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9日 星期四

南向,非關藍綠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 Seiji Ozawa

【摘要2017011.7.蘋果 翁履中】蔡英文總統上任以來,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從中央部會到智庫單位,投入人力和資金,希望加速對東南亞地區的認識,不過,這樣的政策卻引來正反兩面的評價。其中,表達否定態度的原因,大多是認為政府推動南向政策只是為了抗衡中國。然而,如果我們先放下政治偏見會發現,東南亞國家還真值得台灣投入更多的心力。
根據世界銀行和東南亞國協公布的資料,東南亞國家已經成為全球發展最快速的區域經濟體之一,從2006年至今,東協的整體國內生產毛額(GDP)上升比率達到66%。而2016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FDI)總金額當中,有16%的比率,投入到東南亞地區。
分析世界各國對東南亞地區的投資,台灣在去年總共投資東南亞國家的金額為265000萬美金,不過,這樣的數字卻還不到韓國在東南亞地區投資金額的一半,而日本和美國對東南亞市場更是積極,年年增加對東南亞的投資,去年的投入金額分別高達174億和122億美金。 
已開發國家近年會加碼投資,經濟利益當然是主要考量,但不可否認的,經貿交流確實強化了投資國對東南亞國家的影響力。因此,日本、韓國、澳洲,甚至距離更遠的俄羅斯、紐西蘭,都透過增加經貿投資,試圖參與東南亞區域的發展決策過程。
數字是客觀的,但解讀數字的人卻很主觀。除了經濟數據證明南向的必要之外,想要推動與東南亞國家的交流,還得扭轉社會大眾對東南亞的認知。即使東南亞國家的發展早已今非昔比,但是從台灣政治人物和部分學者專家的發言,乃至於社會大眾的表現,很明顯的,我們不僅小看東南亞國家當前的經貿實力,甚至對東南亞國家的人民有著錯誤的刻板印象。
當台灣對經濟發展領先的已開發國家,有著崇拜心態,尊美、哈日、瘋韓的同時,面對經濟發展稍微落後的東南亞國家,表現出的忽視,其實,也算一種歧視。這種現象,在台灣民眾與來自東南亞新移民之間的互動之中,屢見不鮮。 
從經貿交流到社會互動,明明是近在咫尺的東南亞國家,對台灣來說卻彷彿最熟悉的陌生人,沒有深刻的交流。事實上,積極參與東南亞區域事務,推動官方與民間的交流,培養熟悉東南亞國家的人才,甚至透過經貿投資發揮影響力,對台灣有利無害。

即使真的要從政黨政治的角度來思考,拉近與東南亞國家的關係,也不會只是綠色獲利、藍色受害的零和遊戲。與東南亞國家密切互動從來就不是要不要或該不該的問題,而應該更積極投入,並且共同思考如何能做得更好。東南亞的發展腳步不會停下來等藍綠產生共識。不論誰當家,台灣與東南亞的交流,都該重視,因為「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