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2日 星期三

經濟成長率出口成長率 為何台灣超越南韓?

Beethoven Symphony No 9 D minor, George Solti , Jessye Norman
【摘要2014/11/12 自由 黃天麟】主計總處概估第三季經濟成長率3.78%,整體出口成長6.68%,累計前三季台灣經濟成長率3.6%,優於南韓3.5%、新加坡3.2%,台灣重回亞洲四小龍之首。怎麼會?
馬政府不是再三、呼天搶地的提醒國人「服貿、貨貿不過台灣經濟會很慘」嗎?還把今年經濟成長率預估只有2.57%。顯然,馬政府對台經濟診斷錯誤,投錯了藥。馬政府為掩飾預估之失準,把今年經濟好轉推給美國之復甦,但這是廢話,美國經濟帶來的強勁需求,受益者是全球性的,非獨厚台灣。
真正的原因是「台灣公民」的力量,把「服貿、貨貿、自經區」三大「傷台法案」擋了下來,使台灣經濟,獲得了一段休養生息的機會。經濟數據明白的告訴我們,去年第三季馬總統的「鍘王」計畫鎩羽,「服貿」闖關難度升高之後,台灣各季的經濟成長率就開始穩健回升(依次為1.312.883.243.743.78%),使得今年前三季台灣經濟成長率超越了南韓。
台灣在出口成長率之表現也可圈可點,今年前三季全國出口成長率達3.5%,同樣超越了南韓的2.9%,台灣雖沒有與美、歐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但前三季對美、歐出口成長仍高達6.1%及8.2%。
奇怪,馬政府常掛在嘴巴的是,南韓積極與各國簽署FTA的政策以來「FTA覆蓋率」已達36%而台灣不到10%。若真如此,南韓出口成長率怎會比台灣低?台灣會真如馬政府所言,「若不與中國簽服貿、貨貿就難參與區域整合(包括TPP、RCEP),台灣就會邊緣化」嗎?
實情是2012年台灣輸美的工業產品75%享有零關稅,歐盟也達57。日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提格里茲(Joseph Stiglitz)在一場全球經濟論壇中警告與會者說:「切勿為加快FTA簽署速度而簽下現代版鴉片戰爭!」南韓就是犯了此錯誤,中韓FTA對南韓是利是弊,有待時間來檢驗,但因此而掀起的中國熱已使南韓不見其利先蒙其害,即是事實。
不過,台灣,由於馬政府之顢頇與固執,相對於韓國有個隱憂。今年下半年韓元一口氣貶值了5.31%,遠遠超過面板關稅稅率,相對之下,台灣只貶了1.85%(至十一月二日)。大病初癒的台灣面板、DRAM會不會重演2008年的「匯率自殺」?要看馬政府及央行的態度。
ITA擴大談判對台利多 年省240億關稅【摘要2014/11/12 聯合報】攸關台灣科技產品出口的ITA(資訊科技協定)擴大談判有譜,經濟部昨天表示,以美國與中國大陸達成協議的清單初步估算,我受惠產品可望有一百項,包括其他液晶裝置、電視攝影機等。
不過,我方關切的面板並沒有包括在這次的擴大談判降稅清單內,經濟部官員說,未來我方在WTO(世界貿易組織)下的ITA正式談判將力爭納入,但預期「不容易過關」。
這次納入擴大談判降稅清單的產品,占台灣每年出口額的5%;若美、中資訊通訊產品擴大降稅清單逐步降至零關稅,我相關業者出口到大陸、香港、新加坡、韓國、日本、美國與馬來西亞等協定成員國的產品,一年可望少繳8.16億美元(約240億台幣)關稅,可望提升產品競爭力。
WTO下的ITA協定是台灣資通訊產品出口主要助力,讓我外銷命脈如半導體、電腦、筆電及電子產品得享零關稅,彌補和其他國家無法簽訂經貿協定有限的缺憾;但隨科技產品日新月異,像大尺寸面板等產品,美國跟我方都希望納入新一輪ITA擴大談判,但大陸為保護國產業者,堅持面板一定要在排除清單。
工業局官員指出,未來擴大談判,我方主攻兩大類產品,分別是面板與IT設備生產的工具機,不只透過多邊管道,也將私下雙邊遊說,爭取支持。
根據經濟部統計,ITA協定生效前後,全球資訊(IT)貿易量顯著擴張,台灣資訊產品貿易額從1996年約五百億美元,近年來增加逾三倍,2012年達一千五百億美元,幾乎是年出口規模一半
服貿要加快?聽聽就好【摘要2014/11/12陳錦稷 蘋果】中韓兩國簽署FTA,經濟部評估將對我國GDP造成0.5%的負面衝擊。韓國配合產業發展,全面布局區域經濟整合。台灣固然要積極尋求區域經濟整合,但FTA之外台灣還有許多需要努力的經濟課題,韓國經濟有許多值得借鏡之處。
