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8.1.18.工商時報】國際股市輪動表態,台股多頭氣盛,外資昨(17)日大買超108.22億元,為近半年新高,指數在萬點第168天一路發,終於成功站上11,000點整數關卡,成交值1,486億元,上漲18點收11,004點,再創近28年新高,市值直逼33兆元寫歷史紀錄。
值得留意的是,外資在台股萬點168天期間,意外賣超台股482.78億元,顯示在萬點行情下,外資進出反倒較為保守,且有往大型權值股集中現象,惟外資昨天一舉買超逾108億元,且是半年來最大買超,似有回頭認錯意味。法人也認為,此波萬點行情除了由外資堆疊起多頭柴火外,本土資金陸續回流「共襄盛舉」,持續點燃台股,也是關鍵因素之一。
台股自去年5月23日登上萬點已走了第168天,指數穩步墊高,昨日在國際資金湧入,外資大舉加碼110.76億元,鎖定面板雙虎、開發金、新光金等金融族群,以及台積電、中鋼等權值股,強力推升指數攻上11,004點,市值達32.98兆元刷歷史新高,今天衝關33兆元。
儘管國發會日前認為我國景氣領先指標已回升半年,台灣經濟持續復甦,但多數年輕人必定覺得情況還是很差,因為他們的薪水依然沒什麼起色,低到比他們父母出社會時的起薪還低。這真是不正常的現象,也透露出台灣經濟困境日趨嚴重,這已不是景氣復甦就能改善的問題。
年輕人的起薪真的沒有成長,不僅實質薪資沒成長,就連名目薪資也沒成長,依勞動部的統計,1991~2000年大學生畢業後第一份工作的月薪成長了24%,但2000~2016年只成長了0.4%,長達十七年起薪幾乎零成長,簡直不可思議,我們認為這當中雖有分配不公的問題,惟究其根本仍在於台灣經濟已漸失去成長動能。
台灣失去成長動能並非新聞,只是朝野都不願認真面對,總以為:「換我執政就好了」,二十年來我們經常聽到在野人士砲轟執政者無能,但待他們執政後,一樣無能。幾年前民進黨還在野時,對於薪資倒退、經濟成長「保二」大肆批判,蔡英文嘲諷:「馬總統跟老百姓好像活在平行的時空,以致於完全聽不到人民正在吶喊。」然而如今自己執政近兩年,第一年經濟成長1.4%,第二年2.6%,今年預測也僅2.3%,實質薪資甚至倒退十七年,情況改善了嗎?當然沒有。
我們要承認,台灣的經濟自2000年以來已是一年不如一年,這當中有全球化的因素,有自身的經濟因素,還有政治紛擾的因素。我們要告訴執政黨,這個困局當然也不是提升人力資本、修個移民法引進外籍人才就能起死回生的,更非解決五缺、執行南向政策及前瞻基礎建設就能脫胎換骨的。執政者提出這些解決方案,正說明他們並不明白十七年來台灣經濟衰落至此的根本原因及如今問題的嚴重性,我們綜合近年情勢提出以下分析:
第一、潛在經濟成長每況愈下:潛在經濟成長(Potential GDP)是指一國在資本、人力充份運用下所創造的經濟成長率,是從生產面估算一國經濟最大潛能,美國首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繆爾森曾以運動員跑馬拉松為例,比喻Potential
GDP即是這位運動員跑的「最高速度」,台灣在1990~1999年「最高速度」是6.86%,2013~2016年已降至2.73%,經濟潛能驟降至此,為政者豈能不憂?
