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1日 星期二

莫言vs.桑德爾

【摘要12.11.2012蘋果】這幾天莫言在前往領取諾貝爾文學獎之旅時,表示希望大家「多關心文學,少關心政治」;同時,來台灣演講的哈佛大學著名哲學家桑德爾(Michael Sandel),則呼籲要關心集體為善的可能,主張討論政治、經濟、媒體問題,都不能逃避背後的公平正義課題,換句話說,人人都要關心政治等公共議題。
HOLST - Neptune from "The Planets Suite"
莫言的水準還停留在「莫談國是」的前現代階段,反映出的是怯懦、鄉愿、犬儒、奴化等負面人格,並以這種態度討好當權者。讓人回憶起台灣戒嚴時代父母師長勸戒我們「莫談國是」的情景。中國政治的專制極權舉世無雙,就因為敢關心公共事務的人太少了,故而縱容權力者對人民為所欲為。
西方自啟蒙運動以來,公共性的萌芽與發展,促成獨立於政治之外的公共領域,其知識份子積極討論政治,為保障個體自我的自由和權益,勇於對權力進行分割與制衡,才有今日民主政體的成熟。
桑德爾批評自由主義過度強調個人主義,傷害了社群的共同利益。他指出自由主義理論對法律及政府的中立性假設並不可能;社會不只需要個人美德,還要強調共善成分。易言之,除了注重個人美好的生活,更須強調眾人的福祉。這是從個人主義往社群共善的修正。
「民主社會並非不會犯錯,但可透過公開的公民辯論來修正。」桑德爾說。如果都像莫言那樣「少關心政治」,不辯論政治,權力者當然騎在人民頭上不肯下來,人類今天的生活方式還停留在中古世紀。
社群主義強調倫理,政治議題無法脫離其文化社群而存在;人作為一個行動主體,不能脫離社會實踐與傳統。人無法被抽離其社會政治脈絡而存在,而是一定要被放回社會脈絡中重新思考。這是社群主義哲學家們非常強調多元文化價值的原因。
台灣早已跨過了莫言「少關心政治」的草昧階段,目前停留在個人主義與傳統集體主義的拔河階段。根據社群主義的看法,台灣多元文化與價值的確立,是邁向集體共善,落實美好生活的階梯。公共討論政治課題是民主政治的營養來源,不需要「少關心」。不關心政治,政治就會來「關心」你,教育部長不是就關心了大學生的社會運動嗎?
請問清大校長︰何謂理性?【摘要12.11.2012自由】當陳校長強調理性時,昨天在國會殿堂上,立委沒有及時詢問陳校長何謂理性?其所認知的「理性」理性嗎?如果從前述陳校長的話語邏輯來推敲,似乎,其所謂「不理性的方式溝通無法達成目的」中的「理性」,是個形容詞,其實泛指的是「態度」,這是一種純然的感性,並非理性
西方哲學的理性,是指人類能夠運用理智的能力。也就是人類在審慎思考後,以推理方式,推導出結論的這種思考方式。依照這個脈絡,去回顧清大學生陳為廷上週一在立法院委員會的全程論述,事實上非常理性,並沒有陳校長所謂不理性的問題;反而陳校長認為學生對人不夠尊重這項「指控」的本身,不夠理性。
如果陳校長真的看過教育文化委員會當天的完整備詢過程,絕對會理解陳為廷質疑教育部長蔣偉寧「偽善」、「謊言」,是有若干事證為支撐的,例如,蔣部長說明他關心學生,但學生以切身經驗指出他們多次為了「教育商品化」、「反媒體壟斷」等訴求到教育部陳情,卻從未獲得部長同意對話,甚至派出鎮暴警察戒備的對待;
又如蔣部長解釋沒有下令查學生名單,學生也提出多校同學遭到校方各式關切甚至心生恐懼做為舉證。依據這些論點與論據,經過符合邏輯的推理而獲得結論,不正是理性的思辨過程嗎?
蔣偉寧若不同意,當場可以再補充理由,來推翻學生的推理,然蔣偉寧最終選擇道歉,並且同意要正式發函給各校,要求不應有任何一個學生因為參與公共事務而受懲處。蔣偉寧接納異見的處置,不正是一個相當正面的發展嗎?
