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0日 星期二

選前才打房 已錯過最佳時機

〔摘要5.9.2011自由 鄭琪芳〕為了平息高房價的民怨,政府推出奢侈稅打房,將於六月一日上路。淡江大學產業經濟系副教授莊孟翰認為,現在打房已錯過最佳時機,房價已經無法回到這一波上漲前的價位,房價「回不去了」。

他表示,奢侈稅的效果,實施半年至一年後才會明朗,未來台北市房價頂多修正1015%,一般民眾還是買不起;新北市房價應修正二、三成,但起碼要等一、二年,想在新北市購屋的民眾可以再等等;至於大台北以外地區,雖然房價較低,但產業外移導致工作機會愈來愈少,很多人也買不起房子

記者問:可否談談這幾年來國內房價飆漲的原因?

莊孟翰答:這一波房價上漲應該是第四波,從2003年下半年開始,也就是SARS結束後,原因有幾個,首先是全球利率很低,偏偏政府又在2009年一月二十三日調降遺贈稅,但錢回來後沒有投資機會,轉往炒房、炒股

國內銀行對房地產的放款比率太高,目前房貸餘額五兆多、建築貸款餘額1.3兆、修繕貸款餘額也有幾千億元,加起來約7.1兆元。一般而言,房地產放款占GDP比率不應高於四成,現在已超過四成;占總存款比率大約二成,目前是23%;占總放款比率頂多三成,現在已經到35%。

房價問題牽涉賦稅署、金管會、營建署及地政司等單位,但政府沒有整合、缺乏整體住宅政策。結果,有史以來最低的利率、有史以來最多的資金氾濫、有史以來最高的租稅降幅,資金洪流進來快沖垮了,政府還不曉得。

問:目前房價偏離多少?合理價位應是多少?

答:以中位數房價跟中所得相比,美國「房價所得比」約三至五倍,北市已高達14.3,這還是以聯合徵信中心的銀行鑑價資料計算,並非實際成交價,價格最少差二成,跟預售屋比又差二成,所以至少差了四成,實際房價所得比應該是二十倍

北市房價排名全球26,這是國際化的結果,有些台商、中資或港資進來,一買就是好幾戶豪宅或整棟商辦,都會區本來就沒有太多供應量,北市好地段有限,內需加外需,房價炒上去,最可憐的是原本居住當地的民眾,附近有房子在賣,他們都買不到,因為漲到每坪一百多萬元,很難買得下手,都被國外或區域外的人買走。

大台北以外地區,雖然房價所得比較低,也沒有用,像宜蘭、花蓮或台東,就算房價所得比只有五倍,如果沒有收入,連租都租不起,有所得才能付貸款,現在很多人連工作機會都沒有。

問:奢侈稅預計六月一日上路,政府祭出奢侈稅打房,出手太快或太慢?力道太重或太輕?

答:現在才來打房,已經錯過最佳時機。從需求來看,影響房價最基本的是首購需求、其次換屋需求、投資性需求投機性需求,奢侈稅只打掉投機性需求,還是有投資性需求,只要持有超過二年就打不到,如何期望房價回到首購或換屋需求?

政府起碼三、四年前就要開始打房,出手實在太慢了,現在唯一的機會是,如果中國經濟「硬著陸」,全球跟著緊繃,很多資金可能落井下石,台商資金流動也會受影響,台灣房價才有機會拉回。

奢侈稅打房的力道,雖然稅負有點重,但只要超過二年就打不到,轉去炒作預售屋也可以,很多盲點跟規避方式,所有奢侈稅未必能夠杜絕投機;而且,就算把投機性需求打下來,投資性需求還是在,房價還是無法回到合理價位,所以還是有民怨,老百姓覺得打房力道不夠。

房價問題本來應逐步解決,政府都不解決,現在又遇上利率、物價等問題,就更難解決了;現在有錢人太有錢、窮人則是太窮,將家庭所得二十等分位,最富有5%及最窮5%,貧富差距從65倍暴增至75倍,貧富懸殊太大,所以民怨很深。

問:奢侈稅上路後,房價將如何修正?能否回到合理價位?

答:可以分成北市、新北市及其他地區,北市十二行政區,今年三月預售屋價格在每坪一百萬元以下,只有文山、內湖、大同及萬華四區,其他區最高價都在一百萬元以上;奢侈稅實際效力,等實施半年至一年才會知道,我認為北市較好地段還是賣方市場,房價不容易修正,頂多修正1015%,一般民眾還是買不起

至於新北市,有些區域因為捷運加持,加上北市房價太貴,部分投資性需求跑到新北市,導致整個市場都亂掉了,之前開出超高價格,房價修正二、三成是應該的,但也不是全面性修正,新莊、新店喊到每坪七十萬、板橋喊到九十萬,應先修正下來。

目前新北市還有很多預售屋在施工中,等到預售屋大量交屋,房價才有可能下來,因為建商有還款壓力、投資客也有貸款壓力,房價真正打下來起碼要一、二年;不過,三重、板橋、中和、永和及新店等,人口相當密集,房價要大跌不容易,漲價後幾乎就掛在那裡。

至於大台北以外地區,房價頂多修正一成至一成半,除了台中七期重劃區、高雄美術館附近,中南部房價幾乎沒什麼漲。

問:除了奢侈稅以外,政府打房應有哪些配套措施?

