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日 星期一

重建製造業是台灣唯一活路

Bach Double Violin Concerto - Yehudi Menuhin And David Oistrakh
【摘要2016.5.2.自由 梁文韜】馬英九政府八年執政下台在即之際,主計總處宣布正式下修第一季GDP,從二月份預測的0.64%下修至負0.84%,而景氣燈號亦出現破紀錄的十個月藍燈。大家在嚴加撻伐馬政府的同時,必須反思金融大海嘯以來其錯誤的因應措施,以及過去一直存在的經濟迷思。
當中最重要的迷思是將GDP看作是評估經濟好壞的最重要甚至唯一標準,但GDP只是評估產業資本運用情形的指標,不能呈現經濟是否健康發展,最重要是金融資本相對於產業資本的比例金融資本愈多轉為產業資本以投入生產,而愈少用於炒作股票及房地產的話,經濟就愈是健康
做為金融大海嘯罪魁禍首的美國,汲取了一些教訓,在實施量化寬鬆政策而投入金融資本的同時,鼓吹回到製造業,其努力已反映在國際著名會計師事務所Deloitte Global最新發表的《2016全球製造業競爭力指數》報告中,美國從2010年的第四,上升到今年的第二,並將在五年內超過中國,成為全球最有競爭力的製造業國家。
更重要的是,報告顯示了成本競爭力已經不是競爭力的重要考量,重點是如何透過高科技提升產品毛利,這打破了部分商人長期以來認為成本低就有競爭力的迷思。
馬政府在金融大海嘯後的最重要因應措施是大幅度調降遺產稅,在股市及房市最低迷的時候引入數千億甚至上兆停泊在海外的資金來「救市」,當中最大的敗筆是在這些金融資本擴散的同時,沒有導向製造業的重建。從房價收入比在2014年初就暴漲到全球第一15.01來看,金融大海嘯後馬政府鑽營創造出來的表面榮景全是金融資本被導向非產業性投資的結果。比台灣嚴重的房地產泡沫問題在中國發生,盲目追求GDP保七保八,以致鬼城處處。
台灣面臨最關鍵的問題確實就是中國的衰落。除了房市泡沫各種債務急劇上升,致使硬著陸風險加快升高外,外來投資的大幅減少更令中國經濟雪上加霜。金融時報旗下智庫四月份發表的最新報告披露,印度在2015年已取代中國成為外來投資最多的國家
如今完全執政在即的民進黨必須扭轉過去16年依賴中國的錯誤政策,但亦不必促成台商貪圖低工資成本轉至印度或印尼,避免重蹈覆轍。新政府反而應鼓勵散落中國及全世界有意力爭上游的台灣企業家回台投資,放棄低成本等於競爭力的迷思,要令商人仿效美國模式,透過加強有效的產學合作,運用高科技提高產品毛利以增加競爭力
在重建已支離破碎的本地製造業的同時,更必須使得金融資本服侍產業發展,而非沉迷於投機炒作。只有在經濟能健康發展的情況下,談論GDP成長的多與少才有意義。
調高基本工資 台灣落後國際【摘要2016.5.2.蘋果 趙文衡】近來國際上出現一連串的提高基本工資的風潮。美國加州與紐約州通過逐步調漲最低時薪至15美元 (500元新台幣);英國政府4月起調高最低時薪,從每小時6.7英鎊調高至7.2英鎊。韓國今年度也大幅提高最低薪資。我國基本工資已屬偏低,今年更因與經濟成長掛鉤,使得加薪無望。然而,國際上卻紛紛在經濟成長不佳時提高基本工資,值得我國深思。
我國目前最低月薪為28元,時薪為120元,低於其他相同經濟發展程度的國家甚多。以韓國為例,韓國2016年最低薪資調漲8.1%,月薪約達35500元台幣,時薪則為170元台幣,明顯高於我國。
韓國人均GDP較我國為高,薪資水準自然較高,若考慮此因素,我國月薪至少也需達到28500元才能與韓國匹敵。若再將物價與匯率差異納入考量,以購買力平價計算,我國最低月薪至少需調高至22500元。
調高基本工資會不會影響企業營運或對經濟發展造成衝擊?對於那些高薪僱用勞工的企業,其薪資早已超越最低薪資甚多,故不會受到調高最低薪資影響。可能受影響的是僱用勞工多數為低薪人員的企業。在此族群中,又可區分為高獲利的企業及低獲利企業。
以前者而言,此類企業所需要的員工多為低薪勞工,但整體企業獲利卻很高(例如某些超商、保全公司、看護中心、連鎖餐飲店等),提高最低薪資只是讓其獲利的一小部分給員工,對其營運與競爭力不會有影響。
至於低獲利並僱用多數低薪勞工的企業,提高最低薪資可能會增加其人力成本,甚至可能因此面臨倒閉。然而,這種靠壓低勞工薪資存活的企業,基本上是以勞工薪資做為其獲利來源,不論從競爭力的角度或公平正義的角度都不值得鼓勵。
故而,適度調高基本工資對經濟的衝擊不大,不須擔心會因此喪失國際競爭力。根據研究,提高最低薪資有助於國內消費,因而會增加就業機會。更重要的是,它將有利於國內經濟加速轉型至高附加價值的產業。我國薪資水平本來就低,建議政府可以根據國內生活條件與國際水平先一次(或分次)將最低薪資提升至滿足點,然後再根據經濟成長與通膨逐年調整,以使國人均能分享經濟成長的果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