以此檢驗清大陳校長的表現,他首先在上週二看到有媒體批判清大學生,如果,清大校方只依靠幾張照片、轉述片段的表象,就直接做出判斷,這是徹底的不理性;如果校方看過全部資料影片,可以檢討學生的態度不夠和善,也不該稱學生不理性。
同時從陳校長竟然對學生提出諸多重要訴求抱持「沒意見」,卻以如此嚴重的學校道歉來「懲罰」學生的表達問題,這種截然的不成比例,受過西方嚴謹學術訓練的高級知識菁英,多數是不會做此裁斷的。
所謂的學而優則仕價值觀,不知宰制了多少代的讀書人,誤以為自己也是統治階層的一部分,因而對現代公民意識有著可憐的陌生,更遑論對權力可能的濫用具備起碼的警醒,這種落伍與退化,事實上正與他們掛在口上的理性背道而馳。
「理性」是具有思辨能力的真理性,若誤用理性的名詞為樹立「上下尊卑份際」的新威權做包裝,就不是台灣社會該推崇的進步思潮。
《聯合報》與謊言之必要【摘要12.11.2012自由】清華大學發表道歉聲明,指控學生陳為廷在立院備詢的言行是「姿意妄為」;聲明一出,校園內抗議示威如潮,群起追悼「清大精神已死」,校園外也一片撻伐之聲,清大成為另一個風暴中心。
在內憂外迫下,清大主秘簡禎富接受《自由時報》採訪,不得不道出原委,承認在國外只看到《聯合報》標題,在既沒有看過立院全部過程的影片,也沒有掌握所有情況下,就下令擬稿後發出聲明,認定是技術操作上的「誤判」。目的就是供認對陳為廷做出不公對待,藉此緩解壓力。
簡禎富的自供令人髮指,受創的不只是清大,《聯合報》更是倒地不起。清大主秘原來是看報發聲明,無異是讓校內抗議火上加油。重點是,簡禎富的「誤判」說,等於給《聯合報》一記致命的重拳;原來標題、內文都是自家製造出來的,《聯合報》哪還有新聞專業可言?哪有報格可言?
這就是為什麼簡禎富敢冒大不韙的自我否認簡禎富強調,自己當時的確只看標題,結論,與《聯合報》一樣,陳為廷是「不禮貌」之輩。然而,清大的得到事實的驗證
如果清大真的看過「全程影片」,如何會得出與《聯合報》重砲一樣的結論?更扯的是,清大副校長葉銘泉加以解釋說,「在國外,成年學生在校外行為由自己負責,但在台灣不一樣,外界認為陳同學是清大教出來的,學校不能坐視不管。」
清大顯然是不能坐視陳同學「姿意妄為」而不管,所以替「陳同學」道歉;至於隨《聯合報》起舞的張大春、李家同、王建煊、洪秀柱、陳鎮湘們,這回丟臉丟到家了。
桑德爾旋風 吹醒台灣理性思辨?【摘要2012/12/11 聯合報 王冠生】文化部邀請《正義:一場思辨之旅》作者、哈佛大學政府系邁可桑德爾教授於本月九日與十一日來台演講。主辦單位公告訊息後,數千張入場券以秒殺的速度被索取一空。令人好奇的是,桑德爾的專長是冷僻的哲學,為何其著作能夠在台灣熱賣?
桑德爾身為社群主義陣營健將(雖然他不喜歡社群主義這個稱呼,偏好將其理論稱為公民共和主義),其《自由主義與正義的局限》至今仍是批判《正義論》最具影響力的著作。就學術分量而言,桑德爾為現今存活在世最重要的政治哲學家之一。
其次,就社會參與而言,桑德爾主張面對當代多元社會之難解爭議(死刑、同志婚姻、代理孕母、販賣器官)時,應盡可能以溝通、對話、審議的模式,取代純粹投票的模式形成決策。因此他試圖透過教學、演講、著作等形式,引導學生與讀者進行細緻的辯論。
從這些表現看來,桑德爾是一位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知識分子。尤其在演說與著作中,桑德爾不斷提醒讀者市場經濟擴張至市場社會所帶來的危機當一切事物皆可透過金錢自由交易時,其可能產生不義與腐敗等流弊,亦將侵蝕民主社會所應有的公民德性與社群價值
在教學方法上,桑德爾採取「蘇格拉底式對話教學」,「問題導向教學」。雖然桑德爾教的是政治哲學,然其擅於使用新聞、司法、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兩難案例引發思考,先讓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對話,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後,再分析問題背後預設的哲學理論,深入淺出,卻不失哲學深度。
說桑德爾是學術明星一點都不為過,然而要造就這樣的成就絕非易事。除了要有深厚的學術實力、高度的社會關懷之外,在教學與演講現場還需具備引導問題的能力、敘述故事的能力、建構論證的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即席思考與精確回應意見的能力
此即為桑德爾最大的成功之處,他讓深奧的哲學回到一般人的生活中,縱使沒受過哲學訓練、沒有任何哲學基礎,也都能跟隨他的腳步,進行一場細緻且深刻的哲學之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