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8.7.3.蘋果
沈家銘】今年是明治維新150周年,明治維新象徵日本邁向現代民族國家(nation-state)與現代化的開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特別在內閣官房成立「明治150年」相關施策推進室,而京都更從去年大政奉還150周年,便在二條城舉行相關紀念儀式。
明治維新50周年擔任日本首相的寺內正毅,100周年的佐藤榮作以及現任首相安倍晉三均出身後來成為明治政府主力的長州藩(今山口縣),1968年明治維新100周年日本超過西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一直持續到2010年才被中國超越。從近代外交史來看,明治維新也是日本從過去小中華的華夷秩序世界觀,轉向歐洲主權國家國際法秩序。
日本在17世紀開始鎖國政策,但其實是江戶幕府壟斷了對外情報的來源,當時仍以長崎、對馬、蝦夷、琉球四口作為貿易點,在長崎荷蘭商人所衍生的「蘭學」一直是日本接收歐洲現代科學的來源,而國際法知識也是其中之一。幕末促成薩長同盟的坂本龍馬在讀完《萬國公法》後曾說到:「今後惟有了解此書才能了解這個世界。」(當時的《萬國公法》是區分為一等國、二等國與三等國,惟有歐洲部分一等國才適用《西伐利亞條約》主權平等的原則,與今日的國際法大不相同)
1868年《萬國公法》日本版問世。西周從荷蘭萊頓大學留學完後擔任開成所教員時將其翻譯成日文(開成所後改稱蕃書調所,後來與醫學相關的種痘所成為今日東京大學前身),西周並擔任末代將軍德川慶喜的顧問,西周版《萬國公法》使當時的執政階層能夠客觀了解日本與西方物質力量的差距以及弱國無外交的現實。
明治新政府成立時也應用了國際法中的外交承認,1867年11月大政奉還時,德川幕府原本欲以公武合體的形式與各大強藩共享權力成立類似聯邦體系的國家,然而在隔年1月3日王政復古大號令下幕府被廢止,明治新政府在薩摩以及長州兩藩的支持下與支持幕府的軍隊在京都郊區的鳥羽伏見爆發會戰,開啟了戊辰戰爭。
英法等國政府一開始在戰爭中便表示內政不干涉的態度,1868年12月幕府出身的榎本武揚在北海道成立號稱亞洲第一個共和國的蝦夷共和國,希望能以主權國家的形式獲得英法兩國的外交承認,然而兩國政府在內戰中均表示中立,並不承認蝦夷共和國作為「交戰團體」的特權,但是認定其為「事實上的政權」(authorities
de facto)。
1868年2月,明治新政府在王政復古大號令下,基於國際法政府繼承的外交原則,明治天皇在京都御所紫辰殿接見了英法等歐洲各國的公使(minister),最後在1869年6月箱館戰爭中新政府軍隊獲得勝利,日本從江戶時代200多個諸藩(國)的幕藩體制轉變成中央集權的主權國家。
1873年當時擔任正院翻譯局長的箕作麟祥將「international
law」翻譯成「國際法」三個字。從明治維新以來日本一直是以國際法作為「文明國家」的標準,然而國際法規範追隨著時代潮流而變動。
過去《萬國公法》是建立在帝國主義外交的時代,一戰後巴黎和會(日本在國聯中是五大常任理事國,武士道作者新渡戶稻造曾經擔任國聯事務次長)中14點和平原則以及1928年《巴黎非戰公約》使得戰爭非法化改變過去帝國主義外交的規範,也因此與外務省革新派與軍部的路線發生了衝突,最後日本脫離了過去的國際協調外交開啟了太平洋戰爭的不歸路。
二戰後《聯合國憲章》的國際法文明國家的標準與100年前已大不相同,而是基於民主人權以及集體自衛權的規範上。從1992年日本首次參加聯合國柬埔寨管理機構(UNTAC)到最近剛撤出南蘇丹PKO維和部隊,國際社會保護責任(R2P)的普遍價值,正是日本聯合國中心主義外交的實踐,然而國內秩序與變動的國際秩序的學習與衝突,正是150年來其外交的真實寫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