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0日 星期一

鐵路老兵談前瞻軌道

【摘要2017.7.5.自由 黃民仁 、陳鴻麟】前瞻基礎建設38項軌道工程之一:「台鐵成功站到追分站雙軌化工程」,以3年時間,花15.4億建設長2.2公里的台鐵路線,值不值得?
我們換算為公尺單位,「追分成功」相當於每公尺70萬元,與其他建設項目比較,台北市鐵路地下化每公尺造價400萬元,相對便宜許多。且這一小段路線對於台鐵山、海線間的行車調度很有幫助,路線容量也會增加,不像前瞻的另一項基隆輕軌計畫,花80億反而讓台鐵的運量變小。
然而,我們最感憂心的,各縣市爭的是「錢」,中央管控的也是「錢」,忽略了真正影響工程進度的關鍵因素大都不是「錢」,而是用地取得、施工困難度、施工速度;解決這些關鍵問題,往往時間比錢重要。
我們再以台鐵為例,說明為何時間比錢重要。擴充台鐵路線容量(雙軌化)計畫,因為利用既有路線廊帶施工,能減少購地,經費相對較節省。但施工同時也要維持行車,如同穿著衣服修改衣服,所需的施工期程就比較長。
例如台鐵海線雙軌化計畫,長30.4公里,經費626億元,平均每公尺200萬,對提升路線容量效果顯著,也是大台中環線(山手線)重要的一段,比起許多列名前瞻計畫的項目,施工可行性更高,惜未列入。結果形成,施工速度慢、花錢慢的台鐵海線雙軌化未列入計畫,而施工速度快、花錢快的台中市區捷運藍線、綠線卻已列入計畫,屆時,區域軌道交通線打通了,但是幹線鐵路卻打結了!便捷的市區軌道交通系統,將旅客快速運送到烏日站、台中站,但是高鐵、台鐵路線飽和,台鐵海線雙軌卻還沒動工。
政府不能只解決地區交通問題,而忘記了全島運輸幹線的疏導能量是否合理分配。根據前瞻計畫中所揭櫫城際運輸策略:高鐵為主,台鐵為輔;可見軌道運輸幹線指的就是高鐵與台鐵。
令人不解的是,在前瞻計畫裡,卻是大量延續了灼傷台鐵的捷運化車站、鐵路立體化計畫。尤以捷運化車站最為嚴重,這些車站都只有原來上下行的兩股軌道,只要前面通勤列車一停靠,後面的莒光、自強快車全部得等,沒車道可超車啊!
又例如台中鐵路高架化的結果,台中站場消失了,列車只能通過,不能做較長時間的停留,更不可能過夜。其他高架化路段沿線各站莫不如此。烏日站高架化的結果,面積廣達七公頃的烏日鋼樑總廠及養路機械總隊維修基地,變殘廢了,功能喪失殆盡。哪有餘力再配合高鐵、捷運、輕軌各系統,產生加乘效果呢?
鐵路車站不只是供旅客上下車而已,還有一個重要功能是列車待避與會車,所以,標準車站至少需要兩個月台及四股軌道,更大的車站則需要更多的月台與軌道數。桃園、新竹、台中、台南這些一等站,都有十幾股軌道,供列車停留過夜,也有配置洗車線的,可以提供清洗整備等簡單作業。
此外,鐵路在適當的地方還必須分岔出支線,讓列車轉入維修機場,或調度車場,甚至,車輛臨時故障,也需要有個臨時停留線可用,總不能請公路吊車來吊運吧?
但在市區鐵路地下化、高架化、車站捷運化,幾輪熱潮燒過之後,前述的那些傳統鐵路的基礎設施,陸陸續續消失,台鐵漸成既傷又殘,危機重重。前瞻軌道建設若再循這個路線發展下去,不知道哪一天,政府又得被迫宣布要花幾百、幾千億救台鐵!
我們建議政府未雨綢繆,在解決地區性交通問題的同時,也必須改善幹線交通的疏導功能。因此,針對前瞻大計畫中的軌道計畫,以下幾個課題有必要研究清楚:
一、城際運輸幹線如何定位?前瞻計畫是否應該考慮納入未來30年內,台灣極可能需要「環島快鐵(或高鐵)」?
二、地區捷運(含輕軌)如何銜接未來的城際運輸幹線?
二、城際運輸幹線瓶頸路段如何優先打通?
三、運輸幹線節點車站各種運具整合、轉乘服務功能是否完善?
四、各個子計畫項目之施工速度差異性及如何相互配合?
五、各個子計畫項目之優先次序為何?

六、軌道運輸系統要成功的先決條件:吸引私人小汽車使用者,改搭大眾運輸工具(軌道);目前的計畫能達成這個目標嗎?(作者分別為鐵路局前副局長、專案工程處處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