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日 星期一

振興經濟的「新加坡模式」


【摘要2018.3.31.自由】台灣經過三次政黨輪替,所面對的挑戰已很清楚︰不論藍綠哪一個政黨執政,中國都不會改變併吞台灣的野心,差別只在使出手法的軟硬。綠營執政,中國威逼利誘;藍營當政,中國「武統」的準備也從未鬆手
對台灣而言,振興經濟、精進國防、正確處理與中國的關係,因而是攸關國家興亡的基本工作。特別是處理與中國的關係,從新加坡與香港因此一要素而導致的發展差異,很值得參考。
新加坡經濟發展局主席馬宣仁近日受訪時指出,由於香港日趨明顯以中國為中心(China-centric),在吸引跨國企業設立亞洲總部的競爭之路,新加坡已居於領先的地位。馬宣仁的談話,反映兩地積極爭取國際經貿地位的熱度,也凸顯了「中國化」與「非中國化」或國際化所產生的不同結果。
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回歸」以來,「兩制」式微、「一國」緊逼,國際化的程度衰降,「中國化」主導大局。「紐約時報」去年報導曾有「東方之珠」美譽的香港「回歸」二十週年,標題道盡了大勢︰「曾是典範城市,香港如今陷入困境。」造成如此現狀,癥結在北京的專斷本質,而非港人不夠積極奮鬥。
誠然,香港仍名列全球重要的金融、服務及航運中心,有世界第四大的證券市場,企業首次公開募股(IPO)業務依然世界頂尖,在競爭力、經濟自由度、廉政透明等國際評比也很傑出;不過,由於「回歸」之後,香港與中國快速成長的經濟頻密連結,「中國化」程度大為提升,「國際化」相形遜色。
同時,中國也積極發展其經貿航運等重鎮,香港在這一趨勢變化之下,對於以中國為主要生意往來的國際企業,其重要性相對下降,它們更可能選擇上海、北京等地。「中國化」的香港,因門戶功能與國際化的演變,今非昔比。
另一方面,新加坡做為全球商業中心之一的地位,近年因其積極進取而吸引了越來越多跨國企業,在獅城建立亞太營運總部,或至少是放眼中國以外亞太地區生意的營運中心。由於中國政經體制對外商的排斥封閉,相較於香港的「中國化」,走國際化路線的新加坡從而能招徠更多跨國企業,近年在金融等國際經貿服務業發展也特別出色。
對於因過度依賴中國以致經濟陷入困境的台灣,在星、港經貿競爭的國際化與「中國化」差別之外,還有若干共同特質,值得借鏡。
以發展經濟為先,重視打造良善的經營投資環境是最大特色。兩地都承襲英美法制,對智慧財產權保護周全,且法治與國際接軌。同時,立法從寬、執行從嚴,較少因防弊重於興利而訂定不切實際的法令,以致實務上窒礙難行而助長鑽法律漏洞者。另外,政府部門的效能與透明至關緊要,兩地都以不錯的待遇維持文官體制和品質,公務員也較少因唯恐圖利他人而怠惰推託。
輕稅是又一特色。在吸引資金、人才及企業的國際競爭中,稅負輕重常為重要因素。輕稅才能近悅遠來,在國際競爭中維持優勢;台灣連續三十季資本淨流出,金額逾三千五百億美元,顯須以星、港為鏡,從財金貨幣政策著手扭轉。稅務有拔鵝毛的道理,要讓鵝兒不覺其痛;輕稅吸引資金、人才及企業,長期稅收更豐。
要切實國際化,以英語為第二官方語言更屬必要。英語是國際商業通用語言,在科技新知產業趨勢中尤不可或缺。台灣長期被關進語文「中國化」的牢籠,社會上只用華語,年輕一輩甚至多數不通母語,導致主體文化傳承殘缺,海洋外向經濟竟獨沽中國一味,對國家社會傷害極大。要打破現狀,賴清德院長在台南市長任內推動的英語為第二官方語言,應檢討改良,全國普及推廣。
星、港兩地上述在國際競爭中的實際作為,台灣1990年代的亞太營運中心計畫曾有類似的精神及規劃。儘管國情不同,時空環境有異,振興經濟一直是要務;針對當前發展困境,記取經驗教訓,取法乎上,不好大喜功,以務實的作為,積極尋求突破,台灣才有前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