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3日 星期六

以地熱發電 幫助台灣綠能達標

【摘要2018.1.8.工商時報】台電首座「地熱試驗探勘井」在去年年底前動工,預計民國110年前則要完成地熱示範發電廠,裝置量上看0.20.4萬瓩,屆時可供綠島全年8成用電
為達到2025年非核家園的目標,我國積極發展再生能源,希望把綠能在整體能源的配比中提高至20%。然而,各界長期以來僅將焦點放在太陽光電與離岸風電。台灣擁有豐沛的地熱,忽略能穩定供電的地熱發電,甚為可惜。
太陽光電長期為人所詬病的最大缺點,是不僅要有太陽光,還得與光電板間呈現最佳照射角度時才能發揮最大功效;風力發電效果最好時通常是冬季東北季風最強之際,沒辦法在台灣最耗電的夏季時發揮作用。太陽光電與風力發電的不穩定性高,無法用做一年365天、每天24小時穩定供電的基載發電之用,仍得靠傳統的火力發點來穩定供給電力。
相較之下,地熱發電比風力、太陽光電來得穩定,同時具有「再生能源」與「基載發電」兩大特性,可以大幅降低對傳統燃料:煤、石油、天然氣等的使用。
我國地處位於太平洋火環板塊交接位置,地殼活動旺盛,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熱發電優勢,可利用地熱來加熱地下水,使其成為蒸汽後推動渦輪機發電。目前包含美國、冰島、菲律賓、土耳其與日本等國都有使用地熱來發電。地熱發電不受天候影響、可24小時穩定供電,是少數能做為基載電力的再生能源,也由此可見其價值。
不過,地熱開發初期須投入的成本非常高,包括得進行地質調查、地球物理探勘、地球化學探勘與鑽井探勘等。尤其廠商對地表下的資訊掌握度不足,必須以鑽探方式探勘地底資訊,且得要鑽的愈深才能愈精準掌握開發潛能,但也伴隨著更昂貴的開採費用。
回顧台灣利用地熱發電的歷史,宜蘭清水地熱電廠曾是台灣第一座地熱發電廠,1981年正式運轉發電併聯,台灣成為當年全世界第14個地熱發電國家。後因出現碳酸鹽結垢問題,管線鏽蝕,地熱出水量與發電量持續下降,1993年即關廠至今,國內的地熱發電量也因此掛零。但現在技術已經有進步,這問題已經可克服。
再者,新北市政府2015年與工研院合作計畫進行地熱探勘井鑽鑿作業,鑽探足供發電的地熱資源,原規劃於金山區四磺子坪籌建10MWe(百萬瓦)地熱發電廠,預計年發電量達6,850萬度,足以供應金山區及萬里區全部居民約1.6萬戶整年的用電量,但鑽探到地下1,300公尺時僅得到5.5MWe數據,使得計畫暫緩。
新北市政府為積極推動多元化再生能源發展的決心,去年12月已再次啟動四磺子坪地熱資源開發計畫並說明會,吸引業者的參與。
依據「21世紀可再生能源政策網」(REN21)的報告,在其追蹤的7種再生能源科技種類中,主要再生能源發電技術如太陽光電和風力發電,則因已開發國家補貼減少,與發展重心轉向開發中國家,導致相關投資表現不振。相反的,2016年起只有生質能發電和地熱發電在技術投資額上有所增長,其中地熱發電該年度的全球投資額達27億美元,正是擁有地熱條件的國家積極發展的再生能源項目,蘊含商機。
我國中油已開始研究取熱不取水的新型地熱發電技術,加上政府積極推行新南向政策,東南亞的菲律賓與印尼為世界上主要的地熱發電國家,境內擁有全球第二與第三大的地熱發電廠。若國內的技術真能有所突破,不僅能有乾淨且能持續穩定發電的再生能源,甚至還能成為一套完整的地熱開採與發電的解決方案,輸出到東南亞等地使用,一舉數得。
我們也建議政府與民間合作,加大地熱的研究與開發力道,不僅能分散再生能源的不穩定風險,並有機會藉由研發帶動投資,向外輸出完整的解決方案,實為更具前瞻的產業與能源發展方向。
德國發電100%用再生能源 全球里程碑【摘要2018.1.8.聯合報】今年第一天,德國創下全國用電百分之百來自再生能源的紀錄,同一時間燃煤等傳統電廠也大幅降載,堪稱能源轉型里程碑。
中央社報導,德國官方電力市場資訊網站SMARD顯示,今年元旦清晨六點前後,全國的用電量為41GW(吉瓦),此刻光是風力發電就能滿足85%的電力需求,加上水力和生質能發電,正好滿足全部用電。
SMARD是德國電力主管機關聯邦網路局架設的網站,充分揭露德國、奧地利和盧森堡三國發電和用電資訊。主管能源政策的經濟暨能源部次長巴克表示,「沒人料到,我們竟在冬日清晨達成這個目標。」
不過,同一時間仍有部分火力等傳統電廠無法完全停機,多餘電力只好出口到國外,在自由交易的歐洲電力市場造成「負電價」現象,也就是廠商發電同時還得付錢。
巴克告訴「南德日報」說,「這個現象顯示德國電力系統需要更多彈性,缺乏彈性的大型電廠是能源轉型障礙。」
德國燃煤和核能等傳統電廠,過去幾年已大幅增加彈性,不時升降載以因應再生能源變動。以今年元旦清晨為例,全國火力、核能和天然氣等傳統電廠發電量,一度降到17GW,許多機組完全停止運轉。德國傳統電廠的總裝置容量約100GW
在德東擁有四座大型火力發電廠的LEAG集團也證實,去年耶誕和跨年休假期間,該集團發電量降到只剩25%,因為民生和工業用電減少及風力發電量大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