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1日 星期六

虎口如何求生?

【摘要2017.11.8.工商時報】蔡政府上臺後大力推動5+2產業創新,它包括了綠能、國防、智慧機械、亞洲矽谷、生技醫療、循環經濟與新農業
另一方面,中國大陸亦積極擘劃《中國製造2025》,欲推動大陸成為「製造強國」,其中的高檔數控機、機器人、航空航太設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上述產業和5+2產業創新雷同性極高。雖然政府宣稱5+2乃既有產業的創新,而非嶄新的產業。但不容否認的,它和中國大陸的《中國製造2025》有高度的重疊性。在此一情況下,台灣產業可能面臨的困境包括:
第一,人才、資金的高度磁吸效應;第二,技術的排擠效果,中國大陸以市場換技術、智慧財產權,在發展的先行優勢超越台灣;第三,一旦兩岸技術均有所突破,並將產能完全開發出來後,勢將導致價格競爭的挑戰;第四,在兩岸成本競爭、要素均等化的市場運作下,台灣將面臨人才外移、薪資停滯的困境。
中國大陸在1990年代初期開始,大量低廉勞動力投入代工生產,衝擊了全球經濟,台灣在2000年代即開始嘗到苦果,尤其是李登輝、陳水扁二任前任總統的「戒急用忍」、「有效開放、積極管理」的政策下,產業、資金、人才外移,且無法回流,致陷入經濟停滯的窘境
因此,在大國旁邊的小國必須有整體的戰略思維,才足以安身立命。管理大師麥可波特(M. Porter)曾指出,台灣在中國大陸的壓力下,唯有「差異化」differentiation),才足以提升附加價值,保持競爭優勢。
成功的案例則以荷蘭、芬蘭、愛爾蘭、新加坡等為代表。首先,荷蘭為德國之毗鄰小國,德國的機械、石化、汽車皆遠非荷蘭可以望其項背的,荷蘭只得善用其在歐陸中樞的地位,發展航空、物流、金融,並大力推動花卉、農業生技而得以保持高度的成長。
其次,愛爾蘭緊鄰英國,在英國服務、文創、觀光產業鼎盛下,愛爾蘭善用歐盟唯二的英語系國家地位,大幅降低關稅,提供低廉土地、工業區,吸引歐洲、美國的大量製造業前往投資,創造就業機會,一洗歐洲二流國家的恥辱。
芬蘭則以科技立國,教育、科學基礎建設扎根實力雄厚,大力發展科技、設計產業,以區隔俄羅斯能源密集產業的發展,而走出自己的一片天空。而新加坡更善用東協的腹地,發展航太、物流、金融、博弈、觀光、生技,和馬來西亞能源、電子資訊產品的發展建立差異性,而得以在經濟發展上持續領先東協國家。
由此可知,大國旁邊小國的生存策略在於和大國保持良好的關係,並善用其腹地、龐大市場的優勢,同時,發展出若干差異化產業,才能避免受到大國人才、資金的排擠與過剩產能的殺價競爭。
有鑑於此,身處中國大陸旁邊的台灣,應和其保持良好關係,並善用其市場、腹地來擴大規模經濟應是最佳的戰略。至於如何差異化?相對於中國大陸,台灣在智財權的保護上仍是領先的,電子資訊業發展上亦有深厚的基礎。因此,發展智財權相關的科技產業,如新藥、醫療器材和科技產品。其次,尋求跨業整合的優勢,如以台灣具有優勢的電子資訊科技結合生技、傳統產業,以軟體、硬體結合的跨領域科技來凸顯台灣的整合、系統優勢。
尤其是台灣在物聯網的感應器(sensor)、硬體、平臺資訊處理上仍有優勢,如能將物聯網人才結合各行業專門知識(domain knowledge)及學界人才,成立系統整合(SI)團隊,並針對傳統產業予以升級轉型,或使傳統產業更了解新科技,以及善用嶄新科技來驅動新的商業模式,也足以保持對中國大陸的競爭優勢。再者,台灣在安全、安心上仍有口碑,以安全、安心產品履歷、服務,來凸顯和中國大陸產品的差異,台灣仍有勝算。

當然,台灣在科技上的優勢必須和全球科技的源頭,如美國(尤其矽谷)保持高度連結,並以私募、創投基金購併其相關企業,以取得新技術、新商業模式,才能持續保持對中國大陸的領先優勢,而得以在大國的虎口下追求經濟的永續成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