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5日 星期六

美國各大學都應該誠實

Brahms - Academic Festival Overture - New York / Walter

徐弘毅2015.12.1.
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Steven Pearlstein1表示,大學要控制開支必須做的四件難事」,認為美國大學的開支上升太快,造成當學生支付更多學費,而他們的收獲卻更少。目前美國大學撙節措施是,1.凍結許多不必要的支付與雇用,2.差旅預算被削減,3.淘汰秘書,4.讓每班學生人數增加,5.培養比較便宜的畢業生6.雇用兼職教授去教更多課。
但是Steven Pearlstein認為更有效的方法有四:
一、設定最高限度的行政支出。在2011年前十年,每名學生花費增幅最多的是大型研究型大學這些是設立競爭規範,專注於學術論文的大學–他們沒有在指導,而是在管理:提供學生服務、提供機構支持、提供研究與學術支持。
二、全年運作,一星期工作五天。一般大學學校擁有大約10億美金的設備,一年至少三分之一的時間是閒置的。如果他能夠重新配置,讓這些設備整年都可運作,將可以多註冊數千名學生,不用建新的教室實驗室宿舍或體育館。
三、更多教學,更少研究。有許多終身教職的教師,為了做的研究,他們每學期只教二節課。根據數據,研究型大學的教學負荷量在過去30年下降50%。許多大學為了競爭大牌教授,承諾讓他們的教學負擔更輕,研究時間更多。一旦某些教授贏得授課量較少的權益,他們的同事也會要求同等待遇。不久之後,每學期只教二節課就成了常態。
四、提供更便宜、更好的通識教育。
以上是華盛頓郵報的觀點。但是,通識課的重點,不是教授是便宜或是昂貴?重點是教授要言之有物、授課內容要有料,同時,教授的口才要很好,可以把複雜、艱深的道理,講解成容易理解與吸收,讓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與意願,因此他願意繼續研究這一類的知識。
所以,應該思考的是,美國大學到底有沒有一個機制去評斷,這個教授的授課內容好不好?教授的口才好不好?只想用便宜的教授開通識課,光想錢沒有想到品質,這樣的大學品質非常可慮。事實上,美國大學學費昂貴,又收取校友捐款,根本不在乎花錢請好教授。
美國收很多亞洲學生,光中國的留學生就超過30萬人,這些學生大部分都聽不懂教授講什麼,只是混文憑;但是他們提供很多資金給的美國大學使用,此外,他們在美國的消費,其實對美國內需經濟有很大的幫助。
這世上很多人擅長做學術研究,但是不擅長講解,讓這種教授多上課,對學生其實根本沒有幫助,大部分學生根本不知道教授講什麼。面對現實,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每個人的天賦才能不同,有許多教授擅長將艱澀難懂的學術理論,解釋得很清楚,口才好,但不太會做實驗,也不太會寫學術論文,這種教授應該讓他多開幾節課,多教一些學生,不要強硬地要求他一定要寫論文。
大學可分為教學型大學與研究型大學,教學型大學應該多聘請口才好的教授,研究型大學則應該多聘請會做實驗的教授。重點是,學校招生時就要說清楚,它是哪一種大學,研究型大學應該清楚地說,「本校的教授口才比較差、擅長實驗與研究,如果你們不一起做實驗,你們可能什麼也學不到。」
誠實,是學術界最重要的品德,美國各大學都應該誠懇地向學生說明,這是做實驗比較行的大學,還是教學上課比較行的大學,各種學校發揮其專長,以吸引不同的學生,這才是美國的大學最該改革的部分。
只有少數的大學的可以同時聘請到口才好,又擅長做研究的教授,這種教授很少,當然應該讓他又做實驗,又上很多課,同時給他非常高的薪水;學校也可以同時聘請二種不同類型的教授互補,有的教授專做實驗,有的教授負責教學,讓他們發揮專長,作育英才,當然也要多花許多錢。但,這裡有一個問題,學校行政單到底能不能分辨他們的教授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
有一個現實必須考慮,一個大學裡面,他的教授所做的研究或實驗,登上國際學術期刊愈多,這個學校在國際上才有比較高的國際學術聲望或地位。如果一個大學裡的教授,大部分都是擅長教學,學術論文的質與量,就沒有辦法得到學術期刊評鑑機構的肯定,當然就會影響到學校的國際聲望,也連帶導致招生困難。
所以,建議美國高等學術研究機構,應該特別針對教授的教學能力、口才好不好做評鑑,頒發獎項,鼓勵與推薦擅長授課的教授與大學,不要讓教授被學術論文綁死,使得教學型大學也能因為教授的教學能力而獲得國際學術界的肯定。
其實,美國的大學,亞洲學生都很想去讀,不怕招不到學生,因此,不用怕缺錢,根本不需要訂行政支出的上限,就如同華盛頓郵報所建議的,美國大學應該招收亞洲學生在寒暑假上課,這樣學校經費就會多得收不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