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6日 星期一

選總統、談領導、讀華盛頓


Mendelssohn: Symphony No.5 "Reformation" / James Levine (1996)
【摘要2020.1.4.自由 吳乃德】投票選總統的前夕,很適合討論領導學領導人的素質。閱讀《時代的驚奇》這本書,啟發讀者對國家領袖的各種期待,或許也為臺灣政治帶來些許改變。
不是每一個人都期待、或願意成為領導人。不過,由於政治領袖對社會和國家發展有巨大的影響,「領導現象」仍然成為社會普遍關心的主題。普魯塔克將近兩千年前撰述《希臘羅馬英豪列傳》,討論五十位政治領袖的品格和缺陷。這本書直到十九世紀,都是歐洲政治菁英人文教育的重要教材。民主時代中人民有選擇政治領袖的權利和職責,政治領導人的素質更為一般人所重視。
在商業領域中,私人企業的大量成長也刺激了「領導學」的勃興。許多企業發現,經理人的領導素質對企業的成長和生存有顯著的影響。美國大多數商學院也都提供領導學的課程。如今,「領導學」已經成為一個龐大的產業:書籍、專門學術期刊、商業課程、教育學程幾乎無所不在。柏拉圖2500年前訓練「哲學家國王」的想法,一直沒有消散
這些「領導學」的書籍和課程有用嗎?如果有用,如今領導人應該是滿街跑。然而我們仍然處於不斷的希望和不停的失望中。如果沒有效用,為何這個產業過去半個多世紀,歷久不衰,甚至美國的一流大學也都開授「領導力」的學程?領導學,我們如何看待這門「學問」?
歷史上有太多領導者扭轉歷史方向的例子。甘地回到印度領導獨立運動之前,已成立30年的國大黨只是一群西化的印度貴族,和廣大的人民完全絕緣。如果沒有那位身披白布、腳穿涼鞋、撐著柺杖的瘦小老頭,印度歷史必定改寫;
如果不是列寧違反馬克斯主義理論,堅持以政變的方式在資本主義尚未發展的俄國,製造社會主義革命;如果不是自由派領袖的愚昧與軟弱,沒有逮捕這位接受敵國鉅款資助的惡棍,俄國革命不會發生,也不會導致數百萬人遭屠殺、數千萬人流離失所、餓斃的慘劇
如果不是華盛頓用感人的表演,化解軍人政變的企圖,美國民主共和國不會順利誕生……我們可以再加上許多例子。在這些歷史轉捩點,領導者的作用特別明顯。在其他時候,領導者對企業的治理和生存,對政治和政府品質也有深遠影響。這也是為何企業界一直重視經理人的領導能力,也因此催生一個龐大的產業。
「領導力」在美國的年產值大約500億美金。亞馬遜購書網站關於「領導力」主題的書有4萬本。臺灣出版的相關商業書籍也不少。美國一家公司專門提供企業經理人「領導力」的訓練課程,5天的課程學費12000美金。在美國不只許多商學院設有領導力的課程,許多一流大學也都設有領導力的研究所學程。
領導力可以用「教學」的方式培養嗎?可以在短短的4年培養成功嗎?18歲到22歲的青年男女是適當的培養對象嗎?企業界購買的許多昂貴的領導課程,同樣受到質疑。
領導力教學產業的效用受到質疑最大原因,是「領導現象」難以捉摸。領導力到底是什麼?一位學者檢閱500多筆領導力的論述,發現其中有200多個不同的定義。美國一位4星上將去年出版的著作中,提出另一個新鮮的議題:必須以成敗論英雄嗎?
有些領導者雖然沒有成功,可是卻為團體、為社會提出重要的遠景。另外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是:成為好領導者的條件到底是什麼?許多被公認為好的政治領袖,個性南轅北轍、能力參差不齊,很少有共通性。認有些領袖(甚至軍事將領)喜歡閱讀、知識豐富,如拿破崙、麥克阿瑟、艾森豪將軍小羅斯福喜歡「聽書」,詹森在政治生涯後段才開始讀書,雷根幾乎不讀書。
社交技巧被廣泛認為是領導的必要條件。有些領袖固然可親,歐巴馬和華爾街大亨或社區貧民都能自在相處;雷根讓所有接近的人感覺他們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人。可是華盛頓宴會的時候,經常拿著刀叉呆若木雞、冷漠如冰;華盛頓的部下和他一起作戰多年之後,還在賭注誰敢去輕拍將軍的肩膀。
許多關於領導力的書籍和研究,卻努力試圖綜合領導人在個性上的共通性。研究者提出的個性特徵包括:樂於合作、有自己的主張、適應能力、自信、責任感、成就慾、聰明、具有說服力等等。不同的研究者和課程,可以提出另一組共通特徵。問題是,並非所有領導人都具備這些個性特徵。而即使這些個性特徵是好領導者的條件,它們可以學習嗎?
不只領導的特質難以捉摸,領導人也不易判斷。希特勒固然邪惡,他戰爭之前所展現的領導力卻不容置疑。他第一次大戰時的軍隊長官,在人事資料上這樣評鑑希特勒:「一個勇敢的人,個性可以信賴、安靜、謙虛。可是沒有理由讓他升級,因為他缺乏領袖必備的素質。從我認識他開始,希特勒就完全缺乏領導素質。」幾年之後,他成為20世紀影響力最大的領袖之一。當我們遇到好領袖的時候,我們經常認不出來。另一方面,好的領袖又經常從不可能的地方冒出來
後來的領導力研究於是將焦點轉移到領導者的行為模式。例如獨斷的、民主的、或自由放任的決策模式;革命型的領導、交易型的領導等。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不同的領導模式分類。這個研究焦點雖然比較具體,不過教育功效仍然不彰,因為每一企業、政黨、政府和國家,面臨的情境和組成的成員都不相同。
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成員、不同的挑戰,需要不同的決策模式。企業經理人和政治領袖如何判斷他需要哪一種領導模式呢?即使做了正確判斷,他可以克服自己個性的缺陷,以及公司內部的阻力嗎?
