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8日 星期四

台灣民眾心中有一個川普圖像


【摘要2018.11.3.蘋果 謝金河】政治像一股流行,過去台灣的選民心中的圖像是類似馬英九,外型俊俏,談吐優雅,美國上一任總統歐巴馬也有這個現象,他們極具民眾魅力,又懂得取悅民眾的方法,因此,兩度競選都輕鬆打敗對手。
蔡英文總統繼馬總統之後成為台灣首任女性領導人,首任任期已過半,她任內完成艱難的年金改革,這兩年台灣各項經濟數據也都表現可圈可點,例如股市站在萬點長達16個月,以及台灣的出口接單、經濟成長率都表現非常良好,尤其是台灣GDP表現一向輸給南韓,但3季台灣都領先南韓,且失業率創下3.76%的近幾年新低。 
這些經濟的表現,照理說民眾應該埋單才是,可是民眾不但無感,且對民進黨執政愈來愈失望。小英總統的民調從上任第一天到現在持續在滑落,這也是這次六都及縣市長選舉,民進黨候選人選得這麼吃力的主因。
也許這場期中選舉會改變未來政治生態,甚至影響2020年的總統大選,但這個背後,大家一定要注意一個「川普現象」。 
今年中美貿易戰成為影響全球經濟最主要的變數,在3月以前,中國的「厲害了!我的國」、「中國製造2025」和「一帶一路」口號響徹雲霄,乍看中國就要成為世界霸主,沒想到意外跳出一個川普扮演攔路虎的角色,他出拳之快狠準,讓中國面臨嚴厲的挑戰。 
全世界領導人的民調通常都是當選那一剎那最高,此後每下愈況,像法國馬克宏總統民調最高一度逾7成,最近慘跌到29,唯獨川普總統從當選的26%,逐漸爬升到現在大約在50%左右,這是十分少有的現象,也讓全世界政壇都在廣泛討論川普現象。 
川普作風直來直往,說話粗鄙,上流社會及左派的美國人非常不喜歡他,像矽谷科技巨擘、好萊塢明星幾乎沒有人喜歡川普,但是川普的舵似乎愈掌愈穩。這其中有幾個特點:
一是川普言出必行,勇於兌現政見。根據統計,川普上任20個月實現的競選政見達到289項,就連反對川普最力的《華盛頓郵報》都刊登文章說川普是「史上最誠實的總統」。川普的說到做到,勇於兌現政治承諾,與傳統政客「說一套、做一套」,或「光說不練」形成強烈對比。 
二是川普堅守傳統價值,無懼政治正確的壓力,例如重視家庭、辛勤工作、尊重信仰,他喊出「讓美國再偉大」,所有一切政策全都朝著這個方向走,在美國民眾信心最低落的時候,他們發現扭轉美國命運的旗手。這次川普勇敢面對中國,這是美國前任領導人做不到的。 
三是川普務實解決問題,像是川普把企業稅從35%降為21%,個人所得稅從39.6%降為35%,這要是在台灣,單是「劫貧濟富」這頂大帽子,一定被罵到臭頭,但是川普勇於面對,他解開金融業枷鎖,號召製造業重返美國。兩年間川普為美國創造了300多萬個工作機會,單季經濟成長到4.2%,民眾消費信心也創了18年新高。
台灣民眾正在期盼勇敢帶領台灣站起來的領袖人物,這次台灣期中選舉是2020的前哨戰,台灣的民眾心中其實都有一個「川普圖像」,誰能抓到這個「KEY POINT」,誰就能在2020年大選中領風騷。
 建中徐校長不是第一人【摘要2018.11.3.自由 李心文】根據建中校園媒體《東海東》報導,建中徐校長對民主、一人一票等制度提出他的意見。徐校長認為,「並非採納較多人的意見就是民主」。此外,「建中畢業、台清交等名校畢業的人,跟只有國小畢業的無業遊民,雙方的學識有所差距,『卻都是一人一票,這是不公平的。』」
徐校長的第一句話是對的。民主不等於多數決,民主要有前提,就是要先保障公民基本的公民權,然後再來講多數決 。如果基本公民權無法受到保障,那麼投票只是在看社會大眾的個人偏好,而毫無正當性可言。
舉一個最近的例子,2008年,美國加州曾經以公投的方式,投票通過一個八號提案(California Proposition 8),在加州憲法上加入一項簡短的條文「在加州,只有一男一女的婚姻是有效力的或是被承認的。」八號提案雖然在選舉時得到加州多數選民的支持,但是卻侵犯了同性伴侶平等的公民權,違反民主社會人人公民權平等的原則,因此後來被高等法院推翻。民主不等於多數決,真正的民主必須立基於平等的公民權之上。
徐校長的第二個論點卻有些問題。徐校長似乎很怕我們這些學識差的人,有投票權,會耽誤國家的發展、拖累社會的進步。事實上徐校長不是第一個擔心民主政治的人。自古至今,一直都有人害怕無知的群眾。去年香港特首梁振英在接受西方媒體訪問時,就憂心忡忡地指出,如果香港真的有普選,那麼,香港月收入少於1800美元的民眾,就有投票權了!對梁特首來說,這件事雖然尚未發生,但是,這件事本身就已經夠恐怖了!
