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5日 星期二

BBC》專訪唐鳳提台灣的世界角色 「在數位領域是完全的民主國家」

 

Johann Christian Bach - Bassoon Concerto in E-flat major, W C8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crbe764reQ

【摘要2022-10-25壹蘋】數位發展部部長唐鳳,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HARDtalk》節目專訪表示,雖然全球現在僅少數幾個國家承認台灣國家地位,但在數位領域中,台灣已簽署《未來網際網路宣言》,是61個民主政體合作夥伴之一,是完全的民主國家。

提及台積電與世界的關係,唐鳳回答,「我們認為這是一種真正的資產,在台灣製造,M-I-T“T”也代表可信度。」她表示,台灣製造的東西可以為科學和軍事以及世界各地的任何其他應用提供想法,這是信任的象徵,是團結臺灣以及我們的民主盟友的真正盾牌。

而台積電能成為台灣的護國神山,唐鳳說,除了全世界90%的高階晶片都由台積電生產以外,也代表全球對台灣的信賴,信賴台灣的晶片可以驅動全球科技、軍事等各種領域

唐鳳表示,如果世界將台灣當成重要夥伴,那麼整個民主陣營就會把我們視為一個非常寶貴的夥伴,因此會為我們的辯護。她說,所有主要政黨,都拒絕威權擴張主義。

縱觀香港,唐鳳說,所謂一國兩制,已經變成了「所謂的只有愛國者才能治港」,對此,唐鳳表示台灣拒絕這樣做。雖然全球現在僅少數幾個國家承認台灣國家地位,但在數位領域中,台灣已簽署《未來網際網路宣言》,是61個民主政體合作夥伴之一,完全的民主國家,共同簽署該宣言、共同投資建設,將網路塑造成能夠抵抗威權主義和保護人權的東西;而在宣言中,台灣都被稱為合作夥伴或民主國家等等。在這方面,台灣正在獲得新的進展。

唐鳳表示,數位部透過民主網路工作,不僅與其他民主國家的政府實體合作,而且還與宣導民主和獨立記者等的人合作,即便他們生活在專制政權中。

對主持人拿總統蔡英文2020年接受BBC訪問時說:「我們不需要宣告自己獨立的地位,我們已是獨立的國家,名字叫中華民國台灣」,唐鳳對此表示,每當說到中華民國台灣,代表這個自由國家的人民1996年以來就已經民選總統,中華民國和台灣已經是同義詞。

台灣長久以來面對中國威脅,人民表現還算平靜,她認為台灣應提供高速網路頻寬給新聞產業,以防止台海爆發衝突時,虛假資訊會取代真實的新聞報導。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最近的中國共產黨代表大會上重申,中國希望爭取與臺灣和平統一的前景,但他永遠不會承諾放棄使用武力的選擇,面對新的威脅,台灣人民做何反應?

對此,唐鳳表示,這件事對台灣人民來說並不陌生,已經聽了很長一段時間,「當然,我們必須準備好面對威權擴張主義,但從我記憶起,就一直是這樣的情況。」

主持人追問,台灣人對這新的威脅有表現出憂慮嗎?

唐鳳回答,並沒有特別感到擔心,她也表示,台灣也已經對打擊虛假資訊,網路安全攻擊等議題產生興趣,但整體而言,台灣人情緒相當平靜。

主持人提及習近平希望在2027年之前統一臺灣,並想加快這個計畫,還提到有越來越多的軍事活動發生,似乎不能低估可能發生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唐鳳回答,台灣一直面臨地震或颱風,但地震前也不會提前通知,「因此台灣的角色是保持彈性,意味著台灣為逆境做好準備且能恢復過來」。唐鳳再說,台灣站在第一線,每天都面臨著數以百計的網路攻擊,並表示這是非常持續性的狀態。

