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8.7.20.蘋果】台灣官方和民間普遍缺乏美感修養,尤其是有權力分配資源的朝野人士,其美學眼光實在令人倒盡胃口。但無論如何,那些醜陋的公共藝術雖俗不可耐,畢竟還是我們「藝術家」們的獨立創作。
最不堪的是出現在中國各地的山寨版世界著名地標,像是巴黎鐵塔、白宮、英國古鎮等,不但神韻全無,更顯傖俗低級,讓人從懷疑他們的美感水準,到鄙視他們的道德程度(仿冒剽竊)。
不料台灣也染到這種惡習。桃園市復興區公所斥資1300萬興建一座以巴黎鐵塔為原型、高29.5公尺的鐵塔在巴陵台地上,引來網友痛罵。有人說會「給外國人譏笑」、「複製觀光很LOW」、「和中國山寨鐵塔沒兩樣」、「沒有展現任何建築技術」、「對發揚原民文化沒幫助」、「像上了紅漆的高壓電塔」……
山寨公共藝術品問題很多,除了拾人牙慧、心態低級外,不懂原創者的社會歷史背景,給人過時落後的感覺,令人不快。例如巴黎鐵塔的社會背景是法國正值工業革命,鐵塔反映工業主義的時代精神──高大堅固;鐵的全面使用更凸顯工業時代的材質特色,而精密的測量計算則表達工業革命「前電腦時代」的數學水準,也與所謂的機械美學和結構主義有關。
紐約布魯克林大吊橋也屬類似意識的產物。然而,進入後現代主義的當代,反開發、反污染性工業、客製化、反冰冷強硬的鐵製材料已成趨勢,複製別人的鐵塔不但顯示無知,而且反映集體反智的特質。
無獨有偶,故宮新院長陳其南發言為故宮定位時指出,要把故宮「台灣化」、「土著化」、把故宮做成「所有台灣人的故宮」。像故宮這類全球性的博物館是屬於全球化的產物,全面在地化是錯誤的想法。能想像大英博物館、羅浮宮、大都會博物館都走向土著化嗎?
博物館固然有鞏固想像的共同體的功能,是強化國族認同的強力膠,但當代潮流是去國族化,去意識形態化,故宮的展出的確會讓人對古代中國產生美感及好感,但讓台灣人生命中產生豐富的全球文明知識難道不是件更重要的事?說明故宮的資產不是中國或台灣所僅有,而是屬於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沒有必要嗎?
非把台灣人的眼光局限在在地文化上,讓大家都坐井觀天,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才痛快嗎?中國全面封鎖台灣,官員還要幫中國來鎖死台灣人的眼界與知識嗎?
何況可以拿故宮寶物與其他世界級博物館互換展品,讓台灣人打開眼界;等兩岸關係緩和後,台灣故宮更可繼續與中國博物館換展寶物,讓台灣人民部分血液中的中華民族文化意識得以連接實物,而更加認識自己的一部分,不是好事嗎?
博物館的古希臘字源是「繆思女神所在之處」,9位繆思女神掌管不同的文化領域,所以博物館原先就具備記憶與激發靈感的功能,也具備學習與教育的作用,像是培養朝野美感。
可惜很多博物館為了安全而與民眾疏離,背叛了原先設立博物館的初衷。故宮這些年來拉近與觀眾的努力做得不錯。今後可以加強台灣在地的館藏,但不可以減少原來的中國文物,那是人類文明公認的財寶,不可因政治正確而遭破壞或冷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