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7日 星期一

多質子酸 Polyprotic Acids-碳酸

化學原理啟迪172

1.      有些重要的酸,例如硫酸H2SO4磷酸H3PO4,每個分子能吐出超過一個以上的質子,稱為多質子酸polyprotic acids

2.      一個多質子酸的解離通常以多步驟的方式進行,每一次解離一個質子。

3.      【碳酸Carbonic Acid】雙質子碳酸 diprotic carbonic acidH2CO3,對維持人類血液pH值穩定十分重要,碳酸的解離步驟如下:

H2CO3(aq) ←→H+(aq) + HCO3(aq)

Ka1=[H+] [HCO3][H2CO3]=4.3×107

HCO3(aq)←→H+(aq) + CO32(aq)

Ka2[H+][CO32][HCO3]4.8×1011

4.      解離達成平衡的Ka值,分別是第一次解離的Ka1和第二次解離的Ka2。特別留意第一次解離達成平衡產生的共軛鹼HCO3,變成第二次解離的

5.      「二氧化碳」氣體溶解於「水」中形成「碳酸」。「碳酸」第一次解離反應,應該寫成下面的方程式:

CO2(aq) + H2O(l)←→H+(aq) + HCO3(aq)

6.      因為溶液中只有非常稀少的H2CO3,所以我們寫成離子H+HCO3。但是因為把溶解在水中的CO2看成H2CO3,才能夠用熟悉的弱酸解離反應來解釋;因此在離子方程式中,我們把溶解在水中的CO2看成H2CO3

7.      碳酸溶液內的三種化合物H2CO3(CO2H2O)HCO3CO32各自的份量取決於溶液的pH值。每一種pH值帶來的化合物比例不同,這些化合物的分率(比例)可從游離平衡常數(酸的解離平衡常數)計算出來。

8.      【例題】計算pH 9.00時,H2CO3HCO3CO32的分率。

9.      【解題】溶液中每種化合物的分率,是各個化合物的濃度除以三種化合物的總濃度。舉例來說HCO3的分率:

Fraction HCO3[HCO3][H2CO3]+[HCO3]+[CO32]fHCO3

10.  分母跟分子都除以[HCO3],得到

fHCO31[H2CO3][HCO3]+1+[CO32] [HCO3]

11.  我們可利用Ka1的數值計算出[H2CO3][HCO3]的比例:

Ka1[H+][HCO3][H2CO3]

[H2CO3][HCO3][H+]Ka1

12.  因為Ka14.3×107並且pH9.00[H+]1.00×109),

[H2CO3] [HCO3]1.00×1094.3×1072.3×103

13.  我們可用Ka2來計算[CO32] [HCO3]的分率:

Ka2[H+][CO32][HCO3]4.8×1011

因此

 [CO32][HCO3]Ka2[H+]4.8×10111.00×1094.8×102

14.  現在我們可以計算[HCO3]的分率:

fHCO3[H2CO3][HCO3]+1+[CO32] [HCO3]

2.3×103+1+4.8×102

11.050.95

15.  pH9時,含有碳酸的溶液中有95%碳酸氫根離子HCO3

n   翻譯編寫Steven S. Zumdahl Chemical Principles

 

徐弘毅:

1.      每個化學反應都有固定的平衡常數。平衡,是一個化學系統中的所有物質追求的最穩定狀態。

2.      碳酸,在溶液中可連續游離二次,分二個步驟吐出質子,因此稱為雙質子酸,這是它的固定性質。

3.      但是「碳酸」每一次游離到底會吐出多少質子H+、碳酸氫根HCO3、碳酸根離子CO32?比例如何?這要看碳酸分子系統與外在環境(溶液中的物質)的關係,也就是要看各種化學反應彼此的競爭結果。

4.      「碳酸」的第一次游離方程式是:

H2CO3(aq) ←→H+(aq) + HCO3(aq)

5.      第一種解釋角度 碰撞理論(1).如果溶液的酸性強,代表溶液的「質子」很多、濃度高,那麼「碳酸氫根離子HCO3的就有很多機會跟「質子」碰撞結合,逆反應成「碳酸H2CO3,「碳酸氫根離子HCO3的濃度就會比較低。

6.      (2).如果溶液的酸性弱,代表溶液的「質子」很少、濃度低,「碳酸H2CO3」(實際上是CO2是和H2O)就容易在碰撞下解離,「碳酸氫根離子HCO3的濃度就會比較高。

7.      第二種解釋的角度,從以下的反應方程式可看出,有二種酸「H2O和「H+」同時競爭鹼「HCO3

CO2(aq) + H2O(l)←→H+(aq) + HCO3(aq)

         共軛酸   共軛鹼

8.      如果H+」濃度比較高、總體碰撞能量較「H2O」強,H+」就會競爭到鹼「HCO3」,減少鹼「HCO3」的濃度。

9.      如果「H+」濃度比較低、總碰撞能量較「H2O」弱,H+」就比較無法競爭到「HCO3」,只能放任大量的「HCO3」存在於溶液中。

10.  第三種解釋角度,依據勒沙特列原理,一個平衡系統,如果增加一個改變的因素,反應就會朝向抵銷這個改變力量的方向移動。

11.  一個「CO2」溶解於「水」的反應,H+濃度比較高的情形,可看成是平衡系統增加H+,為了抵銷這股力量,反應將朝左側移動,減少「HCO3」的濃度;

12.  相反地,H+濃度比較低的情形,可看成是移走H+,為了抵銷這股力量,反應將朝右移動,增加「HCO3」的濃度。

13.  第四種解釋角度,「周遭」與「系統」的拉扯力量。

14.  一個「碳酸」解離反應系統的整體力量,就是平衡常數Ka1Ka1是依據質量反應定律,把「產物濃度乘積」÷「反應物濃度」的結果。

15.  濃度愈高的物質,碰撞力量愈大,濃度愈低的物質,碰撞力量愈小,因此平衡常數Ka1是利用濃度間接地反映,一個化學系統的正、逆反應的整體力量,在這裡就是「碳酸」系統對外游離的力量。

16.  當我們用各種溶液的酸鹼值來影響「碳酸」的解離度時,就是把「質子H+」當成操控「碳酸分子系統」的工具,因此,「H+質子」應該視為分子系統外的周遭物質,質子的濃度[H+]是「周遭」推擠分子系統的力量。

17.  [H+]Ka1 翻譯成白話文是「周遭質子的力量」:「系統內碳酸分子的力量」。

18.  在一個單純無雜質的系統中,「質子」的唯一來源是「水」與「二氧化碳CO2」,所以「周遭質子的力量」來源是「水」與「二氧化碳CO2」,用[H2CO3]代表。

19.  「系統內碳酸分子的力量」大小,可從它到底能解離出多少碳酸氫根離子HCO3來看,所以「系統內碳酸分子的力量」可用[HCO3]代表。

20.  因此 [H2CO3] [HCO3][H+]Ka1 「周遭溶液的力量」:「分子系統的力量」。

21.  如果質子的濃度高,代表周遭推擠分子系統的力量比較大,分子系統外推的解離力量比較小,因此解離出HCO3的數量較少,HCO3濃度較低。

22.  如果質子濃度低,代表周遭推擠分子系統的力量比較小,分子系統外推的解離力量比較大,因此解離出HCO3的數量較多,HCO3濃度較高。

23.  [H2CO3] [HCO3][H+]Ka1代表的意思是,「反應物H2CO3與它游離出來的「HCO3」的濃度比例,深深受到周遭溶液酸性[H+]的影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