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7日 星期日

社福津貼 還有制度化的可能嗎?

【工商時報2011.11.25摘要】   馬英九總統於10月中旬宣布,自明年起老農津貼及八項社福津貼將每隔四年依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的漲幅加以調整,以建立社福津貼制度化的調整機制;隨後內政部長江宜樺也召開記者會表示,此一制度可以避免喊價式的選舉文化,是台灣社會福利制度的進步。
根據10月中旬這個制度化的調整機制,基於過去四年台灣的CPI上漲5.27%,因此從老農津貼、老人津貼、原住民給付等所有社福津貼全數調升5.27,每月的老農津貼由6,000元調升至6,316元,敬老津貼由3,000元調升至3,158元。經此調升後,政府每年需額外籌措68億元的預算。
我國財政自2000年以來,年年入不敷出近三年的中央政府財政赤字年年皆逾3,000億元,也因此累積的政府債務急速升高,已瀕臨公債法所訂的債務上限。而在此一情況下,政府明年度的公共建設已捉襟見肘,許多建設也因為預算無著而推遲。
然而儘管財政如此困絀,政府還是如期幫軍公教調薪,這項調薪案使得每年政府增加200多億元的財政負擔,是以社福支出制度化以降低財政壓力已是勢在必行。江部長於10月中旬即表示:「如果老農津貼與八項社福津貼都調高1,000元,國庫每年將增加292億元,政府財政狀況將無法支應。」
馬總統、江部長這些暮鼓晨鐘的談話言猶在耳,詎料在選舉的壓力下,於日前出現政策大轉彎,決定給予老農津貼加碼1,000元,其餘八項津貼也全數依此一調幅(老農津貼的調幅為16.7%)為基準上調,如此一來,每年所需增加的社福經費(老農津貼加上八項社福津貼),也由原規劃的68億元大幅提高至205億元。
府院在短短一個月內政策大轉彎,之前不願依附喊價式選舉文化的談話、洞燭美歐財政危機的遠見,在選情告急下全被拋到九霄雲外。但天曉得,四年後的選戰再起,誰還會遵守這個依CPI漲幅調升的規則,屆時豈不又要將其再往後推四年。如此沒完沒了,直到台灣財政崩潰如希臘、義大利而後已。
面對市場經濟所出現的貧富差距,政府有責任扮演重分配的角色,以讓經濟成長的果實能讓更多人分享。而要實現所得、財富的重分配,就必須透過賦稅的課徵及社福津貼的發放,因此適度採取累進稅讓富人多繳些稅,並在社會正義的原則下,給予經濟弱勢者津貼扶助,皆是政府施政的要務。
不論從長期的經濟發展來看,或是從普世的社會正義而言,透過重分配改善貧富差距,對一國經濟社會都是有益的。    因此,我們並非反對政府調高社福津貼,而是反對政府長期以來喊價式的選舉文化。因為這一文化所形成的所得重分配,經不起社會正義的檢驗。
許多人心中早有疑惑,何以同為老年人,老人津貼只有3,000元且有排富條款,而老農津貼高達6,000元且無排富條款,難道多數老人比擁有田產的老農更有錢嗎?以國內勞工退休年金起步如此之晚,多數自勞動市場退離的老人,其退休生活豈不更為艱困?豈不更應獲得政府的協助?
再者,從我國的政府債務快速升高,加上還有13兆的潛藏債務看來,這個財政環境也已不允許政府如此隨興的揮霍。近一年歐洲陷入主權債務危機,希臘、義大利、西班牙、英國等歐洲國家已嚐到國家債務升高對經濟的傷害,紛紛展開改革。
但直到如今我們的決策當局,不知是不了解台灣的財政困境,抑或是迫於選舉的壓力,竟可以一方面大幅調降遺贈稅、營所稅,但一方面又大幅發放社福津貼。試想,天下豈有這等好事?長此以往,我國財政終究要重蹈歐洲各國的覆轍。  台灣的財政要改善、社福津貼要制度化,依然是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苦日子 要來了!【摘要2011/11/25 聯合報】下半年開始,國內、外利空消息頻傳,美國經濟復甦力道不如預期、歐洲政府的債務陰霾纏身、新興國家通膨壓力如影隨形,自然難以置身事外。隨著出口金額的逐月滑落,工業生產、外銷訂單的節節下降,無薪假夢魘也捲土重來,種種跡象都顯示,苦日子又要來了!
