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7日 星期二

台灣經濟發展豈可與全球產業趨勢背道而馳!

【摘要3.26.2012自由】政治人物提出國家發展願景,必先對本國的特質、大環境的變化與時代趨勢,均能掌握充分資訊與正確解讀,方能研擬出實現承諾與目標的正確方法。捨此不為,再美麗的承諾也只是空口說白話的騙術。
受到全球化影響,近三十年來,世界經濟板塊主要分隔為兩大塊︰一邊是中國、印度等新興國家擔任世界工廠,從事生產、代工角色。另一方歐美日等高度開發國家則是技術、創意的提供者,以及多數商品的消費者。
如此的區隔,固然造成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等金磚四國的崛起,以及美歐等高科技的蓬勃發展,卻形成全球經濟結構的偏差與失衡,種下金融海嘯與主權債務危機的惡果。
一個健全的經濟體系能否將製造業服務業完全切割?致使某個國家只是生產者,而另外一個國家則只是消費者?一方努力生產,以求度日餬口,一方卻借錢消費,炒作金錢遊戲?缺乏堅實的製造業作為基礎,經濟能否永續發展?
反思的結果︰一派以美國總統歐巴馬為代表,力主將製造業遷回美國,因為製造業外移,造成美國失業率居高不下,華爾街成了金融泡沫的製造機,若再不重建製造業,美國經濟將如失根的蘭花,飄浮在海市蜃樓的幻景之上。
另一方則是中國深知過去賴以建立世界工廠的低勞力成本、低匯率、租稅優惠與政府補貼等,均將失去優勢,因此被迫將經濟成長的動力由出口轉換為內需。
而這一切的轉變在2008年都已出現徵兆。當年歐巴馬首度參選美國總統時便曾發表演說,「只有強化製造業,才能面對新世紀的挑戰。」今年一月,他發表國情咨文更強調,「美國經濟長盛不衰的藍圖,必須以製造業為開端。」為了鼓勵美國企業將外包轉為內包,歐巴馬提供租稅優惠,並向中國發動貿易戰爭。
最近美國國會通過「1930年關稅法修正案」,賦予行政部門可對以中國為首的「非市場經濟國家」進口商品課徵懲罰性關稅,就是一個強而有力的訊號。
另一方面,中國的「產業結構轉型」也正緊鑼密鼓地進行。2008年「勞動合同法」的實施,光是醫療、社會、退休保險就讓勞工成本增加三成以上。這還不包括連年上漲的工資,在在預示中國不再是低廉勞力的製造工廠。而中國產業結構調整,沿海不再鼓勵設立高耗能、低技術層次的產業,更是嚴重衝擊在中國設廠的台商,因此被迫向中國內陸遷移,但這只是苟延殘喘,解決不了根本的問題。中國大調整的效應也逐漸顯現,今年二月中國出口逆差高達314億美元,而中國總理溫家寶更在人大會議上放棄經濟保八的長年目標。
2008年全球經濟板塊大挪移已經啟動,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角色已迅速褪色。不幸的是,當時馬英九先生首度參選總統時,卻批評前朝鎖國,將中國當成振興台灣經濟解藥,由此虛構了六三三的政見,騙取選票而當選
殊不知其主張與全球產業板塊大挪移的趨勢背道而馳,乃使得台灣經濟在隨之而起的全球金融海嘯受創嚴重,失業率之高,為亞洲四小龍之最,而一般民眾的薪資所得更倒退回十三年前水準
而到了競選連任,馬英九依舊不了解全球經濟板塊的挪移,依舊主張與中國經濟強烈連結,繼續加深台灣對中國的經濟依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