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5日 星期一

人才流失前途無亮

〔摘要8.15.2011蘋論〕中央研究院翁啟惠院長擔憂台灣人才嚴重外流,邀集各領域的意見領袖發起「人才宣言」,一方面為台灣留住人才,二方面要吸收外國人才,才能讓台灣的發展持續進步。

工業革命使英國成為當時最有知識、技術與人才的國家。其他國家努力迎頭趕上的祕密就是派遣訓練有素的觀察員,到英國做觀察、記錄,同時高薪僱用英國技術工匠。

171820年間法國一名住在英國的人,僱用了英國熟練技師23百人,取得了鐘錶、毛紡、冶金、玻璃、造船等技術,使英國人深感不安,特別下令禁止某些科技的人才出國。但是擋不住,很快地英國專家跑遍全歐以及後來的美國,造成產業革命幾乎全球化的地步。可見吸引人才一直就是國家發展的利器。

10年來,合法居留台灣的外國人49萬,外勞就佔了40萬,白領階級和技術人員只有2萬人;而每年移出人口約23萬人,絕大多數是白領階級,台灣因此成為高階人力的「淨輸出國」。如果政府提不出有效政策,則多年累積的產、學界競爭力將會逐漸流失。

為什麼台灣無法吸引並留住人才?1,政府未能落實公教研體制分軌的政策,用公務體系齊頭平等的模式,套在教研體系上,使教研體系毫無誘因。政府還表示,優秀的教研人才薪水再高也不可高過部長。在其他國家,薪資高於總統的專業人才比比皆是,台灣竟連高於部長都不行

2,政府對勞工及公務員的定義僵化,衍生許多不利教研發展的因素。

3,技職體系全面轉型為大學,製造出同質性過高的學生,而基本的技術能力則與日俱退。

4台灣的社會主義慣性思維,是傾向於齊頭平等,一個創造性強的技術士與懶惰的公務員薪資一樣,甚至更低。對領高薪的專業人才酸葡萄地稱為「肥貓」,要求政府打壓,這樣的大鍋飯環境如何留住或吸引人才?

5,戒嚴時防備外國人多如牛毛的莫名其妙法規,還繼續阻擋外國人才來台。整體環境不友善,飄揚出不歡迎外國人才的臭味。所以,廢除舊法規包括《國籍法》,敞開大門,歡迎各國人才來台工作,這樣所獲取的效益、財富與就業,遠超過付給人才的高額報酬。

除非消滅社會主義偽平等的傳統思維,否則人才只出不進,台灣未來的競爭力對手將不是韓國、中國,而是緬甸、斯里蘭卡和尼泊爾。

參考資料:

經濟評論3 擴大教育投資

經濟評論18 發展教育文化產業

優秀陸生到 絕對有助競爭力提升?

我為什麼要在台灣作研究〔摘要8.15.2011蘋果 沙培德〕學術研究不但需要各別國家的投資,也需要世界各地學者共同努力。即使是像日本這類保護色彩較濃厚的國家,也須延攬國外學者以協助執行重大的學術研究計劃。

美國雖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學術人才輸入國,但台灣在延攬外籍學者到國內從事學術工作,也已經具有相當的成績。回想一個世代之前,台灣在延攬國際人才的競賽中,因為研究環境和生活水準不足而居於劣勢,但隨著台灣都市的國際化,以及物質生活條件的提高而獲得改善。

今天台灣在延攬人才上面臨的問題,是學者的薪資與其他國家相比偏低。薪資問題,對本土學術人才繼續留在台灣工作意願的影響,更勝於延攬外籍學者來台。

但我擔心的是另一個尚未引起廣泛注意的問題,即台灣現行退休制度對在台工作外籍人士的公平性。一般來說,任職於台灣公家機關的本國公民和外籍人士退休時,應該都可選擇一次領取全部退休金;但只有本國公民有權利選擇領取終生月退俸。

也就是說,在台灣工作至退休的外籍人士,其可選擇的退休金領取方式較本國公民少。(外籍人士必須先放棄原有國籍後,才能成為台灣公民,且只有在台灣出生的公民可擁有雙重國籍,外國入籍者不允許有雙重國籍。)在學術國際化的年代,退休金問題可能對台灣學術未來的發展產生威脅。

美國、日本、歐洲的學術機構,對外籍工作者和本國公民給予平等的待遇,反觀台灣制度的不公平性,無異於將國際人才競逐的優勢拱手讓給國外的學術機構。

在台灣的外籍人士,不免會抱怨台灣的一些現象:從氣候的濕熱到交通亂象;然而,台灣源於法律和政治結構的自由風氣,以及社會文化的開明心態,卻又深得外籍人士稱道。總而言之,未來若要吸引更多國際優秀學人來台灣工作,尚有努力的空間。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