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9日 星期日

美中貿易大戰正酣,吸引台商回流其時


【摘要2018.7.27.工商時報】為因應中國之不公平措施,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已於7月初針對中國價值340億美元產品課徵25%關稅,其餘160億美亦進行公眾評論中。
此外USTR亦研議對中國價值2,000億美元之產品課徵10%關稅。中國方面亦表示,來而不往非禮也,也打算對美國出口至中國產品課徵關稅予以反制。一時之間劍拔弩張,貿易大戰正在進行。
雖然川普總統可能虛張聲勢,尋求更佳的談判籌碼,以及累積年度期中競選的能量,因此,美中雙方仍有台階下。但另一方面,川普總統的重要幕僚多數視中國為主要的競爭敵手,雙方的矛盾除了經貿、科技之外,還包括政治、軍事、石油美元,乃至貨幣的鑄幣權等,未來的歧見恐怕會持續不斷。
在中美貿易戰爭,乃至貨幣戰爭可能持續下,不少台灣在大陸廠商對出口至美國的貿易,乃至供應鏈的斷鏈表示憂慮,而有移轉生產基地,重新全球布局的可能,而它們布局的地點除了東南亞、墨西哥等地,甚至包括移回台灣生產,這對直接投資(FDI)低迷的台灣,不啻是久旱逢甘霖,應有積極爭取的必要。
上述說法也呼應了目前蔡英文總統的宣示,隨著經濟的復甦,5+2產業創新的漸入佳境,台灣是台商布局全球的最佳基地。基於此,經濟部也馬上祭出誘因,歡迎台商回台投資。
但令人遺憾的是,幾個財金主管部會卻採不同立場,表示台商回流歡迎,但不能給予租稅特赦。否則,對台灣本土廠商不公平。它們所抱持的理由包括:美國租稅特赦效果不佳、資金流入OBU無助投入實質經濟需求、並可能引發炒作不動產,以及造成匯率波動。
但上述反對論點卻落入「張飛打岳飛」的情境,因為我們所欲爭取的台商回流,是設備、機器、廠房等實質投資,而非熱錢、金融的操作與投資,如果再加上5年不能投資房地產,資金的分批匯回,或採總量管制、先來後到(first come, first serve)的配套,應可杜絕大部分的疑慮。
而拿台灣和美國相提並論,更是不合時宜。美國已是外人直接投資(FDI)豐沛國家,2017年流入的FDI高達2,753億美元。反之,台灣近幾年FDI低迷,2017年只有32.6億美元,為美國FDI1.2%,少得可憐。而缺乏投資動能,這也正是台灣經濟平庸成長及薪資停滯的原因,更何況未來吸引台商回台投資的標的是鎖定5+2產業創新領域。
再者,租稅特赦不能只看靜態公平,如能引進台商回台投資,創造就業機會,帶動經濟效益,造福更多的民眾,所帶動的就業機會、所得公平分配,未嘗不是隱含「動態公平的考量」?若干主管部會一再拘泥於狹隘的公平正義,推卻投資的活水,日後只會造成均貧的局面。
平心而論,台灣內需市場小,兩岸對峙又使台灣失去扮演大陸市場的跳板角色,加之以台灣當前的五缺困境,以及勞資對立、環評制度嚴苛,如果再缺乏適當的誘因機制,恐怕不易吸引台商回台投資布局。
而且我們欲吸引的都不是一般的金融投資,而是直接的實質投資,這些投資如果逗留海外,政府連一毛錢的稅收也課不到;如果回流,政府可以象徵性課稅,但其創造投資、就業、經濟動能的外部效益,對台灣經濟將可提供大量活水。至於防弊方面,只要其承諾的實質投資變卦,政府可設立機制予以處罰,要求補稅。
真正的關鍵在於執政者的心態,有企圖心和勇於任事的官員,就可以在租稅特赦的適用稅率和實質投資的金額、外部利益間,設計出應有的平衡點。反之,目前各部會永遠把風險放在第一位,缺乏政策配套設計的勇氣,雙手一攤,金口一開,風險高、不符社會公平正義,活生生的把台灣經濟可能突圍的資金擋在門外,當然是一事無成。
引進台商資金會有一定風險,對台灣內部廠商亦有可能造成不公平,但可考慮先行先試、總量管制、落日條款的配套等設計,而非一味拒台商於千里之外。當前政府吸引外來投資及本地廠商投資低迷,原因在於系統性的失靈,而失靈原因來自跨部會的協調不足,中央、地方政策的扞格不入;
而協調不足與扞格不入,又來自部會或中央與地方的本位主義,以及官員缺乏企圖心、不能勇於任事。如此一來,台灣經濟欲有所作為,產業欲加速升級,薪資停滯欲有所突破,恐怕難上加難。
希望,賴揆在台商回流的議題上,能在行政院的格局上,加強跨部會的協調,在回流資金的可能規模、租稅優惠的稅收損失、可能創造5+2產業的投資效益,降低風險的配套等展開積極的評估。如果可行,應儘速引進海外台商的直接投資。如此,低迷的台灣投資才能在大旱之下盼得雲霓,為經濟注入活水,再造成長契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