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2日 星期日

12年國教的成功關鍵

Schumann: Symphony No. 4 - Philadelphia Orchestra/Klemperer (1962)

王道維 中國時報2012.04.19摘要】不同個人團體對於教育的理念上的差異與政策內涵的不明確,讓社會為此產生激烈的爭論。分析這些爭議可以發現有以下幾個面向在競合:
一、公平的受教機會:減低家庭經濟背景的影響,讓每個學生都有同等的機會享受到合適的教育內容與果效。
二、安心有效的作法:對大多數家長與學生來說,不管教改所訴諸的理念有多麼崇高,總希望最後的遊戲規則是他們可以安心遵循的,並有合理回報可以期待。
三、優秀人才的培養: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國家的發展需要少數菁英分子的領航來面對國際性的競爭。如何發掘培育這些優秀人才是教育不可漠視的責任。
四、多元適性的學習環境:發掘培養學生不同的能力與特質,做到因材施教來成全每個孩子,也為他們預備合適的道路貢獻社會。
歐美日的製造業代工轉移,使我們培養出的人才剛好可以接上國際化的腳步,但是缺點是過於片面取才,埋沒了更多有不同性向才能的學生。此外,這些習慣讀書考試的「菁英」多半也只能複製所學作壓低成本的代工,在面對近年來產業結構的快速改變就顯得力有未逮,反而有被後起之秀(如韓國、大陸等)取代的危機。所以目前就算走回聯考,也不再能滿足現階段對人才的需求。
這二十年來的教改則是針對第四項作改進,以廣設高中大學與增加多元入學的管道為手段 政府推行十二年國教更應該要注意教育資源的「重新分配」來滿足。筆者具體的建議有:一、繼續加強對優質社區高中職的經費補助與行政鬆綁,推動小班教學以強化學習效果。
二、主動直接以人力物力協助中下階層的家庭取得多元入學的資訊、課外教育資源、與教育經費協助(如學校申請費與獎學金)。
三、重新檢討私立中學的補助與課程師資,避免成為另類的升學補習班。
四、熱門科系與研究所也應緊縮招生人數,增加學科間的流動性,以避免優秀人才同質性過高而稀釋資源,也增加競爭能力。
五、頂尖大學在招生比例上須負擔平衡城鄉差距的責任。
筆者謹引哈佛醫學院的招生原則與大家參考:「本院致力於接受來自於各種不同種族與經濟條件的優秀學生,特別是從那些在醫療歷史上代表性不足的群體中」。在2010年他們錄取的學生中就有五分之一來自偏鄉弱勢地區(免申請費與學費)!這不單是他們對大學責任的自我期許,也是因為他們深知在弱勢地區出身的學生其實更具有學習企圖心與同理心,也對社會可能有更大的貢獻
這樣的作法幾乎戳破我們現在虛偽的公平制度,卻展現出一個偉大學校的氣度與眼光。反之,一個不能積極接受多元背景學生的大學,必是社會階級對立的附庸,不配稱作一個大學   (作者為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
李鈞震:
1.     國民教育水準的提升必須分為兩個部分:一、學生要養成多元學習的生活習慣。二、老師、校長與家長,必須以身作則、說到做到
2.     能不能讀名校不是重點,聯考或升學制度公不公平也不是太重要,重點是:學生個人必須要養成多元學習的「生活習慣」,因此可以終生學習,不需要依賴老師與名校光環就可以自我要求與學習,所以人生前途與社會適應力可以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愈來愈具競爭力。郭台銘、嚴長壽、證嚴法師……都是典範。
3.     老師與校長必須對所教導的「內容」負責任、以身作則,例如英文老師必須確定其教育的內容對學生的一生有幫助,不是只是應付升學考試;而且英文老師自己可以身體力行,可以跟英國牛津的教授自由流利的心靈溝通
4.     又例如國文老師教授《論語》之前,必須確定自己100做得到才去教,否則自己就是偽君子,教出來的學生將來必定只注重表面功夫、不切實際、不務實,因此經常說謊、不守信用、政見跳票……。老師如果無法做到『以身作則』,人類所有精密研究過的「教育制度」都會失敗
5.     如果教物理的老師,理論不清楚,實驗不會做,這就是笑話;教籃球的老師,根本沒有經過籃球專業訓練,這也是笑話;高中的校長或國文老師無法實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就是世紀大笑話老師可以「以身作則」,是台灣整體教育改革與提升最重要的重點
6.     12年國教的成功關鍵「教育制度要安心有效、公平」,最簡單有效的方法是:1消除教育資源的城鄉差距2年內做不到,教育部長下台,並且罰錢加坐牢來負責任2從國小開始到大學,都採「學分制」,學生被當掉的科目,寒暑假可以到學校重修(不計次數),進行補救教學,如此可以確保全台所有的學生的品質與水準。
7.     12年國教的成功關鍵,要能「優秀人才的培養、多元適性的學習環境」,很簡單,各級學校的運動、藝術、音樂的課程與師資增加一倍(每科每週四節),全國不分城鄉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學習專業的運動、藝術、音樂技能,當然都是「學分制」。同時也要要求各級學校每一個老師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並重、以身作則」,做不到的要補修學分。
8.     台灣清華大學的國際學術水準無法超越美國史丹佛大學,主要的原因並不是學生或教授的智商比較差,而是歷屆校長都不是以「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並重、以身作則」聞名於國際社會;同時絕大多數的教授也沒有養成「終生多元學習」的生活習慣,因此視野狹窄、身心不平衡,導致絕大多數的教授與學生思想範圍受阻、無法建立獨立思考能力、缺乏社會正義感
9.     台北市建國中學的校長與許多學生,非常注重名校光環,貪慕虛榮,因此可以確定其品德不佳。任何肯『主動學習、好學不倦』的學生,不管在什麼學校畢業,人生前途必定看好,賈伯斯、馬克左伯格都是典範;而必須靠老師填鴨或考試制度壓迫才被逼著讀書、死背書,還貪慕虛榮的追求名校光環學生,多數將來都很可能會成為不守信用出名的社會敗類。
10. 近朱者赤、物以類聚。因為歷屆建中、北一女……的校長與老師,沒有能力做到「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禮樂射御書數」樣樣精通,所以必須期望學生成績的一致性,以方便教學;眾多學生因此被老師污染,從高中開始就被養成無法實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能力。也因此全校師生都一起背叛《論語》的教導,還自我感覺良好。
11. 一個30「好學不倦、多元學習」的高中國文老師,應該十年之後可以教專業的樂器,再十年之後可以教專業的足球技巧,再十年之後可以教專業的量子力學,再十年之後可以輕鬆的教專業經濟學、手語、……。養成「好學不倦、多元學習」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當老師、教授、校長的最基本品德。
Wong Fei Hong Theme - Jackie Cha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