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31日 星期日

熱血造就成功!心理學教授科普「畢馬龍效應」:動機越強越有利達成目標

 

Beethoven “Symphony No 7” Karajan & BP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xliGgrmwrU

【摘要2022.7.31..蘋果 何應瑞】大學指定考試結束,考生在焦慮中等待成績單、選填志願,然後懷著忐忑的心等待放榜。其實生命中的每個階段都跟考試升學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耕耘投入、期待成果。善用心理學的知識「畢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s),可以更容易獲得成功。

畢馬龍效應主要是描述,一種實現自我預言的心理現象:「信則有、不信則無」。講白話就是:相信會成功,就會成功;反之,若認為會失敗,最終果然會失敗。

【古希臘神話的畢馬龍傳說】傳說中,愛琴海上的塞浦路斯島上,有一位王子,名字叫做畢馬龍(Pygmalion),他很擅長雕刻,他用純白的大理石雕刻出容貌姣好身材曼妙的少女Galatea。由於這雕像是那麼的美麗,王子每天陪伴、凝視、輕撫著Galatea,不禁心生愛意。

於是他每天向天神禱告,請求天神賜給Galatea生命,讓她活過來吧。由於受到王子的真誠所感動,於是天神最後終於賜給Galatea生命讓她活過來,並與王子相戀,共同譜下美好的愛情。這則神話故事的寓言是:真心誠意加上認真投入,最終可以獲得成功。

【科學機制】在真實的世界也是如此,只要具有非常強烈的「動機」經過努力投入之後,便容易獲得成功。這個現象看似簡單,實則有著很堅實的神經科學、情緒心理學與社會心理學的機制。

「動機」,是一種意念,一種想望,就像是王子希望Galatea具有生命一樣。好的動機(例如追求成功、追求卓越),可以引發熱情、樂觀、堅持等正面的心理狀態,也可以引起愉快的情緒,例如「想到勝利在望,就不自覺感到愉快」。在正面情緒加持下,動機容易轉化成具有堅忍持久的行動力,在這種情況下就算碰到艱難挑戰,也較能以正面心態回應,展現出甘願做、歡喜受的態度,最終克服難關勝利達標。

正面愉快的心理狀態,透過腦部下視丘的神經控制腦下垂體,調節內分泌系統,進而影響自律神經的活性與全身器官的功能。這個路徑稱為「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軸」(簡稱HPA軸),將心理狀態經由神經與內分泌系統控制全身的各種功能。所以心情愉快時,感到身輕如燕;反之心情苦悶時,全身彷彿套著枷鎖。「好心情讓人面帶笑容」,更厲害還在後面:「笑容融化人心」。這裡有兩個面向:

第一,「臉部表情會影響情緒感受」,也就是說,當自己臉上帶著笑容時,心情會比較好,反之,臭著一張臉,會感覺心情糟透了。

第二,「人隨時在觀察並模仿對方的表情」,當觀察到對方是帶著笑臉時,自己也會不由自主地表現出笑臉,這個笑臉將會讓心情變得愉快。這是一項看似複雜,實則非常簡單的社會心理學現象:笑容融化人心,好心情可以傳染。

【情緒會感染,心想能事成】回到「畢馬龍效應」:堅強的動機引起正面愉快的情緒,正面情緒讓自己帶著愉快的表情,自己的愉快表情會讓身邊的人不自覺地也表現出愉快的表情,更進一步影響對方也心情愉快

當你生命中身邊的人遇見你的時候都有好心情,那麼世間就沒有完成不了的挑戰了。這就是善用心理學的畢馬龍效應,達到心想事成

 

 

你與父母的關係,決定你與主管的關係【摘要2022.7.31.. Yahoo論壇/洪雪珍】父母都希望孩子成龍成鳳,而事實上,90%的孩子最終都是普通平凡。他們最大的成就是把自己這一生過得平安快樂,這已經是很多人過不了的挑戰,能做到是很了不起的事。

