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9日 星期三

為什麼 台灣拚不過南韓?

經濟評論
【中國時報2012.09.18摘要】近年來,「南韓能,台灣為什麼不能?」的警語,一直是產業界自省重點,然而,摩根史坦利全球暨新興市場投資主管盧奇.夏瑪(Ruchir Sharma)在9月出版的《誰來拯救全球經濟?》一書中,則直接點出「為什麼台灣不是南韓?」挑明代工天王台灣何以遠遠追不上擁有自有品牌南韓。
Rachmaninov: Piano Concerto n.1 - Nikita Magaloff

14年前,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發生時,韓圓重挫,40%南韓大企業倒閉,南韓政府被迫向國際貨幣基金(IMF)借了580億美元紓困,當時即將破產的南韓大企業打3折向台灣求售,台灣還不屑一顧。如今,面對這個亞洲的德國,台灣已失去較量的實力,而是要謙卑地看清楚南韓迅速茁壯的關鍵,才能在持續的競賽中,扳回一城。
首先,從民生最關切的油電問題,直指核心。最近,台灣油電雙漲帶動物價大漲,引發民怨沸騰;而同樣依賴進口石油的南韓,卻靠著優秀的營建業到海外興建石油設施,為南韓賺進大筆外匯
除了資訊產業外,南韓營建業發展迅速,在19701980年代,南韓政府鼓勵本土鋼鐵與石化業時,營建業也致力於發展工廠營建與工程的專長;如今,南韓營建業將此專長靈活運用於海外,雖然南韓沒有石油,但營建公司卻透過近幾年的油價飆漲,獲益良多,因為它們是建造石油設施的全球領導廠商。
觀察資金動態和兩國民族性,更是決定產業競賽勝負的關鍵。過去10年來,台灣富豪大多不願投資國內,而是快速將資金移往海外,估計每個月約20億美元外流,主要投資在中國和印度等新興市場,或是加州房地產,資金持續外流的結果之一,就是每次世界市場泡沫破滅,台灣投資人似乎總是會輸掉一把,從2008年雷曼兄弟倒閉事件就可以看出這種趨勢。
相較於台灣人不願投資國內,在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中,超愛國的南韓人甚至無私地拿出私房金飾救國,在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下,3年內還清580億美元國債。當時,南韓政府任由40%的南韓大公司倒閉,其中包括大宇(Daewoo)等知名跨國公司在內,還有許多公司被轉賣給新業主。
夏瑪在書中強調:「擁抱創造性的破壞」就是南韓超越台灣和日本的原因,舉國進行大整頓,為南韓財團迎向世界奠定基礎。而自2004年至今,南韓包括手機和液晶電視螢幕等資訊產品的全球市占率,大約增加一倍,比重約為30%
南韓大企業比台灣大企業更少支付股利,但這使他們擁有雄厚的資金,可以花在研發和對未來成長的再投資上。這並不表示南韓製造業的成功可以永續,只是說,南韓的全球出口策略,至少還有足夠潛力,可以再持續一段時間。
而且,南韓企業有自己的研究團隊,僱用龐大的研究人員,並把研發支出占GDP的比率,由10年前已經很高的2.6%,到2009年時提高到3.7%,超越日本的水平。南韓的研發支出大部分投入在科技與汽車上,這可以解釋現代和起亞汽車為什麼能在美國和全球市場令人刮目相看。
多年來,台灣的經濟奇蹟仰賴替全球大品牌代工,雖然一再強調開創自我品牌,卻未見表現;而同時間,南韓的手機大廠三星、LG積極搶占市占率,誓言與蘋果爭世界第一;現代汽車更是花了20多年時間,挺進美國市場前茅,威脅到日本豐田老大哥。
夏瑪在書中特別描述現代汽車奮鬥史,可作為南韓創立自有品牌的代表作。對許多新興國家來說,打造一輛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國民車」,被視為登上世界舞台的終極象徵,包括中國、印度、馬來西亞、俄羅斯、南斯拉夫都失敗,只有南韓嘗試成功。
1986年現代決定跨入北美市場,努力10年,他將目標設定在:建立可靠且價格低廉的汽車信譽,致力於加強品管,並在1998年決定提供「10年保固期」,是當時其他製造廠提供期限的2倍。美國媒體形容這種條件為瘋狂之舉,卻成功地為現代汽車打下自有品牌的江山。
李鈞震:
1.     台灣經濟最近十年逐漸落後給南韓,最主要的原因是:台灣的財經官員(尹啟銘、施顏祥、張善政、李述德、……)的學識涵養與專業能力,不如南韓官員。
2.     台灣的裕隆汽車不如南韓現代汽車,最主要的原因是:裕隆汽車的經營團隊的學識涵養與專業能力,不如南韓現代集團經營團隊。
3.     台灣的宏達電不如南韓三星集團,最主要的原因是:宏達電的經營團隊的學識涵養與專業能力,不如三星集團的經營團隊。
4.     造成以上三個結果的主要原因是:過去20年台灣大學、清華大學、交通大學、政治大學的校長與教授們的「知識水準」,不如南韓的首爾大學,這是最主要的原因
5.     如果未來20年台灣大學……的校長與教授素質一直高過劍橋、首爾大學,很自然20年後台灣政府官員與立委的素質就會比南韓高,裕隆汽車員工的素質也會高於現代,宏達電管理階層的素質也會高於三星。當然整體國家競爭力也會優於對方。
6.     知識高低,並不一定是以「學歷」來分勝負,而是終生多元學習的習慣累積出來的「真才實學」。台灣的政客、企業主與政大教授們,絕大多數都喜歡形象包裝、虛有其表,卻敗絮其中,還缺乏國際競爭的智慧與志氣。
7.     事實上,整個政治大學所有的教授加起來「知識程度與社會正義感」,遠不如單一企業鴻海集團的「決策團隊」。整個台灣大學所有的教授加起來的「知識程度」,遠不如單一企業蘋果電腦。知識,就是力量心有餘而能力不足,主因一定是因為缺乏知識,絕對不可能有例外。
新金融危機 正在逼近【工商時報2012.09.18摘要】國際清算銀行(BIS)在其最新季報指出,償債支出占企業及家庭所得的比率快速攀升,這相當正確地表明有一場金融危機在逼近中。
國際清算銀行表示,債務清償比率(Debt-Service Ratio),即償債(包括本金及利息)支出在家庭及企業所得中所占的比率,傾向於在金融危機來襲的1年前就快速攀升
因此,債務清償比率,相較於債務佔國內生產毛額(GDP)比率而言,是個比較正確的早期示警指標。債務占國內生產毛額比率(Debt-GDP Ratio)曾被視為是最佳的早期示警指標。國際清算銀行的經濟學家研究後發現,當家庭及企業有20%到25%的所得係用於償債時,就是個可靠的訊號,顯示銀行危機已逼近
國際清算銀行經濟學家的研究也顯示,民間部門的債務清償比率升高,經濟衰退就傾向於更加重,因為償債支出會排擠到消費及投資。大體上可以說,民間債務清償比率升高5個百分點,經濟衰退就會加重約四分之一。
民間債務清償比率的升降,和國家央行政策利率的變動有很強關聯性,因為後者會牽動零售銀行的放款成本。債務清償比率若劇烈波動,主要都是由零售銀行短期內在銀行拆借市場的資金成本所驅動。
國際清算銀行在報告中說:「這顯示監看經濟體中的償債成本有其助益。它也說明決策者,當選擇借重信用擴張時,應在債務清償比率達到關鍵水準之前,就及早採取行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