答:應該要有很多配套,最起碼有錢人的稅要課一點,可以調高公告地價及房屋評定現值,提高地價稅及房屋稅的稅基,讓房屋持有成本提高;房屋交易成本也要提高一點,目前資本利得不課稅,未來應採雙軌制,國內人士可以不課,但境外人士來買房地產,就要課資本利得稅,中資來台炒房就不容易了。

政府也要加強查稅,買賣房產有沒有繳所得稅?有沒有繳贈與稅?該課的都課了,有錢人也不會隨便亂買,只要透過財產總歸戶,這些都可以查得到,但政府以前卻沒有做。

其次是整體住宅政策,台灣應建立土地儲備制度,新加坡有七、八成民眾住在組屋(國宅),透過「公積金」制度,上班後五年內可以拿到國宅;最近經建會也要推出現代住宅,畫個餅可以,但應說明興建多少?價格多少?何時推出?

北市有一些土地可以賣掉,出售土地的錢拿去新北市蓋社會住宅,新北市不是規劃三環三線嗎?將捷運站附近土地留下來蓋社會住宅,捷運的共構宅也不應該賣,可規劃二十坪左右的房屋,廉價租給年輕人當中繼住宅

另外,都市更新提供容積獎勵,北市大概1.38倍,可以給1.48倍,多10%是政府要的,透過容積移轉,變現後專款專用,北市都市更新案一年十幾件,每案最少十億元,一年就有一、二百億,以後可能有五百億、一千億,可用來支援社會住宅。

不過,如果外來龐大資金無法阻絕,房價要修正還是不容易,要阻絕真的很難,透過地下經濟,資金往來根本查不到,所以政府應引導資金投入直接投資,還可創造就業機會。

很多台商到中國或東南亞投資設廠,商品再走私或回銷回來,把國內的產業打垮了,加上農業、科技技術外流,中國複製技術後再搶台灣的外貿市場,國內就業機會愈來愈少,民眾沒有收入怎麼買得起房子?現在大學畢業生有三、四成找不到工作,有工作也薪資不高,年輕人當然會怨。

我們開始擔心香港經驗會不會在台灣複製,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後,房地產下來,但二○○三年香港與中國簽訂CEPA後,房地產又上去,台灣跟中國簽了ECFA,未來允許更多中資來台買房地產,加上ECFA引發外來需求的預期心理,房價很難下修。

居住正義的不正確處方【摘要2011/05/09 經濟日報】政府為體現居住正義,已立法自61日起,課徵奢侈稅,但新稅制尚未上路,經建會表示將推出由政府無償給予70年地上權的「現代住宅」方案,讓所得水準較低、名下沒有房子的民眾有能力購置住宅。

行政院亦研商放寬購屋多元優惠措施,提高青年購屋貸款額度最高可達720萬元。此等措施讓社會感覺政府住屋政策雜亂無章,距離居住正義的理想反而漸行漸遠。

課徵奢侈稅,主要目的是在抑制國內房市短線投機的假性需求,讓這兩年愈吹愈大的房市泡沫能逐漸獲得控制。由於國內不動產市場投機客比重高達四至五成,當政府下定決心推動奢侈稅政策後,自不免對房市造成急凍效應。

近月來國內房市交易大幅減少,全體銀行新增不動產貸款亦開始萎縮,其中建築貸款從去年第四季759億元降至今年第一季384億元,近乎腰斬。雖然房價回落幅度尚屬有限,但房市朝健康方向調整的速度正逐漸加快。政府既然決心打炒房,理所當然應樂見房市的健康調整,沒有理由反其道而行。

經建會研擬賣屋不賣地的「現代住宅」構想,先從房價偏高的大台北地區做起,由政府釋出捷運末端公有土地,並無償提供最長70年的地上權,由政府設定「現代住宅」標準規格,開放給家庭收入在一定金額以下及名下沒有任何房子的民眾申購。由於土地是政府無償提供,建商只需負擔興建成本。此一政策構想顯然是要提供新建住房的誘因,讓受打炒房影響的建商有屋可蓋。

但問題在於,國內餘屋高達百萬戶以上,住屋問題並非供給不足,而是假性需求過高,房價大幅偏離正常水準,導致年輕人及中低所得者買不起房子。現在房價離正常水準還有一大段差距,政府卻急於將有限的公有土地無償提供出來興建新的住宅,豈非治絲益棼。

更讓人一頭霧水的是,政府平價住宅政策琳琅滿目,過去已有執行多年的國宅政策;去年為五都選舉,內政部已推出政府出地出錢興建、只租不賣的「社會住宅」政策;營建署還有透過土地區段徵收興建「合宜(平價)住宅」的計畫。財政部國產局也有標售地上權為銀髮族、學生等蓋「公益住宅」的做法。

這些平價住宅政策,都是為了因應弱勢族群的住屋需求,但是,各種未經整合的住宅方案草率推出,畫大餅卻遲遲不能落實,反讓民眾對華而不實的住宅政策有愈來愈多的質疑。

最可議的是,政府在奢侈稅還未上路、打炒房效果尚未反映到高房價的關鍵時刻,居然大幅放寬青年購屋低利優惠房貸的限制,不僅取消貸款總額度2,000億元上限,而且准許財政部青年首購優惠可以搭配內政部青年安心成家專案,不再限二擇一,讓青年購屋最高可貸到720萬元。

此一購屋優惠加碼措施,不僅意在放寬對房市的選擇性信用管制,而且無異於鼓勵青年跳入高房價的火坑。政府一手打炒房,另一手放寬優惠房貸,政策思維自相矛盾,政策效果自我抵銷,如此紊亂的政策作為,豈能讓人民信任政府?

居住正義必須建立在市場法則之上;政府的基本責任是在健全房市的運作,不讓投機買賣影響正常房價,剝奪人民居住的權利。當前國內房價的合理調整,是實現居住正義的必經途徑;出於選舉考量的加碼興建平價住宅及擴大青年優惠房貸措施,都不是健全房市的正確處方,也與居住正義的精神背道而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