台灣史上發生過兩次經濟衰退,第一次在民國九十年,因為網路泡沫破滅造成的全球不景氣。當時經濟部長林信義曾以一句「苦日子要來了」,形容即將發生的經濟衰退。果不其然,該年的經濟首見負成長1.65%。
第二次就是三年前的金融海嘯,當時經建會主委陳添枝還推出史無前例的消費券政策,試圖力挽狂瀾、刺激經濟,最後還是出現衰退1.81%的結果。
國際最近又陸續發出警語:明年經濟下滑的警報可能又將來襲,這回的規模、衝擊與持續時間,很有可能再度「刷新紀錄」。歐美國家為刺激景氣而債台高築,強大副作用在今年陸續爆發,從冰島、美國、歐豬五國,到現在連歐元區核心國-法國、德國都岌岌可危,顯示這回各國政府已自顧不暇,無法齊力對抗可預見的衰退烏雲。
在外患頻仍的情況下,台灣政府仍未見任何積極動作。主計處預測,這一波景氣谷底將落在明年第一季,若政黨輪替、總統換人,政府將處於總統大選結束至新總統上任長達四個月的看守期,這段時間的國內外經濟變局,朝野要如何因應?
參考資料:擴大教育投資
外資狙擊台股 3部曲現形 【工商時報2011.11.25摘要】歐美股市大亂,台股瀕臨十年線保衛戰,外資上演一齣完美的布空狙擊三部曲。第一步,外資先於借券平台大量借走權值股的券單;第二步,在期貨市場大佈空單;緊接著第三步,視當時盤勢漲跌時機,伺機在集中市場用自股或是借券大量賣超權值股,最後獲利了結完美出場。
在外資大量借券後,整體市場借券部位市值已近1,500億元,外資自上周三11月台指期結算後,即連5日在12月台指期大佈空單,且連日在集中市場大舉賣超。累計迄昨日台指期淨空單逾2萬口、連6日集中市場賣超近440億元。
由於外資在台股市場部位已超過三成以上,外資除賣出手中已有的現貨持股外,操作手法多元靈活,借券、ETF、摩台期、指數期貨選擇權、權證及個股期貨等都是其橫跨市場及商品的放空工具
同樣的戲碼,在8月台股重挫將近1,500點時也曾經上演過。當時外資在期貨市場空單大增,單日淨空單最高來到2.5萬口之多,同樣現貨市場也出現離譜的連4日賣超合計超過千億元的狀況,當時在借券賣出部份,借券餘額一度暴增,光台積電加聯電當時合計超過80萬張以上。
近期來說,最明顯即屬中鋼,1121日單日借券賣出的量超過5萬張,累計借券餘額高達44萬多張排名第一,當日外資在集中市場賣超中鋼又高達6萬多張,引爆中鋼股價當日即重挫至26.85元的破底價。
外資法人交易部門指出,其手法不外乎下列幾項:以借券現股組合換取成ETF基金進行套利,如台灣50ETF與期貨除權息套利;借券賣出股票殺低指數,再由期貨空單部位獲利,如先擴大期貨空頭避險水位,再利用現股賣出殺低指數獲利;透過贖回ETF基金,間接賣出股票殺低指數,再由期貨空單部位獲利,如借券轉換成台灣50ETF,再以現金方式贖回,迫使ETF賣出持股助跌。
另外,也可配合店頭市場衍生性商品SWAP等合約作價結算、殺低牛熊證或權證到期結算價避險及套利或透過大量借券醞釀市場空頭氛圍,造成市場恐慌下跌。
寶來期貨協理賴明潭解釋,借券賣出係透過證交所的借券系統進行借券,不得超過六個月,得延長一次,主要為特定國內外法人為主。
外資借券放空對於短線股價有助跌的效果,尤其集中在權值焦點身上時對大盤來說更是出現恐慌。外資挾充沛的資金,有時也先於市場大買權值股拉抬指數,讓市場追高後,在高點開始反手透過借券券單拚命賣出摜殺,讓期貨空單尋求獲利。或接著透過集中市場賣超權值股,幫助期貨市場空單大舉獲利,可謂是兩面操作的利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