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7日 星期六

讓藝術成為改變世界的力量

【中國時報 朱宗慶2011.12.16摘要】 文化,是生活的積累,是創意的泉源藝術,來自於生活。文化的結晶,能夠穿越語言、種族隔閡,讓觀者因而感動、振奮或得到慰藉,儘管每位藝術家使用的載體、表達的方式可能不太一樣,引發的心靈觸動並無二致。
而藝術工作者對整個大環境的細膩觀察與用心體會,可能是改變社會氛圍的一股力量,或在適當時機藉由作品提出辯證和反思,甚至啟動社會微革命。放眼世界,所有與歷史人文、教育環境等相關的重要議題討論或行動,皆可見到藝術家努力的身影
「藝術」可以是改變世界的力量,它能帶動整個國家、人民在文化涵養上的沉澱與昇華,也為人們開啟一扇扇創新思考之窗,帶來正面鼓舞和激勵,讓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能有更多感情、厚道與溫暖,讓不同文化間能有更多交流與包容。而這也凸顯了藝術教育在整個國家發展進程中的重要性。
一個完整的文化創意產業鏈,文化藝術是源頭、創意是中游、產業是尾端,每個階段都有其重要功能和目的。其中,「源頭」也就是文化藝術的深耕,最為重要。如果過度傾向「市場端」的產值,將會造成失衡的情形。尤其是不同藝術表現的跨領域整合工作,它必須在進行文化創意產值化之前,就能受到有計畫地投資與整合。
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最重要的組成,來自於大量的藝術創作人才及作品,沒有成熟的內容和創意,便難以吸引國際注目與資金投入。而藝術創意人才的培養,正是這一切發展的根基,應可從專業人才、全民美學、整合性人才等三大面向著手。
未來,藝術的創新將不再只侷限在創作本身,而會將觸角延伸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面向,跨國、跨域、跨界、融入及運用科技素材和媒介、打破傳統與現代的疆界,將成為各國發展軟實力的重要元素。
如何從傳統文化中萃取菁華,以併用左右腦來激盪各種創新,是走在趨勢前端的必備能力。因此,在專業基礎之外,還應具備人文涵養、轉化能力等功夫底子。國際視野的培養,將有助於學生們未來在全球化浪潮中站穩腳步。
專業藝術人才的培育,立基在藝術教育的普及之上,歐美先進國家的例子即是如此。對於藝術,各藝術文化蓬勃發展的國家普遍都是抱以開拓、維護和資助的態度,才能有今天的成果,值得借鏡。
「創造需求」必須從全民美學培養做起,全民美學培養則必須從小開始。在一般學校教育體制內,就應該帶入融合人文、美感、鼓勵創意及感官體驗等藝術相關學習,培養懂得欣賞、願意親近藝術之觀賞人口。不僅僅是觀眾的培養,產官學研各界對於文化藝術的瞭解、尊重與投資,都是重要的推進力。
另外,藝文界、企業界、產業界的溝通語彙不盡相同。必須培養不同語彙都能理解,能在文創產業鏈間作良好溝通協調的藝術行政管理專業人才,來擔任整合文化藝術能量的重要角色,使其具備跟觀眾溝通的能力,讓觀眾能透過他們的說明和帶領,接觸、感受及喜愛文化藝術。
推動文化事務和藝術教育,都必須深耕,才能自然而然成為文化底蘊的一部分。在文化已成為全球顯學的趨勢下,文創產業帶動了第四波的經濟願景;而實踐願景的策略,扎根於人才培育的藝術教育工作是奠基,同時建立人們創造和使用文化產品的認知與習慣,以共同形成一種正面向上的力量,為生活創造價值。
人才是台灣的優勢,唯有不斷培育累積,展開世代交替的傳承之路,才能奠定未來發展的根基。簡言之,培養人才、提高人才競爭力、留住人才,甚至吸引國外人才,都是邁向創意美感之島所不容忽視的重要課題。 (作者為臺北藝術大學校長)
參考資料:

李鈞震:
1.     「文化,是生活的積累,是創意的泉源。藝術,來自於生活。」希臘文化就包含:法律、民主、政治、辯論、各種學術、運動、文學、宗教、各種表演……,所以文化發展最基本的關鍵是:言論自由、從小勵行「五育均衡並重」的教育
2.     台灣的文化問題是:1.總統與官員大都不是國際頂尖學者、缺乏文化素養2.權貴階級絕大多數德智體群美五育不均衡,導致身心不健康。3.大學教授與各級學校校長,都沒有養成「終生多元學習的習慣」。例如余光中就看不懂最基本的「光電效應」常識,寫不出歌頌光電產業的詩。
3.     放眼世界,所有與歷史人文、教育環境等相關的重要議題討論或行動,皆可見到藝術家努力的身影。在適當時機藉由作品提出辯證和反思」而台灣的所謂藝術家,大都是擁護獨裁者「踐踏人權」的奴才,不敢對權貴階級提出一針見血的批評,也等於是政客「愚民」的幫凶,社會大眾如何得到反省?
4.     缺乏反省能力,一定缺乏創意;沒有社會正義感,思考一定不平衡、有缺失。台灣文化的困境之一是,藝術界不敢要求政客實行德國模式的「轉型正義」,不敢對兩蔣時代「踐踏人權」的共犯給予全面性地反省,導致藝術工作者失去靈魂。
5.     藝術,帶來正面鼓舞和激勵,讓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能有更多感情、厚道與溫暖,讓不同文化間能有更多交流與包容。」藝術也會帶來世人的心靈衝擊或是衝突;愈高明的藝術作品,必定引發舉世的討論、批評、衝突。貝多芬、莫札特、印象派畫家……就是當時代社會的衝突引爆點。
6.     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最重要的組成,來自於大量的藝術創作人才台灣政府對中小學的藝術、運動、社團活動的課程太少、專業師資太少,政客對基礎教育投資非常的「小氣芭樂」;這當然也是因為歷屆教育部長與教育部整體文官身心不健康、不健全的結果。
7.     藝術,在日本稱之為「道」,所以有茶道、武士道……;在過去中國稱之為「神聖」,食神、醫聖、畫聖……。缺乏頂尖專業素養的人,一定缺乏藝術涵養德智體群美五育不均衡的人,必定導致身心不健康,缺乏藝術涵養;沒有養成「終生多元學習」、「維護社會正義」習慣的人,眼光、心胸必定狹窄,思考必然粗糙,一定缺乏藝術涵養。這是鐵律。
8.     任何學術或職業領域,只要其技術細膩度與精緻度高人一等,其中蘊含的思想與學理精深博大,就是藝術。打籃球也可以打到藝術的境界,行政管理也可以到達藝術境界,飲食、服裝、建築、交通工具……都可以達到藝術境界。只要能養成「終生多元學習」、「維護社會正義」習慣的人,必定可以達到藝術的境界。
9.     台灣要走向全民皆藝術家的生活境界,首先藝術家們要聯合推動德國模式的「轉型正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