可是父母不想承認事實,總以為孩子還不夠努力,於是不斷用激將法,偏偏這個激將法在孩子聽起來,卻是充滿譏刺,完全感受不到鼓勵,而是「我的母親對我失望極了,總覺得我不應該只是這樣。我也覺得自己糟糕透頂,抬不起頭來。」

這是一位斜槓進階課的學生跟我傾吐的心聲,她讀北一女,從小是家族之光。媽媽則是月領20萬元的高階主管,人人都稱讚媽媽很會教,說孩子將來會像她一樣有出息!後來她沒考上頂大,讀文科,求職不順利,媽媽對她的言語開始不一樣,經常說:「妳當初能上北一女,現在就應該拿考北一女的志氣來工作,妳就會表現突出。」

她也不知道發生什麼事,人生怎麼突然掉入黑洞裡?明明很努力,卻是爬不出來。她開始退縮,任媽媽怎麼說都不回應,因為不知道怎麼幫自己解釋,也就躲著媽媽。

她任職的公司都十幾人,經營不易,氣氛緊張;工作內容有如打雜,被呼來喚去,誰都能指使她。後來 遇到一位女主管,對她各種譏刺,還吼叫。典型的職場霸凌,她不知道如何應對,開始躲女主管。越躲越讓女主管生氣,追著大呼小叫,全公司都能聽見。

突然之間, 她得了憂鬱症,吃藥半年才逐漸好轉。當她在回首這段經歷時,我問她:「跟這位女主管說話時,是不是有種感覺好像在跟媽媽說話?」她面露驚詫之色,似乎這一刻才猛然想起,隨即點頭說是。

有了這個連結,她主動提起另一個情況:她跟媽媽反映過不要對她使用譏刺的字眼,媽媽沒有反省,也沒有打算改善,而是說:「妳這樣的表現,哪裡還能要求別人的態度?」這像不像主管對下屬說話?

已經上班5年,她領的薪水只有3萬元;別人做的事少,也沒她做得好,薪水卻有4萬元。她感到委屈,想要去爭取薪水,然而面對老闆時,媽媽對她說的話就在耳畔響起,頓時覺得:「我哪有什麼表現,有什麼值得去提加薪?」

她告訴我,她總是感到「我不配得到……」這就是心理學說的「我不配得」心理效應,像是我不配得到一份好工作、一份好薪水;或是我不配得到別人公平對待我、好言好語跟我說話等。

這兩天上斜槓進階課,有多位同學已經30幾、40幾、50幾歲,前後陸續都跟我談到類似的情節,以及心結,可見得來自原生家庭的陰影,可能一生都走不出來。而這樣的結果,豈是父母盼望的?根本是背道而馳!

父母一生期待兒女成龍成鳳,因為追求不到,就說話譏刺,以為孩子會被激將,因此奮發圖強;事實上,卻是把孩子的自信心整個打擊到潰散,一個懷疑自己、否定自己的人怎麼可能出人頭地?光是應付內心的敵人,就足以讓他們倉皇而逃,能量大為耗損,哪裡還能迎戰外面世界的各種挑戰?

脆弱的孩子,是父母教出來的。而孩子跟父母的關係,也決定他跟主管的關係。看到父母不是迎上前,而是逃走,那麼當他們看到主管也會想法子躲開,怎麼會有機會升遷或加薪?自然不容易發展出父母期待的好前途。

因此,不要讓孩子在你眼中看到失望,不要讓孩子在你言語中聽到打擊。人的信心脆弱,難以培養也難以維護,偏偏很多父母習慣用羞辱字眼,意圖喚起孩子的羞愧心與罪惡感,這是一生最不易修復的部分,最後便養成低自尊心、低效能感的子女。

因此,父母每個動作、每個說話都要謹慎小心,養出有自信心的孩子,未來才有好的職場發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