回憶我們青少年時期人格的發展經驗,我們或許都能舉出對我們的成長造成影響的人,父母、老師、長輩、或朋友和同學。他們的某一項行為、某一句話,觸動我們的心弦,對我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產生長遠的影響。
領導力的培養或許同樣不是透過「學習」或「教學」,而是透過「感染」:領導典範的潛移默化和啟發。一個非常神奇的現象是:即使處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職業、完全不同的人生、面對完全不同的情境,典範仍然可以發揮作用。美國開國元勛之一的漢彌爾頓,離開財政部長的職位回紐約當律師之後,朋友邀約合夥投資土地。雖然一切合法、而且完全保密,漢彌爾頓還是堅定地拒絕了。「因為我的『虛榮』告訴我,我必須做一個為公共利益而犧牲私利的『公共笨蛋』,以便處在隨時可以為國家服務的最佳狀況。」
未來是否有機會貢獻公共利益仍不可知,不過他仍然願意割捨確定的私利,只是為了不確定的未來。這樣的心胸和高度對一般人、或準備從政的人,應有相當的啟發。
最近出版的《時代的驚奇:華盛頓如何形塑自己成為革命的象徵、共和國的領袖》,完整地提供一個領導的楷模。從這本簡潔的傳記中,我們不難偵測到領導人物的重要特質之一:歷史感。這是所有我讀過的領導力教材都忽略的。華盛頓從14歲(14歲!)開始,就將他所有寫過的東西,包括作業、閱讀筆記、隨筆、通信、帳簿、契約等全部保留。戰爭期間還不忘記從前線叮嚀管家,如果英國軍隊侵入家園,一定要用生命保護這些文件,將它們藏在安全的地方。他希望成為歷史人物的抱負非常明顯。如果有人懷有這樣的抱負,而且願意讓他終生每一項行為成為歷史紀錄,我們可以預期他的一言一行將是如何謹慎、如何深思熟慮
雖然從小有這樣的抱負,可是和其他美國開國元勛相較,華盛頓不能算是傑出人物。其他人都受過良好教育,華盛頓卻沒有讀大學,而且知識並不豐富。當其他人在憲政會議熱烈辯論如何擘造新民主國家的時候,他幾乎毫無想法。可是他卻讓這些傑出的人物,一致的奉為革命的象徵、新共和國的領袖。為什麼?
同樣是因為他的歷史意識。他清楚知道他那個時代的時代精神:對自由民主的熱望。他努力讓自己成為該精神的象徵,也不斷利用各種機會、以各種方式讓國人知道,他就是這個精神的具體象徵。戰爭剛結束英軍尚未撤出紐約,華盛頓的部下就成立「辛辛那堤協會」,選出華盛頓為第一任會長。辛辛那圖斯是古羅馬時代的名將,每當外患來臨他就出來領導軍隊抗敵。
擊退敵人之後,他將權力交還元老院,回家種田。華盛頓的用意非常明顯:宣示他不是喜愛權力的人。不久之後,英國和美洲殖民地代表在巴黎簽約,英國承認美國獨立的第2天,他交出了軍權、辭職回家當農夫。於是美國人後來將更大的權力交給他。
書中另一個感人的故事更顯示出他的領袖特質。在戰爭末期,許多軍官因為長久領不到薪餉而醞釀政變。華盛頓得知政變計畫後,召集所有軍官開會。他首先提醒軍官們革命的真正意義,是為了建造一個共和社會。共和國生存的必要條件,就是公民願意為國家福祉犧牲自己的利益。軍官們如果在這場偉大奮鬥的最後階段否定自己的無私,不但是對美德的背叛,也將導致原本可讓他們獲得後人崇敬的榮耀蒙上汙點。
接著華盛頓朗讀一名大陸議會代表的來信。讀了幾句之後,將軍停了下來,然後從口袋裡掏出一副眼鏡。軍官們跟隨他打仗八年,從來沒看過他戴眼鏡。華盛頓戴上眼鏡之後,對眾軍官說:「請各位原諒,我為國家服務這麼多年,現在已經年老體衰,連眼睛都幾乎要瞎了。」
讀完信之後,他一言不發走出會堂。這項舉動呈現華盛頓凡人的一面,以及他對革命堅定不移的投入,令他的部屬心痛不已。許多一心想要政變的軍官都感動落淚。他們隨即通過決議,宣告他們對平民政府的效忠。兩千年來第一個民主共和國於是順利誕生。
不論你是政治人物或企業家,閱讀他的傳記、想像你在歷史現場觀看他如何在意公眾場合的舉止,如何在人前人後都不出惡言,你必然有所感觸。還有更多了不起的領導人物,我們可以透過優秀的傳記成為他們的朋友。我們不可能達到他們的境界,但也不會心無所感。投身至他們的身旁,遠比研讀領導書籍、或參加課程更為實際。
一般公民在投票前夕可以思考的是,領導學晚近出現的新題目:如何當一個稱職的追隨者?政治學者對「民主公民」似乎有過高的期待。然而無法否認的是,公民對政治領袖的期待多少影響政治領袖的素質。所以,閱讀優質政治領袖的生命和工作,不只自己心靈有收穫,臺灣政治也會有收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