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9.4.13.蘋果
羅義興】未來,大學不能只看學生成績好壞來挑學生,而必須有「學生進來後,啟發他們專長,讓他們看到願景的使命。」配合108新課綱的實施,新的大學考招制度也將於111學年上路,主要入學管道參採的是,學測(X)與綜合學習表現(P)。
(P)包括了學生學習歷程,以及校系自辦甄試項目(面試、團體面談、筆試等等項目),其中明訂(P)至少須佔50%,學生學習歷程應佔相當比例。
學習歷程檔案,除蒐集在學成績,還呈現考試成績無法呈現的學習成果,包括校內外活動、競賽成果、幹部經歷、檢定證照,可以展現同學的個人特色和學習軌跡,有助於申請大學時能展現多元學習的成果,成為申請入學參採依據。
我樂見學習歷程檔案的建立,但學習歷程納入考招恐不利於弱勢學生,以下說明我的擔心:
擔心一:現在大學端看到的學生個人申請備審資料,許多學生為了這份資料自費請專家包裝,而內容是學生3年前已經規劃好的,3年來何時補才藝、補科展、補體育、補證照等,甚至自費出國參加會議,而且大都有機會領獎回來!
請問真正有潛力但是出於弱勢家庭的小孩,怎麼達到?難道幫忙做家事、幫忙帶小孩會比自費出國參加比賽得冠軍給的評鑑高?如果實施學習歷程,城鄉落差、家庭社經背景落差帶來的後果,顯而易見。
之前招聯會以106學年度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報名資料為例,繁星錄取生中有3.02%為低收及中低收入戶為最高,個人申請2.75%次之、考試入學僅2.27%最低。以此數據說明弱勢學生在考試成績上相對不利,大學難以透過僅採考試成績的考試入學來優先錄取弱勢學生。
但在討論此些數據前,應該先檢視弱勢學生3個管道入學的比例,大部分弱勢學生申請的意願以繁星推薦優先,個人申請次之,而對於包含許多明星系所釋放大部分名額的考試入學意願並不高。
另一方面,應該也統計這些弱勢學生錄取系所的數據,依媒體報導106學年度2個台大新生就有1個來自雙北,城鄉差距越拉越大。
擔心二:學習歷程以每學期逐步上傳登錄,都由高中端教師輔導學生自主上傳,無須另外製作履歷檔案,減輕現行須在短期內整理備審資料的困擾和焦慮。現在在網路上已有補教業者為今年才會進高中的新鮮人,推出3年學習歷程備審資料規劃與策略,原本只要學測後的準備,現在轉變為每學期都要上傳資料,可見未來商機無窮。
另一方面,教師輔導學生自主上傳資料,而資料的真實性以及重要性如何判別?以前評審科展的經驗,總是有幾個小孩特別優秀,小學生就能自己獨力完成猶如碩士學位的成果,有TEM(穿透式電子顯微鏡)以及SEM(掃描穿透式電子顯微鏡)圖,他的科展是誰在做?是老師與有能力的家長一起幫忙孩子,表面上是幫助孩子,事實上是幾乎完全代替孩子完成。
擔心三: 111學年度考招主要入學管道參採的是學測(X)與綜合學習表現(P),(P)包括了學生學習歷程以及校系自辦甄試項目,只明訂綜合學習表現(P)至少須佔50%。那如果有一系所採(X)30%,而(P)70%,其中自辦甄試項目10%,那學習歷程就高達60%!
如果再過幾年,少子化嚴重,會不會有系所為了搶學生,甚至不採X,而P採100%,只看學習歷程,也不自辦甄試項目,以提高招生率,確保招生順利,系所不會關門?
111學年度考招只明訂綜合學習表現(P)至少須佔50%,對於學測(X)、學生學習歷程,以及校系自辦甄試項目應該也要明訂適當比例或範圍。
2002年,為了讓偏鄉弱勢學子多一點進入國立大學就讀的機會,全台吹起一股教改風潮,多元入學、繁星計畫一一上路。這一連串教改推出後,檢視台大入學的新生,發現來自雙北以及六都的比重卻越來越高,不由得質疑當初教改重頭戲繁星計畫高呼的「區域平衡、照顧弱勢」,真的有做到嗎?
或是就像坊間家長所戲稱的多「元」就是多「錢」,多元的入學方案只是讓「城鄉差距」更進一步的擴大了?