主持人提及裴洛西訪台時,網路攻擊比以往的次數更多,

唐鳳說,但也正因為如此,人們也對網路安全重新產生了興趣。她說,「我們建立韌性,不僅要應對嚴重的網路安全攻擊,還要對抗虛假資訊、宣傳、外國干涉我們選舉等等,所以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而在反假資訊的部分,「我們依靠新聞業,也依靠從事新聞業的人民」。

主持人指出,海底電纜是臺灣的漏洞之一,因為這些是連接與世界的設施。

唐鳳說,這部分已經從俄烏戰爭中學到了,因此在未來幾年,台灣會投資約1500萬美元,建造700多個移動或固定衛星接收器,以便戰事發生時,在海底電纜嚴重中斷的情況下,仍然可以保持一條開放的線路,並與世界各地的民主盟友交談。

唐鳳說,由各種不同的解決方案和供應商的組成,能供我們繼續對話,「如果你在災難發生時沒有即時視頻傳送,對資訊的渴求依然存在。如果我們不為新聞業提供高速網路頻寬,虛假資訊將取代真實的新聞報導。」

 

2022年10月11日 星期二

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 由美3學者研究金融危機共享殊榮

 

Ravel: Boléro, M. 8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V-nm2OIEzM

【摘要2022-10-11中時】2022諾貝爾經濟學獎由3位美國經濟學家柏南奇(Ben S. Bernanke)戴蒙德(Douglas W. Diamond)以及戴布維格Philip H. Dybvig)共享殊榮,以表彰他們對「銀行業和金融危機的研究」。

他們提高世人對銀行在經濟活動中的理解,尤其是金融危機期間,以及如何監管金融市場。其中的一個重要發現是,在金融危機期間,必須避免銀行倒閉,這是渡過金融危機至關重要的。

伯南奇在2000年左右提出「大節制」(the Great Moderation)理論,指出傳統商業周期在近幾十年來,由於國際經濟的結構性變化,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穩定性提高,使得宏觀經濟(貨幣和財政)政策的影響力減弱,全球經濟出現不易振興的緩步衰退。

戴蒙德、戴布維格兩人致力於開發理論模型,解釋「銀行」為什麼存在;它們在大環境所扮演的角色,如何在面臨倒閉謠言時凸顯其價值;以及又該如何減輕這樣的脆弱性。他們認為經濟危機必須要保護銀行,主要是要保護銀行的存戶,要是發生擠兌造戶銀行倒閉,許多存戶的財產消失,社會必然動蕩。因此政府此時必須提供存款保險,充當銀行的最後防線來扼止。

諾貝爾經濟學獎設立為表揚在經濟學領域傑出研究者,其中21世紀的得獎者研究多屬總體經濟學,此前就有專家預測,在經濟動盪背景下,勞工、貧窮和利他主義(altruism)將是今年熱門領域。

值得一提的是,諾貝爾經濟學獎自1969年首次頒發,至今僅2名女性摘下桂冠,分別為2009年美國政經學家歐斯壯 (Elinor Ostrom)以及2019年法裔美國學者杜芙洛(Esther Duflo);瑞典林奈大學經濟學教授弗萊特(Hubert Fromlet)表示,如果今年女性又槓龜,將令人失望。更強調,美國勞動經濟學家戈丁(Claudia Goldin)有望成為第3位女性得主。

有諾貝爾風向球之稱的科學分析公司「科睿唯安」(Clarivate)負責人大衛·彭德爾伯里(David Pendlebury)也同意戈丁的潛力,稱「她探討兩性間薪資差距,還有女性勞動人口,在經濟、教育層面貢獻良多。

還提到,戈丁可能會與另一位英國學者布倫德爾(Richard Blundell)共享殊榮。其他像是比利時學者貝特朗(Marianne Bertrand),著手種族、性別歧視的勞動經濟學;加拿大裔美國經濟學家柯里(Janet Currie)最初是以兒童視角出發,研究總體社會對其生命週期的健康影響。

研究大蕭條力抗金融危機 柏南奇獲諾貝爾經濟學獎【摘要2022-10-11中時】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柏南奇Ben Bernanke)是研究1930年代前後全球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學者,他擔任美國聯準會主席期間,協助美國度過了一場重大金融危機。

