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1日 星期四

電解質溶液的依數性質 Colligative Properties of Electrolyte Solutions

化學原理啟迪434
DIANE VON FURSTENBERG SPRING 2013 COLLECTIONS
1.     溶液的依數性質與溶質粒子的濃度有關。舉例來說,0.10m(重量莫耳濃度)的葡萄糖溶液,凝固點/冰點(比純溶劑水)降低0.186℃:
ΔTKf m=(1.86 kg/mol)(0.10 mol/kg)=0.186
2.     如果是0.10mNaCl溶液,凝固點下降的幅度是0.37℃,因為溶液裡有0.10m Na+離子和0.10mCl離子,所以氯化鈉溶液裡,實際上溶質粒子是0.20mΔTKf m=(1.86 kg/mol)(0.20 mol/kg)=0.37
3.     丟進溶液之前的溶質莫耳數,與丟進溶液後解離出來的溶質莫耳數,這二者之間的關係,以凡何夫因數van't Hoff factor(i)表示:
i=(moles of particles in solution/moles of solute dissoved
4.     我們可以從鹽的化學式,計算出理論上的離子數量。舉例來說,NaCl的凡何夫因數i2K2SO4的凡何夫因數i3Fe3(PO4)2的凡何夫因數i5,以上列舉的凡何夫因數假設,鹽類溶解後,完全解離成它們的組成離子,分開獨立存在於溶液中。
5.     然而這個假設並不一定正確,舉例來說,「0.10m氯化鈉」的凝固點下降幅度,是「0.10m 葡萄醣」的凝固點下降幅度的0.87倍,而不是2倍。
6.     合理的解釋是,溶液裡面出現離子對ion pairing,溶液中有少部分的鈉離子和氯離子成對存在,所以「成對存在的離子」應當視為1個粒子。
7.     高濃度的溶液,離子成對的現象特別嚴重。愈是稀釋的溶液,離子彼此分得愈開,愈不會出現離子對。舉例來說,0.0010m重量莫耳濃度的NaCl溶液,凡何夫因數i的數值是1.97,十分接近我們理論上預期的數值。
8.     所有電解質溶液都有一些離子對,以下為特定濃度的電解質溶液,理論預期與實驗觀察到的凡何夫因數i
電解質:NaCl 理論預期的i2.0  實驗觀察的i1.9
電解質:MgCl2 理論預期的i3.0  實驗觀察的i2.7
電解質:MgSO4 理論預期的i2.0  實驗觀察的i1.3
電解質:FeCl3 理論預期的i4.0  實驗觀察的i3.4
電解質:HCl 理論預期的i2.0  實驗觀察的i1.9
電解質:葡萄醣 理論預期的i1.0  實驗觀察的i1.0
9.     特別留意,當離子固體溶解後解離出多個電荷離子,例如FeCl31Fe3+離子與3Cl離子,理論預期與實際觀察到的凡何夫因數i的差距最大,這是合理的,因為固體若是能夠解離出多個離子(離子的濃度較高),會有比較多的電子對。
10. 描述電解質依數性質的方程式,應當涵蓋凡何夫因數van't Hoff factor。舉例來說,凝固點/冰點與沸點改變的方程式是:
ΔTimK
K代表「凝固點下降常數」或「沸點提高常數」
11. 電解質溶液滲透壓方程式是:
πiMRT
M是溶質的莫耳濃度mol/LR是氣體常數,T是絕對溫度。
12. 【例題】在25下,0.10MFe(NH4)2(SO4)2溶液的滲透壓是10.8atm,比較理論預期與實驗觀察到的凡何夫因數i
13. 【解題】離子固體Fe(NH4)2(SO4)2溶解於水中會產生5個離子:
Fe(NH4)2(SO4)2H2O→Fe22NH42SO42
因此理論上我們預期0.10MFe(NH4)2(SO4)2溶液的凡何夫因數i5
14. 我們利用滲透壓方程式計算i的實驗值
πiMRT iπ/MRT
π10.8atm ,M0.10 mol/L, R0.08206 L atm K1 mol1,並且T25273298K;將以上的數值代入方程式得到:
iπ/MRT(10.8 atm)÷(0.10 mol/L)(0.08206 L atm/K mol)(298K)4.42
15. 實驗觀察到的凡何夫因數i4.42,小於理論所預期的凡何夫因數i5,這應該是因為有些解離的離子,彼此互相吸引,變成離子對的關係。

n  翻譯編寫Steven S. Zumdahl Chemical Principles》;圖片來源/catalog.flatworldknowledg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