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0日 星期一

貝聿銘辭世 經典不滅 華人現代主義建築大師嵩壽102歲


【摘要2019.5.18.蘋果】華裔美籍建築泰斗貝聿銘,前天在紐約與世長辭,享嵩壽102歲。獲譽為「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的他,作品遍布全球四大洲,包括台中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在內。

而從法國羅浮宮金字塔到紐約低收入住宅,他以簡單素材、幾何形狀、乾淨分明的結構,巧妙地平衡前衛與保守,兼具大膽與實用性,更拉近大眾與現代主義建築的距離,為此獲獎無數,造就傳世的一生。

貝聿銘以乾淨、內斂、簡單幾何線條,創造現代主義風格,被視為20世紀最重要且多產的建築師之一,在全球留下70雅俗共賞的不朽作品。「提到過去60年來的建築,就不能不提到貝聿銘」,建築學者史登表示,貝聿銘的成就「不在於單一建築物,而是他歷經一甲子的作品、他的邏輯,還有他對卓越的汲汲追求。」 
貝聿銘1917年生於中國,系出蘇州名門,據傳是中國難得富過15代的家族。父親貝祖詒為銀行家,曾任中國銀行副總經理及央行總裁。少年時期貝聿銘舉家遷居上海,因上海國際飯店啟發對建築的興趣。17歲赴美留學,先後就讀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他在執業初期,替紐約地產開發商齊肯多夫效力,負責設計低收入住宅,後來自立門戶,開始接案設計博物館、美術館等。他在1954年歸化為美籍
貝聿銘曾說,建築「越簡單,就越有力」,他擅長利用石、鋼、玻璃和混凝土,引入光線,創造戲劇化和雕塑效果。他最為人稱道的則是跳脫現代主義建築冷酷及距離感,而透過創造開放公共空間,營造歡迎的氛圍,讓博物館、美術館變得明亮而吸引人,不再只是一個又一個陰暗狹窄的展覽間。
貝聿銘成名後,事業蓬勃發展。他受聘設計國家藝廊東館,因基地為梯形,而原有的西館則為古典主義結構,相當具挑戰性。他巧妙以對角線將基地分成兩個三角形,最終成品正面為H形,兩側銳緣,成功注入現代感,卻與鄰近建築毫無違和感。這項作品不僅曾被選為全美十大建築,也讓他獲得法國總統密特朗的青睞,委託他負責羅浮宮擴建。
羅浮宮擴建堪稱是他最棘手、最具爭議性,卻也帶來最大成就的作品。首先,法國大眾對於找一個「美國人」來不以為然。再者,金字塔入口設計曝光後,更引發軒然大波。批評者認為這種造型應該出現在沙漠,與羅浮宮格格不入,《世界報》譏為「迪士尼別館」,博物館總監也憤而辭職。但在密特朗力挺下,貝聿銘排除萬難,完成羅浮宮擴建,以透明金字塔引入大量光線到地下設施。
貝聿銘說:「當代建築師傾向賦予事物現代性,對於歷史的考量不多。我明白我們應當與時俱進,但建築需要有根源才雋永。」

他自稱最重視建築能否「禁得起時間考驗」,羅浮宮金字塔歷經30年的考驗,已成為巴黎著名地標,也成為法國人的驕傲,聲稱「羅浮宮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入口就是藝術品的博物館。」羅浮宮昨也發出聲明悼念,感謝他大膽地將現代化注入古老的羅浮宮。
不過,他的事業也非一帆風順,1973年事務所合夥人所設計的波士頓漢考克大廈,在施工階段發生大量玻璃窗脫落的意外,雖然是玻璃本身而非設計問題,卻讓公司聲譽受損,一度差點破產。

貝聿銘在1990年從事務所退休,除擔任顧問外,也偶爾接自己感興趣的設計案,包括設計搖滾樂名人堂和杜哈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分別體驗搖滾文化、了解伊斯蘭文化。





貝聿銘1979年曾獲美國建築師學會金獎;1983年榮獲有「建築界諾貝爾」之稱的普利茲克獎,並設獎學金鼓勵中國學生赴美學建築並返鄉報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