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2日 星期五

美中貿易摩擦升溫 經部盤點四產業衝擊最大


【摘要2018.6.20.經濟日報】經濟部長沈榮津昨(19)日聽取美中貿易大戰報告,據經濟部盤點,美國自大陸進口的四項主力產品,包括機械、電機設備、汽車零件、光學儀器等,因金額較大,若有台商在陸設廠生產後輸美,或自台灣進口零組件加工後再輸美者,受衝擊會較大。
不過官員也強調,相關貨品,若有台商在大陸設廠的,或是台灣半成品銷陸再加工為成品的 ,主要是供給大陸內需市場,故而影響有限。
經濟部甚至評估,鷸蚌相爭下,台灣部份石化產品,以及標準型的工具機還可能獲得短期的轉單效應。經濟部次長龔明鑫預計今天進一步對外說明美中貿易磨擦對台灣的影響。
官員說,由於台灣石化大廠已赴美國設廠,若因美中貿易磨擦而有短期轉單效應,不排除直接由美國當地供應,實際獲利可能要評估。
工具機方面,針對技術層次不高的標準型產品,若因美國對大陸加課25%的關稅,大陸價格競爭力削弱後,台灣有機會獲得短期的轉單效應。但官員強調,美中貿易戰是瞬息萬變,若有轉單效應也只有「短期」,「長期」不易評估。
知情官員表示,美中貿易磨擦的課稅清單共有兩份,清單一是從43日公布的1,333項產品中,經過公聽會後移除515項後,剩下的818項;這將從76日起被課徵25%的關稅。
由於之前經濟部對清單一的評估是「影響不大」,如今又刪去了五百多項產品,因此研判影響更小。
在清單二方面,此為美國針對「中國智造2025」計畫中,挑出的航太、ICT、機器人、工業機械、新材料、汽車等項目,相當於160億美元的貿易額。官員表示,由於該部份還要進行公聽會,大約要等到7月上旬才會公布課稅清單,目前還難評估。
但官員以清單二裡的建材鋼構產品為例,量體皆龐大,銷美國會直接由台灣出口,出口大陸,也是供大陸內需使用,估計清單二對台灣的影響也不會太大。此外,台灣對陸出口是零組件,在大陸做成終端產品後才會出口美國。但兩份清單中,幾乎都沒有消費性電子產品,所以對台商基本不會有太大影響。
中國熱轉為美國熱? 北美重回CEO投資首選【摘要2018.6.20.聯合報】美國稅改政策、貿易壁壘興起,中美貿易大戰方興未艾,台灣企業的中國熱降溫轉為美國熱?KPMG安侯建業會計師事務所昨天發布「台灣CEO前瞻大調查」發現,CEO以北美地區為投資首要目標,非洲與亞洲新興國家並列第二名。
調查指出,台灣大型企業CEO未來三年都希望能拓展事業版圖,超過半數的CEO計畫至市場較成熟的已開發國家開拓市場,與全球及東協、歐美調查結果仍選擇以新興市場為主要開發標的觀點不同。
鴻海去年宣布至美國投資後,台灣許多產業龍頭也將眼光放得更遠,將北美各地視為重點投資市場,調查顯示,超過四成的台灣CEO將北美地區視為最主要的投資市場。
美中貿易戰 台灣三招因應【摘要2018.6.20.經濟日報】美中貿易戰火,愈演愈烈。就首波清單觀察,短期內對我國電子產業影響並不大。以納入第一批清單中所涵蓋的可攜式導航裝置、航海導航與航空導航之成品與半成品等產品為例,部分廠商在台灣與中國大陸兩地皆設有製造產線,倘若美方正式確定實施,應可迅速調整轉而將產能移回台灣,間接提高在台生產製造的數量,而台商回流對我產業發展亦具有正面效益。
而對於美中貿易戰是否會產生轉單效應、對台灣電子產業是否會造成結構性的影響,仍須觀察後續的執行細節、方式和程度而定。以目前美國總統川普反覆無常的行事風格來看,現階段尚難以評估與掌握。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對中國大陸的半導體貿易是順差,所列半導體清單品項,也幾乎都是順差。之所以對大陸半導體課徵懲罰性關稅,顯然是希望在大陸半導體產業崛起之前,就先透過提高關稅來降低其競爭力。這也是美方官員所表明,此次懲罰性關稅是要保護美國高科技企業免受北京當局強制移轉技術的壓力,並拖慢大陸發展高科技的「中國製造2025」計畫。
而美國從大陸進口的半導體中,可能有部分為台灣晶圓代與封測業者客戶的產品,若因此相關客戶受影響,預計美國市場的需求將由其他國家業者取代,包括台灣IC設計業者,相關業者仍以投單於台灣晶圓代工與封測業為主,甚至部分外商在大陸晶圓代工與封測代工業的訂單,可能轉到台灣。因此美國對大陸半導體業者課徵懲罰性關稅,以晶圓代工與封測業而言,影響有限。以IC設計業而言,甚至可能會有轉單效應。
從川普2017年正式就任美國總統開始,其政策主軸就是「買美國貨,僱用美國人」與「美國優先」。對於長期依賴大陸生產基地及美國採購訂單的台灣電子產業而言,衝擊難免。如何減輕相關的影響,以下提供幾個思考方向。
首先是應強化台美雙方產業供應鏈的整合:台灣過去與美國採取「研發製造分工」的ODM策略,面對美國新的製造業回流政策,台灣有機會重新定義與美國的關係。從過去的單純代工,轉型加入美國在地價值鏈體系,增加台灣與美國的創新連結,並從中獲取創新的能量。
其次是緊密雙方經貿夥伴關係:基本上,台灣產業不論從產品研發、設計、零組件供應、物流運籌與售後服務等領域均有涉入,故不論美國品牌廠商如何規劃其全球布局,皆須仰賴台灣產業供應鏈。若能深化台廠與美商的連結,如與矽谷潛力企業合作,整合台灣資通訊硬體製造優勢,與美商共同發展新創應用,如人工智慧、雲端運算與智慧機械等,相信可以強化台美間的互惠依存關係。
最後,為了降低中美貿易戰的可能影響,應思考轉移經營版圖以降低關稅衝擊;尤其應致力於發展多元化國際市場,以降低對美銷售下滑之衝擊。而未來如果台商面臨轉單和遷廠壓力,亦可思考將經營版圖由中國大陸移往歐洲、東協等國家,尋求對美關稅較低的生產基地,降低對美國進口高關稅的影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