法新社報導,柏南奇於19531213日出生在美國喬治亞州奧古斯塔(Augusta)一個猶太家庭裡,父親是藥劑師,母親是學校教師。

柏南奇在南卡羅來納州農業小鎮狄倫(Dillon)度過他的童年,他是一名學霸,參加美國大學入學的學業評估測驗(SAT)成績幾近滿分。他在哈佛大學主攻經濟學,1975年以最高榮譽畢業,隨後於麻省理工學院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

柏南奇於2002年成為聯邦準備理事會理事之一,此前他在普林斯頓大學工作了17年。20062月柏南奇接掌聯準會主席一職,不久美國房地產市場崩盤,引發一場規模巨大的全球金融危機。許多分析人士稱,柏南奇的積極和非正統舉措,使聯準會能夠支撐金融體系並保持信貸流動,從而避免1930年代的大蕭條災難重演

柏南奇因而獲「時代」(TIME)雜誌評選為2009年年度風雲人物,以表彰他在全球金融危機期間的作為,他獲推崇是「領導世界最重要經濟體的最重要參與者」。柏南奇在共和黨籍總統小布希任內出掌聯準會,民主黨籍總統歐巴馬上台後續獲留任。

穆迪分析公司(Moody's Analytics)經濟學家布魯蘇拉斯Joe Brusuelas)曾說,聯準會面對全球金融危機時將政策利率下調至零,並為金融體系注入大量流動性,這種非正統因應方式「史無前例」。他說,這一舉措「緩慢重建了人們對銀行體系的信心」。

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家薩克斯(Jeffrey Sachs)稱,20089月美國投資銀行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 倒閉時,「似乎有可能出現蕭條」,但各國中央銀行的行動「阻止了金融市場崩盤」。

不過批評者堅稱,柏南奇在避免危機方面幾乎什麼也沒做,且可能在20022005年擔任聯準會理事(當時聯準會主席是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以及擔任小布希政府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期間,助長了問題的發生。還有人批評他,未能更妥為預測經濟危機的嚴重性:2007年次貸危機(subprime mortgage crisis)剛出現端倪時,柏南奇曾向國會保證影響有限。

卡內基美隆大學已故經濟學家梅澤(Allan Meltzer)曾在「華爾街日報」撰文稱:「讓雷曼兄弟無預警倒閉,是聯準會史上最嚴重的錯誤之一。」

柏南奇現為華府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ion)高級研究員,也是全球債券龍頭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和對沖基金巨頭Citadel的高級顧問,他擔任這些職位引發人們對華盛頓與華爾街之間「旋轉門」(revolving door)問題的擔憂。

 

2022年10月4日 星期二

瑞典生醫獎得主發現尼安德塔人和現代人有過性行為 促進對遺傳學認識

 

Anton Eberl - Concerto for 2 Pianos in B-flat major, Op.45 (180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g0Wtx2WaYM

【摘要2022.10.4..壹蘋】諾貝爾生醫獎今天(10/3)揭曉,由瑞典生物學家、進化遺傳學權威帕博(Svante Pääbo)奪獎,國內學者坦言,此一結果令人有些意外,但也使基礎科學研究者大為振奮,因為台灣的學術環境過於忽視基礎科學,該位得主的研究更澄清了多項人類演化的誤解,對生醫發展意義重大。

本次由進化遺傳學權威取得諾貝爾生醫獎,陽交大生命科學系暨基因體科學研究所副教授可文亞說,這樣的結果彰顯了基礎科學的重要性,帕博的研究脈絡奠定了我們對人類演化的了解,是一步一步堆起來的知識,也提醒研究者,不要浮躁、要靜下心,問一些基礎的問題,不要馬上連結到應用,台灣學術氛圍對於基礎科學過於忽視。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院士李文雄表示,諾貝爾獎本來都是重視醫學研究,這次給遺傳研究學者,對基礎研究者是很大的鼓勵,遺傳演化對人類觀念非常重要,甚至與社會事件都有關連,每個人對遺傳學都要有基本認識,才有正確的觀念,避免引起種族歧視或不愉快的事情,「這次諾貝爾獎做出非常好的選擇」。