身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做的,就是去留意所擁有的優勢。然後運用這個叫做「教育」的優勢,去努力做一些對社會有貢獻的事情,並持續不斷地擁護那些因為沒有優勢而只能在你身後的、被遺忘的那一群人。 【台北市立大學理學院院長】
學習歷程檔案的應用與挑戰【摘要2019.4.13.蘋果
張惠博】為配合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實施,大學入學考試111學年度將有重大變革,現行大學學測、指考,將改為新型學測和分科測驗。此外,大學甄選申請管道將採計學測成績與高中學習歷程檔案,檔案至少佔5成。今年暑假後要進入高中的學生,3年後就要首度面臨大學入學新制。
有關學習檔案的資料,早在2017年公布的「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建置高級中等教育階段學生學習歷程檔案作業要點」中載明,其內容應包括下列項目:1.基本資料。2.修課紀錄。3.課程學習成果。4.多元表現。5.自傳(得包括未來擬就讀大學校院的學習計畫)。6.其他與學生學習歷程有關之資料。
上述的課程學習成果(如實作作品、書面報告等) 每學期要上傳至多3份,多元表現(如競賽、檢定、幹部、志工等),則每學年至多10份,總計高中3年,學生至多得選取18份課程成果以及提供30份多元表現,置入學習歷程檔案中,並作為大學甄選資料。
然而,在作業要點中,僅列舉客觀的要項,至於,建置學生學習歷程檔案的目的何在?以及學習歷程檔案的意涵、功能等則少有闡述。其實,學習歷程檔案評量的研究,發展於1990年前後,其興起的背景,在於彌補傳統評量偏重於常模與效標參照標準的缺憾,建議改以實作評量(Performance
Assessment)或擬真評量(Authentic
Assessment)替代。
其基本的概念是學生必須在真實任務情境中接受評量,才能有效的評量,例如若要評量學生的寫作能力,不如要學生寫一篇故事、文章或一封信,而不是以選擇題的方式,選出正確的句子、文法結構,或是哪一段話組織的最好。
所以,相較於傳統評量,實作評量或擬真評量,不僅可以測量學生多元的學習面向,也可測量學生能否應用已習得的知識與技能,以產生有意義的成果,甚且,也可經由其完成的學習歷程檔案,說明其學習品質或進行有目標的反省,以增進其學習並展現成長的趨勢。
以科學學習的情境為例,學習歷程檔案可定義為經由學生作品選集,足以反映學生對於作品背後所植基的科學概念已獲得有意義的了解。此外,教育研究也指出,學習歷程檔案,其實也可以展現學生跨領域的能力,例如當學生欲以某一科學活動表徵其所內含的科學概念時,學生不僅要有動手做科學的能力,也要有撰寫的能力,更要有表達的能力,甚至也要經由藝術的技能,以繪出圖表加以解說。
所以,學習歷程檔案是一種擬真評量,而且,相較於傳統的紙筆測驗,檔案的倡導者更認為學習歷程檔案的評量,較能有效的評鑑學生的理解能力、創造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前述這些能力,常是紙筆測驗難以測出來的。事實上,這也是在大學甄選資料中,需要學生提出學習歷程檔案的主要原因。
大學推甄實施至今已超過20年,它不是進入大學的捷徑,而是以較符合人性與教育的方式甄選學生,並提供其合宜的求學環境,俾為國家培養人才。
111學年大學甄選新制即將推行,有關部門宜盡速研擬學習歷程檔案的評量技術與方法,並切實模擬修正,以能真實評量學生的學習成果,並能預測其未來在相關領域的學習力,提升評量的公信力,才不辜負各界的苦心,尤其是學校、教師、學生,匯集力量所完成的學生作品集─學習歷程實錄。 【彰化師範大學前校長】
讓孩子早一點定向自己吧【摘要2019.4.13.蘋果
蔡美瑤】最近有些人反彈大學申請入學的5選4方案,連同學習歷程檔案一起批評,這是對整體變革的誤解(或是不理解)所造成的。
優勢發展、定向自己要趁早: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千萬不要等到進入大學之後才發現校系和我的能力興趣不合,一切要重來,付出的時間成本非常的高。所以我們應該讓孩子早一點認識自己,學習的本身並不只是為了考試,而是找到自己可以優勢發展的面向,然後堅持到底做出成績。
而目前申請入學的5選4方案,在我們準備升學考試時,可以挑選自己的優勢科目,全心全意的準備,而不是像以前把時間花在補強自己的弱勢科目;在未來,對進路發展越清楚的學生,就可以做出更清楚的科目選考,投入備考的時間就更見效率,身為家長的我們,不是應該要鼓勵孩子早一點定向自己,並做出合適的選考嗎?
多資料參採,讓學生多元學習表現被看見:一個人是多面向,所以當大學擇才時,我們會希望大學能夠多元面向看到學生的表現,因此除了有大學入學考試成績做為採計或篩選之外(學測、分科測驗或術科測驗),校系於第二階段還可自設綜合學習表現(P)之參採方式,P包含學習歷程檔案及校系自辦甄試(面試、集體面談或筆試等項目)。
計算甄選總成績時,P至少須佔50%,而學習歷程應佔相當比例,並非如其他報導所說學習歷程檔案一定要佔50%以上,根本就是錯誤訊息,錯誤訊息比不知道訊息還要糟糕。
有人擔心,百分比級分化之後,分數會模糊化,進入第二階段的人數就會變多。其實我們如果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人一變多,大學則更要專業化審看我們學生的多元學習表現,要好好的看孩子在學期間上傳的學習成果及多元表現,這樣,大學的擇才可以回應高中的學習現場,為選才做出應盡的責任。家長也可以想看看,正因甄試不只看考試成績,更可著重鼓勵孩子在二階段勇於表現自我,看重個別差異。
素養命題搭配學習歷程檔案,較能看出孩子的學習樣貌:紙筆測驗沒有辦法看出一個孩子的學習全貌,所以必須要搭配學習歷程檔案資料,這樣大學才能挑到合適的學生,因此大學必須發展合適的選才尺規,作為他們擇選學生的標準,也要告訴大眾,校系發展的方向及進路,不要再單以成績來篩選一個孩子。
在108學年度入學的孩子,每學期就要把學期成績、學習成果及多元表現經過學校老師認證後上傳,取代現在於高三學測結束後匆忙做備審資料的情形,是比較能長期協助孩子學習。
創造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未來人才的關鍵能力:台灣傳統的考試制度,大致訓練單一能力,就是記住標準答案的能力;而願意挑戰而失敗的人,不容易得到鼓勵與好成績。但是創業與創新需要的是這種不怕錯不怕輸不怕挑戰的能力。建築師姚仁祿先生曾經做這樣的表示。
大學只想用成績篩選學生,而且為了有足夠的篩選工具,考更多科或是分更多等級,這些都是壓著全部的學生不用探索自己,只要先把考試科目搞好就行了,這對教育的長久發展及國力的養成一定有負面的影響。 【國立台東高中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