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7日 星期六

「一國兩制」難適用於台灣


【摘要2018.7.4.蘋果 柳金財】自1997年香港回歸移交中國政府,實施「一國兩制」已逾21周年。中國政府以擁有對香港「全面管治權」為由,介入香港內部自治事務,不僅普選進程停滯未能履行政治承諾;同時透過全國人大釋法影響港人參政權,取消議員當選資格及限縮港人的集會遊行、言論及出版自由,導致國際新聞自由、個人自由評比持續下滑;同時損及司法獨立,可能進一步影響國際社會對香港的投資信心。
一、回歸後自由評比下降   香港回歸後在國際組織有關自由化評比中,節節下降。例如無國界記者組織的全球新聞自由度排名調查,由2002年第18名降至2018年第70;加拿大菲沙機構(Fraser Institute)公布的全球人類自由指數調查,「個人自由」由2016年第19名,跌落至2017年第26 
香港大學民意調查顯示,對「一國兩制」沒信心的港人逐年增加19977月調查有信心達63.6% 18.1%沒有信心;20173月調查有信心及沒信心分別為52%43%。也有調查指出有62.9%市民認為香港社會狀況比20年前差,19.2%認為「差不多」,只有15.4%認為情況變好。 
依據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公布港人身分認同調查,結果顯示認同自己是純粹「香港人」比例呈歷史新高、認同自己是純粹「中國人」比例呈歷史最低。 尤其年輕人自1997年以來,18-29歲以下年輕人對於中國人身分認同均較整體平均為低,20176月只有3.1%,同年12月調查最低,僅有0.3%的年輕人認同中國人身分。其中18-29 歲青年自稱純粹「香港人」達69.7%,較上次調查升4.7%,為回歸以來最高;自稱純粹「中國人」則為0.3%,較上次調查再跌2.8%,為回歸後最低紀錄。 
香港民眾身分認同依序是香港人、亞洲人、世界公民、中華民族、中國人,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認同度最低。
回歸後無論是從政治制度到醫療、住房等民生福利皆不及回歸前,港人難以感受「香港越來越繁榮」。1997-2008年期間,香港青年對於「中國人」的身分認同感呈逐年升高趨勢;但自2010年香港政改失敗後,開始「中國人」身分認同呈現大幅下跌,甚至2012年首次跌破10%,最終於2014年後香港爆發「佔中運動」。
二、「一國兩制」適用台灣之局限性  這種現象源自中國當局不斷干預香港的政策,及若干大陸民眾在香港大肆購物及不文明行為令香港年輕人不滿,開始出現「香港優先」聲音。政治方面,中國政府並無落實普選的承諾,且不斷干預香港自治事項、操控選舉等;特區政府聽命中央。
經濟方面,房價飆漲、物價通脹遠高過薪酬升幅,中資機構不斷在香港大肆購買土地物業、炒高房價;內地新移民增多,造成住房、交通、治安、就業等問題。換言之,香港民眾對目前「一國兩制」下的制度認同、治理績效表達高度疑慮。然中國當局採取解決策略則是強化國民教育、愛國教育及美化中國對香港的政策,並無妥善解決、回應年輕人需求與不滿。
同時,中國當局加強對香港獨立、本土意識打壓力度,在高壓遏獨下港人對「港獨」議題噤若寒蟬,其不滿情緒就會轉移在對「中國人」身分認同的降低。
中國領導人強調堅持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四大自信,提出「中國特色」、「中國選擇」、「中國方案」,「一國兩制」在香港能否展現四大自信,尚有待評估。若試圖運用「一國兩制」統一台灣,其「中國特色」仍有待積極創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