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原理啟迪219
Calculation of ΔH and ΔE for Cases in Which PV Work Occurs
1. 我們用恆壓卡計測量在溶液內發生的反應,這種反應的體積沒有明顯的變化(也就是各種溶液混合的體積,一直到反應進行到最後,都維持不變);這種物質特性使得反應後物質沒有對外做出任何功(因為ΔV=0, PΔV=0,所以w=0)
2. ΔH=qp(恆壓下的熱),並且w=0
ΔE=qp+w=ΔH+0
在恆壓下,ΔV=0,沒有做出任何功,並且ΔE=ΔH=qp。
3. 注:在溶液中,分子彼此的引力比氣體強,距離差距在一定的範圍之內,溫度變化對體積大小變化的影響比較小,因此我們可以設定溶液的反應前後體積是沒有變化,這時就會發生「內能變化ΔE」等於「焓變化ΔH」等於「恆壓下的熱含量qp」。
4. 然而,如果我們研究的反應是恆壓下的「氣體」,ΔE可能不等於ΔH。以下的反應就是一個例子:
2SO2(g)+O2(g)→2SO3(g)
下圖是反應前後的說明圖
5. 反應物變成產物的過程中,系統的體積縮小,因為氣體的莫耳數(數量)減少了。ΔV(=Vfinal-Vinitial)是負數,w是正數:
w=-PΔV
注:這裡PΔV是負數。
-(-數值)負負得正,對系統來說,功從周遭流入系統內了。
6. 此外,因為 ΔE=q+w
並且在恆壓下 ΔH=qp
所以ΔE=q+w=ΔH+w
在這裡w≠0,所以ΔE和ΔH是不同的。
7. 【例題】 2.00 mol的SO2(g) 與1.00 mol 的O2反應形成2.00 mol 的SO3(g) ,反應環境是25℃,恆壓1.00atm,反應完成之後釋放198kJ的熱能。計算這個過程中的焓變化ΔH與內能變化ΔE。
8. 【解題】因為反應過程壓力恆定不變,所以輸入或輸出的能量會等於反應前後的熱含量變化ΔH=qp。這個實驗的描述說明有198kJ的熱被釋放了。因此ΔH=qp=-198kJ,負號代表能量流出系統。
9. ΔE的值可透過以下方程式計算:
ΔE=q+w
10. 因為我們已經知道被釋放的熱能q是多少了,所以我們只需要計算w的值。我們知道
w=-PΔV
11. 利用理想氣體定律求ΔV 得到
ΔV=Δn(RT/P)
在這個反應裡只有物質的數量-莫耳數n改變(溫度T和壓力P都恆定不變)。
12. 那麼反應前後,物質的數量改變多少呢?
Δn=nfinal-ninitial
nfinal=2 mol (SO3的moles)
ninitial=2mol(SO2)+1mol(O2)
Δn=2mol-3mol=-1mol
13. 現在我們可以計算w:
w=-PΔV=-P(Δn×RT/P)=-Δn RT
注:Δn×RT/P=ΔV
我們知道
Δn=-1mol
R=8.3145JK-1mol-1
T=25℃+273=298K
14. 代入方程式,得到
w=-(-1mol)(8.3145 J/K mol)(298K)=2.48kJ
15. 利用熱q和功w的數值,我們可計算出內能變化
ΔE=q+w=ΔH+w=-198kJ+2.48 kJ=-196 kJ
16. 特別留意,在這裡ΔE和ΔH的數值不同,因為裝著反應化合物的體積會隨反應改變(因此能夠作功)。
n 翻譯編寫Steven S. Zumdahl《Chemical Principles》
徐弘毅:
1. 如果物質反應前後的體積不變,反應物質沒有作功,那麼反應過程吸收或散放出來的熱能,不但是反應前後物質的熱含量變化,也是系統內所有物質的內能變化,因為沒有任何能量被用來作功,理所當然都轉移成為分子的能量。
2. 如果物質反應前後的體積會改變,那麼,反應過程吸收或散放的熱能,就只能代表反應前後物質熱含量的變化,因為有一部分的能量,被拿去作功了,這些作功的能量也會轉移到物質分子身上。
3. 舉例來說,2.00 mol的二氧化硫SO2(g) 與1.00 mol 的氧氣O2,反應形成2.00 mol 的三氧化硫SO3(g) 。
4. 我們知道體積大小與氣體分子的莫耳數大小成比例,也就是分子的數量愈多,體積愈大,分子的數量愈少,體積愈小。反應之後,分子的莫耳數從原本的3mol變成2mol,縮減1mol,體積縮小了,反應的能量使系統作功了。
5. 所以,我們只能把反應完成之後釋放的熱能198kJ,當成是反應前後的熱含量變化ΔH,不能把這個熱能當成是氣體分子的內能,因為有一部分的能量被拿去縮減體積、作功了。
6. 體積變化愈大,做的功愈大,但是氣體到底是得到更多的能量,還是失去更多的能量,要看體積是膨脹還是縮小。如果進行反應的氣體體積擴大,代表系統對外作功、氣體分子流失能量;如果反應的氣體體積縮小,代表周遭對系統作功,氣體分子吸收了能量。
7. 到底縮減1mol的分子數量等於是做多少功呢?也就是說,氣體分子吸收多少能量呢?「功」的定義是「壓力」×「體積變化」w=-PΔV,我們已經知道反應前後的壓力都是1atm,問題是體積變化是多少?
8. 依據理想氣體體積定律,ΔV=Δn(RT/P),我們需要知道:1.分子莫耳數變化 Δn=-1mol。2.氣體常數R=8.3145JK-1mol-1。3.溫度T=25℃+273=298K。4.P=1atm。利用這些數據得到體積變化ΔV,然後再計算出反應前後做的功,得到2.48kJ。
9. 反應之後,系統內的分子的能量變化「內能ΔE」是,反應完成後釋放的熱和系統得到的功相加的結果:ΔE=q+w=-198kJ+2.48 kJ=-196 kJ,這就是氣體分子的內能。
10. 一個人如果與不認識的人結交成為朋友,彼此一定會產生交互作用、產生化學變化,問題是吸收了能量?還是失去了能量?只要能夠增廣見聞,增加自己的社會競爭力,提升專業水準,並且修養變得更好,那就是一種良性的互動。
11. 同樣地,企業合併會不會有好處?企業合併以後會不會帶給企業更大的發展?還是導致企業組織崩潰?那要看企業合併之後,所有的員工是不是在這個過程之中增加專業技能、增廣見聞、增加社會競爭力,促進社會的永續發展。
12. 國家跟國家之間如果有密切的往來與交流,不一定都會得到正面的好處,那要看交流之後,政治人物的專業技能有沒有提升?有沒有增廣見聞,增加社會競爭力?國家是不是可以永續發展?
13. 在台灣絕大部分的人,大學畢業以後就沒有再認真地唸書、學習新知識。有些人這一生都在努力地多元學習,他每天都過著新奇有趣的生活,不斷地開拓視野,挑戰自己的無知,突破自己能力的界線。
14. 有些人不管是工作、賺錢或獲得權位,目的都只是為了發洩慾望,不斷地在消耗他個人的生命力量,同時也在消耗地球的資源,沒有社會正義、沒有行政效率,這種生態就跟寄生蟲差不多。台灣大多數的政客與軍公教都屬於這類生態。
參考資料:彭明敏與孫中山(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