陽交大生命科學系暨基因體科學研究所兼任教授周成功指出,本次生醫獎得得主澄清了人類演化上的扭曲觀察,一開始因為現代人的粒線體中,沒有任何與尼安德塔人相關的基因,因此學界一度認為兩者毫無關聯,但本位得主透過古人類遺骸的DNA定序,證實尼安德塔人的獨特訊息出現在人類的基因體中。

周成功說,此一發現表示兩者中是有過性行為,並產生後代的,且因為粒線體來自母體,當時有趣的結論是,尼安德塔人的男性與現代人的女性交往,因此尼安德塔人的基因跑到現代人身上,相反的情況則很少,或是沒有發生,所以現代人粒線體中,才沒有任何與尼安德塔人相關的信息。

該位得主在2010年阿爾泰山、已知應是尼安德塔人居住的洞穴中,發現新人種丹尼索瓦人,後來又發現,丹尼索瓦人作為現代人遠親70萬年前就與人類分道揚鑣,但重要遺傳資訊存在現代人基因體中,且亞洲人帶了特別多的丹尼索瓦人的基因序列。

周成功說,新冠肺炎感染可以看到非常有趣的分析,英國研究發現新冠肺炎住院者中,在3號染色體上較高比例出現來自尼安德塔人的基因訊息,進一步研究又揭露,新冠肺炎病危患者的12號染色體反而少掉了其他尼安德塔人的基因資訊,意味著現代人從尼安德塔人遺傳到的遺傳資訊有些是保護作用,有些是讓我們更容易是到感染。

針對本位得主對於生醫相關的影響,周成功說,丹尼索瓦人的遺傳資訊大多流向亞洲,亞洲、南洋人的基因體帶有眾多丹尼索瓦人的資訊,但過去研究中發現的都是尼安德塔人的疾病研究與影響,與丹尼索瓦人的遺傳資訊研究反而很少。

台灣未來可以透過Bio bank可以分析序列,加上健保資料庫數據,相信能找到有用的線索,了解帶了哪些丹尼索瓦人的獨特遺傳資訊,會讓你比較容易得到或不容易得到哪種疾病,他相信這樣的研究只有台灣能做,也一定要去做。

爸爸也得過諾貝爾生醫獎!【摘要2022.10.4..自由】瑞典生物學家、進化遺傳學權威帕博Svante Pääbo3日榮獲2022年諾貝爾生醫獎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值得注意的是,帕博的父親、已故瑞典生化學家伯格斯特龍Sune Bergstrom)生前也曾拿過同一個獎項;此外他還曾自曝曾以為自己是同性戀。

67歲的帕博以研究尼安德塔人(Neanderthal)基因聞名,不僅完成「尼安德塔人基因定序」這項看似不可能的事情,還發現全新的古人種「丹尼索瓦人」(Denisova)。為表彰他在已滅絕古人類基因組,和人類演化領域的研究發現有重大貢獻,瑞典皇家科學院特頒諾貝爾生醫獎予以肯定。

過去諾貝爾科學相關獎項都會授予23人,帕博不只是少數單獨獲獎者,也是首位演化遺傳學者獲得生醫獎殊榮。

帕博的父親伯格斯特龍,生前因為對前列腺素的研究,於1982年與瑞典科學家薩米爾松(Bengt Ingemar Samuelsson)和英國藥理學家與生物學家范恩(John R. Vane)共同獲得生醫獎。諾貝爾基金會表示,這是諾貝爾獎自1901年開始頒發以來,8組父母和子女都獲獎的案例

帕博其實是伯格斯特龍的私生子,帕博也在該書中透露,他曾以為自己是同性戀,直到遇到他的妻子、靈長類動物學家維吉蘭特(Linda Vigil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