另外,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早就指出,治國是一個很複雜的學問。我們應該要讓無知的大眾去治國,還是讓有智慧的專家去治國呢?
大部分的人都會認為,當然是要選有智慧的專家了。專家懂的多,因此,專家們一定比一般不是專家的人更懂複雜的政治,因此,他們在政治上應該要享有更大的權力。民主政治裡,一人一票,票票等值,因此在政治上人人權力平等。而菁英政治裡,知識能力愈高的人,在政治上享有更高的權力
布朗大學教授David Estlund對菁英政治的批評。首先,我們給專家們權力,他們可能會利用這個權力來做對自己有利的事,而不是對社會有利的事。
其次,菁英族群在獲得知識的過程裡,也同時得到一些偏見。比方,十八、十九世紀時,英美大學中的菁英幾乎都是中產階級白種男性,而他們一般家裡都有蓄奴,而且也認為女性不宜參政等。因此,如果這些「菁英」得到權力的話,弱勢族群包括原住民、黑人、女人、窮人都永遠別想出頭天。
最後,即使專家懂的比較多,這也不表示專家就應該有更高的權力。Estlund稱這個「因為A是專家,因此A應該有更多權力」的推論,叫「專家就是老大的謬誤」。你懂的多,不表示你就是我的老大,我就要聽你的。
為什麼呢?因為「醫美專家」、「生化武器專家」,或是「單細胞生物專家」。這些事物的知識是可以獲得,也可以測量的。然而,「什麼是一個美好的社會」,或是「我的人生要怎麼過才有意義」這一類關於價值的問題,專家無法告訴你「正確答案」。
比方,醫生可以告知一個病人他接受治療後,存活的機率多高、會產生哪些可能的後遺症等等。但是,醫生懂再多的醫療知識,都無法告訴這個病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麼,或是他應不應該再堅持繼續活下去。
社會也是一樣。專家可以用他們的專業知識來幫助社會進步,但是什麼才算進步、社會要朝什麼方向前進,卻不是專家可以決定,而是社會上每個人都有權利發聲。
唯有「遷都」 才能逆轉「北漂」【摘要2018.11.3.蘋果 黃惟冰】「北漂」成為選舉尾聲熱門關鍵字,除了一腳踩中國、民兩黨過去輪流執政的弊病,也揭開了許多南部人心裡的痛。
一方面,國民黨長期中央執政,重北輕南的結果,就是把大部分現代化的建設,都集中於雙北地區。別的不談,與民生最為相關的捷運建設,過去20幾年來,已投入數千億元的預算,興建了100多公里的路網,與100多個站點。就此而論,就算南部數個縣市合併計算,都還看不到雙北的車尾燈。
另一方面,民進黨掌握地方政權,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屏東,無一不是綠營票倉。從議員、立委、縣市長,再到總統大選,南部選民可以說是「惠綠良多」,讓民進黨一路從基層贏到層峰。然而,殘酷的卻是,縱使「台灣價值」儲好儲滿,這幾個縣市的人口外流、住民老化、實質所得提升緩慢、轉業轉型欲振乏力,卻也都是不爭的事實。
換言之,所謂的「綠色執政,品質保證」,一遇到「北漂」問題,就好像氣球遇到針,洩氣的一塌糊塗。這才是韓國瑜在短短幾個月內,能夠在綠營大本營高雄,鬧得雞飛狗跳的根本原因。 
此外,雖然上述幾個縣市在「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的大餅爭奪戰中,頗有斬獲,台南、高雄都將新增捷運路線。而「衛武營國家藝術中心」與「海洋文化與流行音樂中心」也將先後於高雄開幕。不過,要逆轉人口「北漂」最為根本的因素,仍在於工作機會是否足夠,以及薪資能否達到一定水平。說穿了,要先有一份好的工作才重要,至於要怎麼去上班,下班之後要不要去聽音樂會,那些都還是小問題。 
