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7日 星期二

張忠謀董事長話只說對了一半

【摘要2017.10.16.工商】日前,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指出,他反對政府的五加二創新產業政策,因為政府不應介入產業政策太多,政府責任應在於提供土地、道路交通、水、電及法律系統等基礎建設。
事實上,一國在經濟發展初期,投資缺乏,為了促進經濟成長,政府大力介入,提供土地、租稅優惠等鼓勵企業投資有其必要性。到了經濟發展中期階段,資金較為充沛,製造業有一定規模,但科技含量不高,此時政府必須聚焦,利用投資抵減,激勵企業投入策略性重點產業,帶動產業升級
而已進入經濟成熟階段的台灣,政府應轉為間接輔導,提供資訊,法規鬆綁,進行基礎建設投資及優質環境的塑造。尤其是跨入數位經濟時代後,勞動市場的鬆綁、智慧城市、食衣住行活動的創新,以及創新事業的輔導等,逐漸成為政策的主流。
就產業政策的時代性而言,張忠謀先生的立論有其根據,但就數位經濟的發展趨勢、企業規模與產業特性觀察,其論點就不必然正確。
首先,在數位經濟的發展潮流上,多數OECD國家在數位經濟時代的政策,係強調以策略性「領域」取代策略性「產業」的獎勵。因為領域別較具時代性,且較聚焦,尤其是人工智慧(AI)、物聯網、巨量資料、機器人、無人汽車等領域,是未來國家競爭力提升不可或缺的關鍵,透過多元化工具來發揮綜效,有其必要性。對資源有限的台灣而言,聚焦領域,提供產業工具來協助產業茁壯,塑造快速的結構轉變,不容輕忽。
而「五加二產業創新計畫」即針對較大外部利益的領域聚焦,透過補助、租稅優惠等工具,降低創新研發的不確定性,鼓勵企業加速升級轉型,在產業結構調整後,才會有高薪的工作機會。
另一方面,數位經濟源頭在美國(矽谷為主),故前往投資鏈結,並透過創投,私募,甚至類主權基金的設計,進行對美國企業的購併、合併,取得嶄新技術,商業模式,續保對大陸、東協國家的優勢,才是台灣經濟勝出的關鍵。
其次,就產業規模而言,邁入新經濟時代,新科技、新商業模式層出不窮,物聯網、人工智慧、巨量資料的設備投資、解決方案及相對應人才、創新的投入資源多、不確定性大,中小企業的進入門檻不小,故政府的協助降低市場失靈現象,有其必要性。在新創企業上,它的創新、商業模式是產業升級的重要原動力,但資金的不足、創新實驗場域的限制,以及創業生態鏈的建構,均有不少的風險,也有政府介入的空間。
再者,在產業特性上,台灣傳統產業在人才、土地、勞工不足,加上大陸、東南亞國家低廉成本的競爭下,優勢逐漸喪失,但它是維繫就業的關鍵、社會的安定力量來源,政府的協助應是無可旁貸的職責。尤其在邁入數位經濟的轉型年代,除了解決人才、土地、勞工、水及電力的「五缺」之外,導入物聯網、人工智慧、巨量資料、行動通訊等科技來提升競爭力成為企業的重要選項。
例如農業、紡織業、石化業導入物聯網模組來強化農業的生產效率,紡織成衣業客製化、即時生產,石化業的安全監控,智慧建築的系統規劃等,均為傳統產業升級轉型,維持對大陸、東南亞競爭優勢的關鍵。但上述嶄新科技的投入資金龐大,風險亦高,政府透過研發獎勵、資金支持、人才培育等政策工具,來降低科技導入、融合的不確定性,仍有其必要性。
在服務業上,台灣服務業的規模不大,又普遍缺乏科技含量與海外行銷的能力,以至於多數只能在國內維持小規模營運,缺乏對研發、設計、行銷等人才的需求,這也是年輕人低薪的重要原因之一。
反觀日本、韓國,它們均利用其海外基地協助企業找到穩定供應商、建立行銷通路等落地策略,降低企業海外行銷的門檻。鑑此,協助中小企業在海外落地、降低行銷障礙,是政府新南向政策推動成功與否的關鍵,日本、韓國協助中小企業的作法值得我們借鏡,也是政府必須介入的重大理由。

綜合而言,基礎建設的提供乃政府的天職,但邁入數位經濟的時代,考量企業的規模、產業的特性,政府挪出部分資源,引導企業投資新領域,如五加二產業創新的發展,仍值得正視。如此一來,可以加速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創造更多高階領域的茁長、壯大,以及更多高薪的業機會,這應該也是政府無可推卸的責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