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9.4.1.蘋果】美國《紐約時報》是新聞界實施網站付費牆的先驅,經過8年來對訂閱制的持續深耕,數位訂戶與營收都大幅增長,成為新聞界數位收費制的成功範例。從《紐時》內部主管與忠實訂戶的分享看來,其以內容為核心,不斷精進報導的深度與廣度,並努力嘗試提供各種訂戶專屬服務,提升訂閱價值,是付費牆成果斐然的主因。
在2015年《紐時》由執行長湯普森(Mark
Thompson)率多名高層主管發表《我們的未來之路》,揭示未來5年的營運方針就是要全力發展數位訂閱制。當年數位訂戶約100萬人,至2018年底已迅速增至340萬人,關鍵在於從營運模式到企業文化的根本改變,將報社轉變為「消費者訂閱品牌」,注重顧客關係的管理,讓訂戶領略《紐時》獨有的價值。
在這樣的思維下,《紐時》開始效法Netflix、HBO、Spotify等影音訂閱平台的行銷策略,極為重視如何策劃顧客體驗、吸引消費者付費成為訂戶、並維持訂戶不退訂,這些業務皆由營運長列微恩運籌帷幄,行銷手法也愈見細膩,會依據顧客的使用行為與偏好內容,實施個人化的行銷策略。
《紐時》經營訂戶的重要範例之一,就是以各類新聞信(newsletter)維持讀者的閱讀習慣。2017年的內部備忘錄指出,當時已有50多種新聞信,訂閱者達1300萬人次。負責訂戶維持與顧客體驗部門的執行總監柯頓表示,訂閱免費新聞信的讀者,最後成為付費訂戶的可能性,比一般讀者高出一倍。
訂戶大幅增加後,《紐時》開始降低吸引新訂戶的成本,轉而將心力投入維持原有訂戶。一旦讀者付費成為訂戶,就由柯頓的部門接手服務。除了一般的電話與網路客服,也負責「向訂戶行銷」,確保訂戶看到《紐時》最優質的內容與產品,避免他們取消訂閱。主要策略是讓付費訂戶感受到更多價值,包括提供專屬或可優先取得的內容。例如2018年1月起推出涵蓋各種主題的指南專頁「如何活得更好」,就供訂戶優先閱讀。
為因應許多訂戶想多了解記者及採訪新聞的幕後過程,2018年3月,《紐時》的播客(podcast)節目推出由傳奇女記者卡里馬奇主講的「哈里發國」(Caliphate)系列
,談她採訪恐怖組織「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的獨特經歷,訂戶享有先聽為快的專屬權益,一周後才開放免費權限。
重要的是,這些服務都是跨部門合作的成果。「如何活得更好」文章及podcast內容,都是由編輯部選題,產品與設計部門密切配合。《紐時》決定轉型訂閱制後,無論記者、編輯、產品經理或設計師都調整思維,思考如何能提供訂戶想要的內容,並不斷嘗試各種維持訂戶滿意度的實驗性產品。
在全力發展數位訂閱的同時,《紐時》也沒有忘記實體報紙的發揮空間。2017年實驗性推出紙本周日版兒童專刊,佳評如潮,許多孩童透過家長寫電郵、甚至在網路連署希望常態性出版。同年底《紐時》替訂戶推出每月一期、只有紙本沒有數位版的兒童專刊。
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兼任教授賈西亞(Mario
Garcia)日前分享《紐時》讓他成為忠實讀者的種種特色,包括深度調查新聞無人能出其右、推播數量不多但必定是重要大事,還有每日談論重要新聞的《The
Daily》播客節目及早晚各一封的簡要新聞信,都有助於讀者快速掌握真正要聞。
他也喜歡《紐時》的Cooking App、請慢跑專家指點慢跑要訣,甚至連長篇訃聞也引人入勝。特別是近來推出適合以手機閱讀的視覺化新聞、不斷創新報導型態、跳脫標題與內文的制式,例如曾以兩個朋友間的線上聊天格式呈現新聞,帶給讀者驚喜。
他形容,《紐時》已不只是優秀的新聞產品,也是媒體產業最佳的教科書。身為百餘年金字招牌的傳統報紙,《紐時》今日依然引領媒體潮流。
「真相不會自我報導。
真相需要堅持。
真相是值得的。」《紐約時報》
隨著置入性行銷與假新聞氾濫,民眾對新聞媒體的信賴江河日下,有誰還認真相信記者是無冕王?媒體是監督政府的第四權?
美國《紐約時報》近來推出「真相是值得的」系列企業廣告,從新聞工作者角度出發、回歸報導初衷,細訴儘管不斷碰壁,仍然要堅持挖掘與呈現真相。短短兩分鐘影片有如描寫熱血記者的微電影,揭開追求真相背後的漫漫長路,也說明為何真實新聞值得閱聽人付費。廣告在網路上架後引發熱烈迴響,感動無數人心。
《紐時》認為,新聞工作就是「拼湊事實、查證消息、連結細節,嚴謹面對各題材,致力於獨立報導,不屈不撓追求真相」,上周二推出最新企業廣告「伊斯蘭國檔案:當恐怖份子掌管市政府」,呈現女記者卡里馬奇,鍥而不捨地追蹤穆斯林激進組織「伊斯蘭國」(IS),無畏置身於險境完成心血結晶的過程。
一如系列廣告風格,影片正中央出現一行簡單字幕,不斷改寫,以呈現記者在工作時的心路歷程。剛開始她循線來到伊拉克摩蘇爾,走訪92處,卻一無所獲地返美。從前年2月到7月進度停滯,直到7月7日伊軍進攻摩蘇爾,才將她帶回當地、目擊空襲、夜宿屋頂,槍響下一夜無眠。
她接獲線報又轉赴伊斯蘭國最後據地,冒著踩到地雷風險,在已被炸成斷垣殘壁的IS總部中不斷搜尋蛛絲馬跡。最終皇天不負苦心人,她找到一只被遺棄的手提箱,找到箱內的大量IS檔案。數以千計文件獲消息來源證實為真,而文件內容則證實IS的殘暴,也揭露IS以殘暴鞏固統治。
另一篇描述《紐時》駐東南亞記者畢琪,追蹤報導緬甸「洛興雅危機」過程。她在孟加拉難民營聽聞緬甸對洛興雅人種族洗淨,但光向緬甸申請採訪簽證,就來來回回被拒多次。簽證終於下來,她卻被要求遵守條件,限制拍照、只能走指定採訪路線,無法前往傳聞中被毀的清真寺、被焚的村落;她所見到的所有受訪者,說法都與政府口徑一致,她千方百計想證實傳聞,卻四處碰壁。
她假裝中途暈車,溜到採訪範圍外的村落,詢問當地村民,但同樣是官方說法。直到她靈機一動,詢問當地兒童,才終有突破。兒童說出不同故事:失蹤、謀殺、縱火、性侵。官方謊言遭揭穿,難民故事獲證實,真相水落石出。
《紐時》迄今推出6篇廣告,片尾打出「真相不會自我報導」、「真相需要堅持」、「真相是值得的」、「現在訂閱」等字樣,引發網友熱烈迴響。「這讓我想哭,《紐時》是新聞業的黃金標準」、「我唯一相信的新聞就是出自努力的《紐時》記者之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