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6.6.4.中時】30年來作為台灣經濟活水的中國大陸市場,近年出現反轉跡象,不少中小企業已被「掃出」大陸,更壞的消息是自去年起,大型企業集團和公司也紛紛出現虧損、遷移現象。
6年前廣東率先推動「騰籠換鳥」政策,沿海各省紛紛效尤,降低出口退稅、兩稅合一及實施新《勞動合同法》,接著又開徵加工保證金、提高環保法規執行力度,大陸台商就此面臨一波又一波的壓力。這幾年台商集中度最高的東莞,幾乎每年都有數百家台商被「洗出」市場,有些甚至被形容是「棄廠連夜逃回台灣」。一直到去年,還是有超過200家廠商結束大陸工廠的經營,離開大陸另覓去處。
不僅中小企業如此,近兩年大型企業的大陸投資也隱然出現反轉。早期大陸市場獲利豐厚,許多企業甚至單獨把大陸投資企業切割上市,但現在已面臨經營壓力。例如去年台泥、亞泥大陸投資都出現虧損,預估今年首季仍難轉為盈餘。
全球最大製鞋廠寶成更早幾年就悄然地把生產基地逐步遷移到東南亞,越南、印度工廠的生產比重早已超過大陸廠,且大陸廠的生產比重仍持續下降中。顯然大陸將不再是台商的投資樂土,此時政府啟動新南向政策,應有其利基點。
不過,這種作法其實只是重覆過去數十年台商的一貫作法,找成本低、管制鬆、政治治理不上軌道的國家設廠,什麼環保法規、勞工權益都可唬弄不管,企業責任更不必放在心上,只要打通政府關節即可;待當地的工資上揚、優惠減少,也開始重視勞工權益、環境汙染而導致成本上升後,再去找另一個較落後又成本低廉的地方重新設廠。
這是一種類似「逐水草而居」的投資方式,表面上讓這些台商持續生存下來,實質上則是讓這些台商永遠無法提升成長。再往後看,其實這種「水草肥美地區」已所剩無幾了。
因此,對企業而言,生存之道唯有力求升級轉型,不論是在大陸事業的轉型,或是回台加碼在台投資,甚至要追隨政府政策去「新南向」,都必須走此路。至於政府,企業對外投資是要西進還是南向,交給市場與企業決定,政府真正該專注的是台灣投資環境問題的改善,以吸引企業增加在台投資。企業該掌握機會提升轉型,才是永續經營之道。
對內方面,政府該做的事更多,也更重要。除了解決困住企業投資的「五缺」(指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人)問題外,更重要的是政府效能與治理問題的提升與改善。再如過去大立光要加碼在台投資,結果單是土地就找了數年,台積電中科投資案的環評,只因環保護樹團體抗議就延宕多時,類似情況都傷害企業的投資意願。
政府要扶植五大創新產業時,更別忘了解決所有企業的投資問題,只有更多的投資,才能創造就業機會、提升勞工薪資,並促進經濟成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