首先,韓國努力發展品牌與行銷通路,發揮各大產業集團跨業整合優勢,在市場開拓上自然有優勢。韓國不但完整擁有各項關鍵技術,維持國內完整產業鏈,在國際生產分工上更維持其生產價值鏈的完整。本身工業體質的強健,加上全球布局FTA的關稅優勢,而成就出口的國際競爭力。
相對的,我國資通訊產品在國際供應鏈分工上以代工為主,原本毛利偏低的生產模式下,陷入削價競爭的紅海策略。而化學品、橡膠、基本金屬與機械等上游產業,過去因海外生產而帶動中間財出口的模式,受到歐美生產再工業化及中國的進口替代策略影響,使台灣的國際分工角色進一步弱化。應積極開拓東歐、東協等新興市場的發展契機,在國際供應鏈中尋找新的機會。 
韓國出口與內需並重,成為經濟成長的雙引擎。但台灣內需經濟疲弱,恐怕更是經濟成長停滯的原因。自1999年到2012年看台灣與韓國GDP成長變化情形:韓國名目GDP平均成長9.5%,其中民間消費支出成長10.3%,政府消費支出成長10.9%,固定資本形成成長8.5%,出口成長11.2%,進口成長13.7%。而台灣名目GDP平均成長4.2%,其中民間消費支出成長3.3%,政府消費支出成長1.8%,固定資本形成成長1.9,出口成長6.9%,進口成長6.6%。 
除了台灣經濟成長相對停滯外,消費、政府支出及固定資本投資趨緩更是問題所在。且內需成長力道不足與勞動報酬趨緩,形成雙向惡性循環,對於全球化之下人才的競爭,處於不利地位。 
2013年我國實質GDP成長率為2.09%,其中服務業成長1.4%,工業成長0.69%(製造業成長0.66%)。進一步分析名目GDP各產業結構,其中服務業比重達67.3%,工業只佔30.96(製造業佔25.65)。服務業當中,批發零售、運輸倉儲等次產業不但成長動能疲弱,且發展更陷入低附加價值與低薪的泥淖中,這些問題值得提出因應對策,無法寄望簽署FTA就能立即獲得改善。積極進行國際區域經濟整合,要強化出口動能更重要的是結構調整
此外,為解當前台灣各項社會經濟所面臨課題,有賴於兼顧創新能量、創造就業機會,且能將分配正義內化於成長的新經濟模式,才能從中找出經濟活路,擺脫低薪、就業機會不足的經濟發展宿命。
經濟發展的目的應以人為本,才能改善生活品質,凝聚公民共識,真正成為已開發國家。也唯有政治、經濟、社會的良好環境,才能因應國際環境的快速變動。至於「服貿要加快」、「台灣不能空轉」這些說法,對經濟沒什麼好處,聽聽就好。  新境界智庫財經產業中心主任】 
台塑王總裁加薪說,錯了!【摘要2014/11/12 自由 林健次】台塑集團王總裁說:「加薪要符合市場機制,景氣好、需要人才,自然會加薪,盲目加薪只會造成通貨膨脹。」這句話觸及勞動市場的真相問題。
首先,企業加薪與否與通貨膨漲無關。通貨膨漲主要受貨幣供給影響。控制貨幣供給是中央銀行的權利、權力與責任;與任何集團是否加薪無關。
第二,勞動市場並不是完全競爭市場;薪資水準的高低,並不能完全用所謂的市場機制來解釋。
第三,台灣的大企業有社團組織,所謂工商大老也多互相認識;在薪資的水準上,很容易達成「默契」,帶頭造成對勞動的「聯合專買」現象,聯合壓低勞工薪資。(這裡所說的「默契」,就像台塑與中油對油品價格的默契一樣,並不一定要訴諸書面文字或言語溝通)
第四,二十年來實質薪資倒退的原因,除了產業外移以外,最大的殺手是企業對「非計時」員工,以責任制為由,無止境的加班要求。這種企業對員工剝削的默契,造成實質勞動供給的大幅增加;勞動供給增加,薪資自然下降。
事實上,在勞動需求僵化的情況下,若每人每日工作八小時增加為十小時,整體勞動供給等於增加25%,每小時實質薪資則會降低25%以上,勞動者的總薪資收入反而因努力加班而更少。加班不支薪是政府訂定的勞工權益不足、不明確,也沒有嚴格檢查企業是否違法超時壓榨勞工的結果。
第五,金融危機以後,馬政府以補貼手段,提出大學畢業生每月二萬二千元的增加就業方案。可是在前述台灣企業體系運作下,22K成為企業主達成默契、壓低白領階級薪資的新指標,使台灣的薪資更為落後。
因此,只要政府願意,針對上述原因對症下藥,薪資水準自然提高。
針對超時加班現象,明基、佳世達公司首先建立下午五點下班的體制,值得推崇。其效果是員工立即有閒暇照顧家庭或追求業餘興趣,也更能享受工作、人生、拾回做為人的尊嚴。
整個社會工時正常化之後,勞動階級更有時間消費,台灣的實質工資更將因勞動供給降低而逐步上升,消費能力增強,對內需景氣更為有利。此外,馬英九上台之後,每年已為企業減免約二千億元的營利事業所得稅,不用擔心企業沒有足夠的資源因應薪資成本的成長。 (作者為經濟學博士,前淡江大學國際企業經營系主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