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6日 星期五

沿著電子傳遞鍊流動的電子推動氫離子穿越類囊體膜

探索生命《生物學》52
The Flow of Electrons Along the Electron-Transport Chain Results in the Transport of Hydrogen Ions Across the Thylakoid
1.        類囊體膜上的第二個光反應由光合系統進行,光合系統的色素複合物稱為P680P680的分子組合與光合系統Ⅱ的色素複合P700些不同,反應中心的化合物也不同。(光合系統Ⅱ色素複合物稱為P680,是因為它只能吸收波長是680nm以下的光波)。 
Frédéric CHOPIN: Waltz in A minor (Op. Posth.) [v01]

2.        當恰當波長的光波撞擊到光合系統的色素分子,光能被色素吸收並且轉化成激態電子(高能量的電子)傳遞到P680的反應中心,P680複合物因此變成強而有力的電子提供者
3.        然後,P680反應中心將高能量的電子提供給特化的電子接收分子Q,接著,分子Q將電子傳遞到一系列傳遞電子的分子群,最後電子從光合系統送到光合系統,填補光合系統的電子缺口。
4.        電子從光合系統傳遞到光合系統的過程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化學程序:氫離子被抽進類囊體內,氫離子從類囊體外的間質穿越類囊體膜到裡面。推擠H+離子的力量源自於電子在傳遞鍊上的移動。
5.        PQ分子既是電子的受質/載體,也是H+的受質/載體,PQQ接收電子的同時也必須帶走氫離子H+PQ是能在類囊體膜上移動的分子,它在靠近間質的那一側帶走2個氫離子H+2個電子,變成PQH2,然後跨越類囊體膜往內移動。
6.        電子傳遞複合物cytochrom f能接收PQ的電子,但不能接收H+。因此H+被釋放到類囊體內。接下來,電子從cytochrom f傳遞到可動式載體PCplastocyaninPC又把電子傳給光合系統的色素分子。
7.        電子在光合系統的電子傳遞鍊移動,使得H+離子從間質進入到類囊體內,結果造成類囊體內的H+濃度增加(PH4),間質的H+濃度下降(PH8),膜內外存在相當大的酸鹼值差距。
8.        氫離子從間質進入到類囊體,也連帶製造出一個電位差梯度。類囊體外的間質,失去帶正電的氫離子H+,變成比較帶負電;類囊體內的空間,得到許多氫離子H+,變成比較帶正電。
9.        類囊體膜內外的電子與氫離子濃度差距,稱為電化學梯度electrochemical gradient,這是合成ATP的能量來源。
10.     第一個光反應在光合系統Ⅰ遺留的電子缺口,由第二個光反應在光合系統產生的電子填補,然而,這個反應程序結果是將光合系統Ⅰ缺電的問題丟給光合系統Ⅱ;就在這個問題點上,扮演提供電子的角色。
11.     光合系統Ⅱ是一個大型蛋白質化合物,包括天線色素、P680反應中心和一個切割水分子的酵素複合物;這個切割水分子的酵素複合物的催化位置,有4錳離子圍繞成一圈。
12.     P680將被光激化的電子傳送出去後,P680變得帶正電P680+,能夠強力吸引電子。一般認為,在切割水分子的酵素複合物與酵素複合物Z的幫助下,P680從水分子奪走電子,產生自由的H+離子和氫分子:
2H2O→4e-4H+O2
4e-傳給P680+ ,將P680+還原為P680
反應的副產物氧氣被釋放出去,擴散到細胞,最後釋放到大氣中。氫離子H+仍留在類囊體內,製造類囊體膜內外的電化學梯度。
13.     整體來說,電子從水分子移到光合系統P680再經由電子傳遞鍊轉移到光合系統,電子流動的路徑:
H2O→光合系統電子傳遞鍊光合系統2個電子傳遞鍊→NADPH→碳水化合物
14.     整個反應系列說明,將二氧化碳還原成碳水化合物的電子,來自於水分子。但是電子並非直接從水分子轉移到碳水化合物,中間經歷複雜的過程。
15.     有些電子透過NADPH離開光合系統,另一些從水而來的電子取代光合系統流失電子的空缺,這是一個單程、非循環式的電子移動路徑,電子經由單程、非循環式的路徑穿越類囊體膜。
16.     單程、非循環式的電子移動路徑下的光合作用程序,最終得到三個成果:(1)產生NADPH(2)釋放氧分子。(3)在類囊體膜的內外側建立離子梯度
n   翻譯編寫 Carol H. McFadden and William T. Keeton Biology》;圖片來源/Wikispaces.psu.edu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