體育為先。
但是今天的國中教育卻完全倒反了重點順序。甚至還出現變相能力編班、變調的第八節、第九節等反教育現象,這些都是是眾所周知,卻又不願正視的校園沉痾。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校園霸凌、學生體能與視力減弱等,其實都是這些學校教育發展本末倒置的結果之一
每當孩子在運動、服裝設計、技能競賽等方面有所成就,甚至在國外發光發熱之後,往往被各界封為「台灣之光」。然而,擁有這些性向潛能的學生在我們的教育體制中幾乎沒有太多自由發展的機會。期待十二年國教可讓國中小真正「九年一貫」,能在自主、開放與多元課程發展空間揮灑自如
另一重要議題乃是師資。我們要讓不同資質與教育需求的學生獲得均等教育機會,其關鍵因素在於多元的課程內容與教學,而掌握課程內容與教材教法的是教師,因此解決國中教育正常化問題的關鍵因素在師資。許多人所津津樂道的芬蘭教育,其關鍵也在於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因此,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和學校首應清楚評估近期(五年)內需要現職師資的進修與成長。不是讓國中教師疲於奔波的特定時數研習,而是能徹底改造教學的教育訓練。當然,十二年國教如果是永續經營的教改政策,那麼就還要針對五年後的未來師資預先進行系統規劃與精緻培育
最後,還應該考慮國中教育正常化需要的教學設施與青少年活動環境,包括虛擬網路環境、戶外探索教育空間、體育設施與藝文教育資源等。
總而言之,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台灣要向國際展現以人力素質優勢為基礎的軟實力,國中、國小就是很重要的人才養成紮根階段。民國57年實施九年義務教育的遠見,解放了國小教育,國小從此有了正常發展的空間。我們期待103年的十二年國教能解放國中教育,讓全國近九十萬國中學生得以從學校/補習班生活中撥雲見日      (作者為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校長)
參考資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