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9日 星期五

「黑暗時刻」的台灣故事

【摘要2018.1.17.蘋果 吳乃德】電影《最黑暗的時刻》描述:歷經10多年被嘲笑和排斥的政治邊緣人邱吉爾,在國家最艱難的時刻激勵國人對抗強大的敵人。這個遙遠島國的歷史片段,包含著面對邪惡的勇氣和懦弱,政治領袖的孤寂和榮耀。它在80年後仍引發另一個島嶼觀眾的共鳴。鄰座的年輕人數度出聲哭泣;有幾次我和他有類似的反應。
邱吉爾接任首相立即面臨艱難的抉擇:求和還是抵抗?求和,事實等於投降;雙方軍事力量的懸殊和希特勒的強勢,英國不可能獲得尊嚴的和平。
抵抗卻毫無勝算。奧地利被包圍,捷克已經消失,波蘭被擊潰,挪威被侵略,丹麥4小時內被佔領,比利時和法國陸續淪陷。
外援呢?蘇聯和希特勒簽訂和平條約,瓜分波蘭。第一次大戰犧牲15萬人的美國,不願意介入歐洲戰事。軍力弱小的島國,孤單地面對海峽對岸的邪惡軍事帝國。 
而困在鄧克爾克海灘上的20多萬軍隊,幾乎是英國陸軍的全部,隨時可能被輕易殲滅。外相哈利法克斯為首,在內閣中強力要求邱吉爾求和。哈利法克斯一向樂於討好希特勒,不久之前要求參加柏林奧運的英國足球隊,演奏德國國歌的時候行納粹式的敬禮。不過他的思考並沒有錯;抵抗不可能成功,結局只是人民生命和財產的平白損失。 
雙方在內閣會議中僵持不下。邱吉爾利用休息時間召集內閣之外的20多位部會首長,訴諸他們的感情。「如果我們求和,我們將被解除武裝,德國人將接收我們的艦隊,佔領我們的海軍基地。我們將成為奴隸國家,英國政府將成為希特勒的傀儡。」
他以這句話結束:「如果我們島嶼的長久歷史無法免於終結,讓我們每一個人倒在地上、躺在自己的血泊中終結它!」投降求和的聲音從此消散。此後的1年間,將有3萬多名英國男人、婦女和兒童死於納粹的攻擊。
邱吉爾的演講術並不高明,遠不及他的對手希特勒。可是他的文字卻能激發潛藏的人性。第一次大戰讓英國幾乎每一個家庭都有人傷亡。20年後英國人又得忍受更大的災難。邱吉爾的語言在這個痛苦時刻,持續鼓舞著人民。觀念史大師柏林說,邱吉爾只用幾個簡單詞句,就鼓舞了整個民族。「他強烈地美化了他的國人,不過國人卻因此而提升至他的理想,也用他看視國人的相同眼光來看視自己。」
政治說服的要件不是美麗的辭藻,而是「真實性」:話語表達內心的信念,並且和訴說者的人格高度一致。邱吉爾是英國抵抗納粹的象徵。他語言的激勵力量,來自他長久堅持的立場。也因為這樣的立場,他被主流政治和社會所排斥。邱吉爾曾經受邀到牛津大學演講,當他提到對英國安全的憂慮,引起滿堂的嘲笑。他於190025歲的時候進入國會,35歲當內政部長,可是卻一直被邊緣化。小說家毛姆甚至說,最好把邱吉爾槍斃或絞死。 
當時英國主流社會因為恐共而傾向希特勒。希特勒於1936年違反《凡爾賽和約》,揮軍進入萊茵非軍事區,國王喬治六世召見德國大使說:「我已經告訴首相,如果他宣戰的話我就會退位。你們不用擔心,不會有戰爭的。」希特勒的野心受到很大的鼓勵,也看清民主國家的軟弱
歷史學大師湯恩比和希特勒見面之後,告訴英國外交部說,德國領袖真心希望和平。即使在「長刀之夜」希特勒殘殺百名政敵之後,權威的《泰晤士報》仍然說,「不論手段如何,希特勒是真心想將革命的激情轉化為保守穩健的建設性力量。」
德國軍事力量強大確為事實。許多英國菁英同意希特勒的看法:英國沒有能力防衛自己。甚至有菁英主張自動解除武裝。台灣人對此類論調應不陌生。
台灣是新民主國家。我們都在學習當政治人物,也在學習當公民。當政治人物的基本信念和流行的主流價值衝突,他應該見風轉舵、隨波逐流以求發展?還是堅持信念,等待他的時代來臨?
可是時代不一定來臨,來了之後也不一定有機會。邱吉爾能激勵人民、獲得軍事將領信任、政治菁英支持,是因為他堅持自己的立場,勇敢說出自己的信念,付出10多年寂寞的代價。當國家需要的時候,唯有這樣的人足以動員民族的意志。政治這個行業如果還讓人尊敬,正是因為有像他這樣的人存在。 
PS
1.        希特勒其實相當不錯,他沒有要求戰敗國提供美女性朝貢。
2.        台灣如果被中國統一,所有影視歌星美女、各校校花、電視主播,不論有無結過婚,都必需性朝貢給中國的高官當玩物。因為中國現在就是如此,不信?問問薄熙來。
3.        蔣經國當總統時期,台灣的出名美女,大多數也都要參加性朝貢這一類的活動。

4.        另外,誰敢批評中國政府的,一律死刑,或摘除器官販賣;拍馬屁、仲介美女的,一律升官發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