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1日 星期日

大陸磁吸效應加速台灣空洞化危機


【摘要2018.3.9.工商時報】自從大陸國台辦等29個部門,於228當天共同宣布並立即生效31項惠台新措施,範圍涵蓋台商投資、土地稅率優惠,以及金融、教育、文化、影視、醫療,乃至公益等不同領域。基本上就是給予有意赴大陸發展的台胞,等同大陸居民的國民待遇。客觀來看,此一新措施無疑將對兩岸關係,以及台灣的各個層面,帶來深遠和全面的影響。
首先,從宏觀的角度來探索,它其實也反射出大陸正積極推動經濟體質、結構,朝高質量發展的方向轉型。包括從數量追趕轉向質量追趕,從規模擴張轉向結構升級,以及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抑或是從規模擴張到結構升級,歸根究柢還是要從依賴生產要素轉向由創新來驅動。而要落實這樣的結構性轉型,援引、結合外部人才,堪稱是一條終南捷徑。因此,除了公布「惠台」新措施之外,大陸同時也加大力度,對其他國家進行招商引資,評估給予準國民、類國民的待遇。
當然,大陸這種「求才若渴」的樣態,如果落到台胞這個領域,一方面可產生「惠台」的衍生效應;另方面恰如前工研院知識經濟暨競爭力中心主任杜紫宸的解讀,大陸的對台政策,已經由「窮台」、「笨台」,變成「空台」了。而台籍大陸執業律師黃致傑的形容則更直接了當,點出惠台政策可說是「官方冷對抗,政策熱挖礦」。透過挖掘台灣的人才礦,以收空洞化台灣及落實「楚才晉用」的雙重效益
行政院長賴清德於6日在立法院答詢時直指,大陸推出惠台新措施的最後目標,就是要併吞台灣,並表示政府在下周就會提出因應策略。但即使執政黨籍的立委也不看好,譬如邱志偉委員就憂心忡忡的說,大陸對台政策越來越有侵略性、主動性,一方面立場越來越強硬,另方面政策卻越來越柔軟。而相對的,他指出政府的對大陸政策,卻只有口號式譴責,而沒有積極反制的對策。
同屬綠陣營的桃園市長鄭文燦,其回應就較為務實。他在7日與多維TW總策劃于品海對談「新的兩岸關係」時,針對「中國崛起」議題,就強調對中國正確的評價,既不要高估、過度樂觀,也不要低估、刻意唱衰。另又指出,中國市場有很多機會,但也有很多風險。並深切期盼不要有政治障礙,應追求兩岸共好,讓兩岸的觀光、產業和經貿交流可以常態化。
執政當局在研擬對策時,更切忌流於口號、空談。事實上,撇開大陸惠台新政策對台灣究竟會產生何種磁吸效應的論辯,台灣自身不斷惡化的投資環境,如果找不出有效對策,不只難以吸引僑外資,本土資金外流的情勢也將難以遏抑。
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5日感慨地說,國內環評法、勞基法不利產業發展,逼使台塑集團只能去美國等海外找尋機會。而台北美國商會於7日公布的「2018商業景氣調查」顯示,近半在台美商認為勞基法缺乏彈性,84對台灣電力是否充足感到疑慮,「很大程度」將影響他們擴大在台投資的意願。
台灣龍頭企業集團與外商對台灣投資環境及前景的負面評價,不只可能讓蔡政府的5+2創新產業投資計畫落空,再加上大陸新推出惠台措施所帶來的磁吸效應,只怕不需對岸刻意「空台」,台灣自身就把自己給空洞化了!
PS
1.        台灣的投資環境、勞基法、環評法,有沒有比美國好?蔡政府要找專家檢討。
2.        其實中國的惠台政策,不夠實惠,因為在中國賺了錢,根本拿不出來,只能在中國消費花完,缺乏金融自由化。
3.        在中國,缺乏言論自由,也沒有隱私權,司法不獨立,在中國發展後容易被中國人侵占,智慧財產容易被搶奪,因此,比較聰明的人不會到中國,到中國的人實際上大都比較蠢,也因此中國不容易追上台灣。
膜拜通縮的萬凍之國【摘要2018.3.9.聯合報 馬凱】遭通縮摧殘最深的,莫過於日本。廿年的通縮,導致經濟失落廿年;年輕人念茲在茲的,就是如何縮衣節食,勉強過苦日子,竟也塑造了一種新的生活模式。幸賴安倍痛下決心,立下通膨2%的目標,用盡一切手段,好不容易今年有望企及2%的通膨,經濟也因而漸見起色
可怪的是,全球竟有一國張開雙臂歡迎通縮,連經濟學者也高呼通膨最好能達負值。更可怪的是,這竟是長年親睹日本慘況的台灣。儘管通膨已幾近於零,但任何大眾關切的物品漲價或僅只是醞釀漲價,即驚惶失措,一面奔走呼號,一面瘋狂搶購。
不僅市井小民如此,廟堂之上的袞袞諸公更視漲價為洪水猛獸。放眼全球,除了碩果僅存的共產國家,如北韓,還真難找到一個從水價、電價、學費、鬍鬚張魯肉飯,乃至國內外學者專家的鐘點費都無所不管,完全不知市場供求為何物的國家。
台灣乃與安倍走了相反的道路;一切價格下跌好談,上漲就千難萬難。因而日本不幸受內外環境交逼,走入了通縮泥淖。台灣竭盡一國朝野之力,大步向通縮邁進,其後果就是經濟動力日漸衰餒,實質薪資連年倒退,百業欲振乏力,儘管依購買力平價計算的每人所得及實質薪資遠高於日、韓等國,大陸更不足論,但人才、企業仍然汩汩流失,不斷向下惡性循環。
通縮本就令人聞之色變。物價穩定而持續地下跌,一方面代表經濟走向萎縮,一方面則讓民眾暫緩購買商品,觀望等待價格進一步下跌,於是百業走向蕭條、勞工大量解雇、工資下降,形成惡性循環。日本就是一個令人驚心動魄的實例。
相反地,穩定而緩步上升的物價,是整體經濟運作、企業成長的催化劑。只要在二、三%之譜,都是健康的。若台灣也揚棄通縮膜拜,像安倍一樣全力追求二%通膨,庶幾可打破停滯僵局,讓市場供求自由調節,企業可盡情發揮所長,資源有效利用,怎知不會更甚於日本?
這次搶購衛生紙風波,固出於國際紙漿價格上揚,以進口紙漿為主要原料的衛生紙本應如實反映成本。但業者出於無知,或者為了探測市場反應,先將三月漲價的訊息透露給下游量販店,再透過社交網站大量傳播,形成搶購熱潮,波及紙尿布等其他紙漿製品,使整個社會騷動。此與銀行擠兌現象如出一轍。
適當的反應之一,是立刻要發布訊息的廠商調漲價格,消除預期心理,大家儘管不滿,但風波立止。反應之二,是立刻由政府出面無限量供應平價衛生紙,三、五日之內,搶購亦將停止。但官員採取第三種反應,宣示三月中旬前不漲價,間接證實了廠商的預告,而使搶購風潮一發不可收拾,更煽起了全社會一片通膨怪獸即將來襲的恐慌。
官員們固須從中汲取,任何突發的騷動,都能以最有效的方法及時因應,這是治標之道。其二,應趁此時機,調整自我心態並教育民眾,台灣不應歡迎通縮,反應戒慎恐懼,亟亟以達到2%以上通膨為當前急務,上下一心共同追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