第二、多因素生產力屢創新低:我們經常聽到勞動生產力,但可能沒聽過多因素生產力(MFP),一國的生產活動需仰賴資本、勞動的投入,但除了這兩項有形的投入,還有許多無形的要素也會影響生產力,如技術進步、政治和諧、社會資本等等,這些無形要素的生產力稱之為「多因素生產力」,台灣2012~2015年多因素生產力平均年增率僅0.2%,創下過去四個循環期最低,政治紛擾不斷,街頭運動激增,社會互信盡失皆是重要原因。
第三、投資率跌至半世紀最低:經濟成長決定於生產活動,而生產得仰賴資本,資本的累積又得靠投資,投資的重要於此可知,然而我國投資率已從1990年代平均27%降至近五年平均20%,創下五十年來最低。此一江河日下之勢,即或昔日馬政府將營所稅率調降至17%,近年蔡政府提出千億創新轉型基金及國家級投資公司,仍難以振衰起敝,若非政府擴大財政支出、房地產遍地開花,台灣的投資率早已跌破20%。
第四、景氣近七年未見紅燈:依國發會認定,我國自1954年以來已出現了14次景氣循環,目前正處於第15次循環的擴張期(expansion),過去十三次循環的擴張期,經常是連月紅燈,但近七年兩次擴張期竟連一顆紅燈、黃紅燈也未曾出現過,擴張期而未有紅燈,說明近年台灣經濟極度不正常,這已不是復甦不復甦的問題了。
第五、經濟成長已低於全球成長:隨著經濟發展的成熟,經濟成長是會緩下來,但台灣也緩的太快了,過去七年居然有六年經濟成長低於全球平均經濟成長率,非僅如此,過去五年連美國、瑞典、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先進國家的經濟成長也高於我國,情勢之危,明顯可知。可嘆的是,台灣年年於保二邊緣掙扎,幾乎已成常態。
中國磁吸 台灣低薪【摘要2018.1.18.自由 ◎ 黃天麟】蔡總統在與媒體的年終茶會憂年輕人低薪問題,說「最低工資三萬元是我的夢想數字」。做為領導者,必先有夢,而後有目標,目標之後就有做法。基此,提出了一、產業升級轉型;二、鼓勵企業加薪;三、調整基本工資等五大方案。
採用津貼及獎勵的行政手段促進加薪必將扭曲市場勞動價格,並將台灣低薪問題歸責於一、企業結構;二、勞工技術因素及三、企業出口代工模式等沉痾。
低薪問題非一日之寒,朝、野爭論已十餘年,但都沒抓到元凶,即使此次蔡總統所提的「產業升級轉型」,台大教授主張的「優化投資環境」、「誘導龐大游資引入投資行列」等等,可以說都是學、官界十餘年來的標準答案。扁、馬政府也基此推出數以百計洋洋灑灑的「╳╳措施」、「╳╳計畫」,但績效全無。
說實在話,十餘年來被抓來做為罪魁禍首的「產業升級轉型」、「出口代工產業模式」都是低薪的代罪羔羊。事實是,台灣有台積電,其產業結構足以與韓國抗衡,也有大立光及好幾家股價上千元的好廠,其創造的附加價值,還高於美國大廠,哪來轉型、升級不足的問題?
同樣,改善投資環境、五缺等命題也都是欲加之罪。國際評比台灣的經商環境、國際競爭力一直都名列前茅,都優於韓國及中國。
那麼「低薪」的真正元凶是甚麼?「它」其實一直在你眼前,只是為了「意識形態」或因怕惹上麻煩故意視而不見而已。「它」就是「中國之磁吸」。是台灣特有問題,其他國沒有的。所以從學院經濟學是找不到答案的。
被中國磁吸的台商有多少?據統計「約有80%上市櫃公司的製造活動都在中國」。數以萬計的非上市櫃的中小企業更是不遑多讓,在中國之台商數應已超過十萬家。去年我國對中直接投資金額仍然高達90億美元(經政府核准金額),台幹在中國粗估亦達一百萬人,減少了國內消費10%以上(註:國內消費不振原因)。
這些台商在中國享受低成本、大市場的好處,回過頭來搶奪本土的中小企業國內外市場,拉下台灣整體經濟附加價值及貿易條件,這才是低薪的真正元凶!
優化國內投資環境、鼓勵企業升級轉型等口號與藥方,經十餘年的經驗對「中國之磁吸」是無效的,直接從「減少企業對中投資」下手,是當今政府解決「低薪」的唯一途徑。(註:建議透過稅制或公權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