綜合以上,對於今天全面執政的民進黨來說,要如何在短期內逆轉「北漂」,將成為中央與地方政權能否延續的關鍵課題,而「遷都」,恐怕是唯一一張有效又有感的政策王牌。 
「遷都」,可以是行政部門陸續南遷,也可以讓立法院先行。一旦啟動,就可以在短時間內,帶動成千上萬的人口轉移,在南部地區創造大量住房、會議、餐飲、就學、民生等領域的消費需求。 
其次,隨著生活與辦公地點的移動,未來掌握國家資源的政務官、高階文官與中央民代,才能夠真正跳脫「台北觀點」,不要再繼續從台北看天下,而是能夠在物理距離拉近的情況下,更為貼近南部地區的真實需求,做到將心比心。 
總結而言,政府官員與其出一張嘴呼籲青年返鄉就業,鼓勵企業投資南部,還不如以身作則,透過「遷都」,進行最直接的國家資源重分配。畢竟,如果在台北的小房間內開會就能找出答案,今天又怎麼會有「北漂」問題。 
美德日設專法 對抗假消息【摘要2018.11.3.自由】假消息氾濫,衝擊國安與社會安定,不只台灣要研擬因應措施,主要民主國家更早已制定專法規範假消息流竄,包含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均已設立專法或訂有相關法規,以應對假消息,法國、歐盟也在研推專法,美、德則另設有專責機構處理假消息議題。
假消息問題在美國已被認定為可能影響大選結果。為反制國外惡意宣傳、操作輿論,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卸任前簽署「反外國宣傳與造謠法案」,幫助美國與盟國反制來自俄羅斯、中國等外國政府的政治宣傳,該法案授權聯邦政府,兩年內撥款1.6億美元成立跨部會的「全球作戰中心」反制外國政治宣傳,並且規劃培訓各地記者,與非政府組織、民間社團、智庫與學者專家等合作,共同對抗假新聞。
另一對假消息嚴加管控的則是德國。德國在去年六月底通過「社交網路強制法(Network Enforcement Law)」,法案規定,擁有超過二百萬德國人註冊的大型社群網站,如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必須在接受到使用者通報後廿四小時內,撤除明顯違反德國刑法的仇恨言論,至於對假新聞或是較不明顯、有爭議的仇恨言論,社群媒體公司有七天的時間可以決定是否要移除該貼文。若未遵守罰款最高可能達五千萬歐元(約十六億台幣)。此外,德國公共電視提供事實查核機制。
地理位置鄰近俄羅斯的歐盟,為避免俄羅斯在社群媒體上散布可能影響歐盟政治立場的言論,自去年開始就假新聞現象徵詢民眾意見,目標是確定現有法律及臉書、推特等媒體的自我審查機制,是否足以抵擋「假新聞」。
日本2001年頒布的「網路服務提供者責任限制法」,則以規範媒體自律為主。歐盟也徵詢學者專家意見就此議題提出意見,可能針對「不實資訊處理準則」進行修法,預定今年底前報告相關準則的制定進度。
法國則在研推「打擊網路假訊息法案」,主要針對選前三個月,政黨或候選人可向司法機關舉報「虛假或不實的網路資訊」,且法官應在48小時內決定是否下令要求社群平台業者配合、封鎖內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