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6日 星期一

李國鼎 與財經白癡蔣經國 的恩怨情仇40年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 21 K467 - 4K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DkV8BSaBLU

【摘要2022-12-26.旺報 王百祿】1988年,也就是民國77年元月13日這一天,蔣經國去世,報社指派時為資深科技記者的筆者去採訪李國鼎,談他跟小蔣總統相處數十年的種種經過。

那天在經國先生過世的第一時間,我獨享了KT跟小蔣相處數十年的內幕及感受,前後共談了三個多小時,聽到的內容嚇我一跳,原來老先生跟經國先生的過節如此複雜。

回顧李國鼎為台灣財經科技領域貢獻的40年官場生涯當中,有個人跟他關係密切,既是同儕也是上司,後來,還擔任他的直屬上司共14年之久。兩個人跨部會合作共事也有二十幾年,中間及後半階段兩人有好幾次的衝突,最戲劇性的一次衝突,KT甚至於辭去財政部長不幹,這在蔣家當政白色恐怖的時代,幾乎是台灣官場中人非常罕見的一個例子,這個人就是蔣經國。

蔣經國未進入內閣閣員以前,他的頭銜是「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簡稱退輔會)」的主任委員,1964年他開始進入內閣當國防部副部長,1965年升任部長;這一年也是李國鼎因八七水災總指揮表現極為出色,被老蔣總統介石提拔當經濟部長的第一年,所以兩個人同年擔任部長,開始參加每周一次的行政院會,成為同儕的開始。

然而,在美援會經合會時代兩人因職務的不同,為爭取美援基金與經費,其時就已有相當長的接觸與磨擦。可想而知,以KT就事論事積極解決問題的個性,由於他當部長之前,除了擁有6年工程及造船的企業管理實務經歷外,因跟著尹仲容的關係,還累積了12年的財經工業規畫、執行經驗,使得他對於國府所有財經產業政策面與實行面,極為熟悉,因此在老蔣總統主持的財經擴大會談或陳誠、嚴家淦當行政院長時的內閣例會中,他都能分析入理、侃侃而談,會議中只要參與討論,言之有物是必然的能力與顯現。

反觀蔣經國從國防部副部長、部長到行政院副院長的8年當中,都是從頭學起,在這之前,他的工作都是屬於不能公開討論的情報保安任務,內閣會議中,這類議題比較放不上檯面。

對於行政會議同儕財經官員們,每每以自由經濟市場發表看法、各種表現條理有據,蔣部長很少主動提出見解加入討論,更關鍵的是,他年輕時被老蔣總統送到蘇聯,去學習蘇共的體制與運作,長期被蘇聯灌輸計畫經濟及物價管制思想,想法根深蒂固,與行政院財經同儕們,來自西方自由主義經濟觀念格格不入。形成他掌握全國行政大權之前,對嚴家淦、尹仲容、楊繼曾、李國鼎等財經同儕們因物價處理態度之不同。

1973年秋天石油危機,導致台灣當年經濟成長率從兩位數的11.9%掉到0.6%,是國府遷台以來,首次經濟成長率掉到個位數,甚至近零的嚴重水準,物價受到嚴重波及也蠢蠢欲動,時為行政院長的蔣經國為了實踐年前向社會大眾宣示不調整民生物資價格的承諾,因此,裁示經濟部對數十種民生用品採取限價的人為干預作法。

此跟經濟部長孫運璿、財政部長李國鼎等技術官僚,主張放任由市場自由浮動決定的自由經濟機制理念差異很大,在當年6月中旬的行政院會:「蔣經國對於經濟部長孫運璿與財政部長李國鼎兩人,不肯直接對民生物價議題負責,發了他擔任閣揆以來最大的脾氣,痛罵『官僚的作為實在太可惡了』。」

一直到1974年,在他領導下的行政內閣對物價處理荒腔走板,導致當年物價波動高達47%政府公信力頓失,這事件之後,蔣經國才終於覺悟,並在日記中檢討:「對於物價問題的看法,實在太幼稚了,亦看得太容易了。」自此,才漸漸尊重這些財經專業技術閣員的建議。

蔣經國掌政時最大的政策就是「十大建設」,是一項成功的建設,是讓台灣步入現代化國家具體而微的重要政策。可是推動初期,五年需要50億美金的龐大經費,要從何來?他在日記中寫下:「經費雖大,但如作分類和分期處理,必可得到適當之解決。」可見對外宣布這十項重大建設之初,整體經費與預算,並未經過財經部會精密的籌設與規畫

基於前述蔣經國對財經同僚多年下來的成見與自負,他沒跟負責財政收入稅負的財政部長李國鼎商量,「部裡上下,竟然一無所知」。KT跟筆者說,十大建設牽涉龐大的經費預算,事前都沒跟籌劃全國財政收支的財政部長(指李國鼎)商量,後來缺建設經費,還要KT飛到沙烏地阿拉伯去跟費瑟國王借錢,蓋中沙大橋。

蔣經國那幾年,也漸漸明白財經收入支出事先規劃籌措實際面的必要性。在他的日記亦透露:「與各部會首長越談越多,亦越談越嚴重。」甚至於覺得:「對於政府所遭遇到的困難和意圖,連官員都不了解和諒解,則何求於民眾?」這裡頭講的官員之一,當然隱含KT

問題是,李國鼎官場一生中從不畏困難,碰到問題都會想辦法解決,個性決不退縮,從尹仲容到嚴家淦,甚至於老蔣總統都對他的勇於任事,劍及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印象深刻並重用他,這位在老爸時期培養的大將,到了兒子蔣院長大權在握的時期,KT怎麼會給小蔣這樣的印象?

甚至於在蔣經國的日記中出現:「政治慾望過強」、「驕傲而不能與人合作」、「個性偏激衝動,且喜功好名,甚難共處」、「本位主義太重」等對李國鼎評語的主觀情緒。其實說穿了,存在於蔣李兩人之間的芥蒂,就是小蔣執政時的前半段,不能跟他老爸一樣對李國鼎充分的尊重與信任。

如果蔣經國能尊重KT的專業能力,以「禮賢下士」的精神對待,並信任授權李國鼎全力而為,那麼以KT的智慧與經驗,一定會幫他把十大建設所需的經費籌劃得宜,並且赴湯蹈火般的遠赴國內外去洽談財源。只因為缺乏這樣的尊重與互信,最後兩人激烈磨擦,甚至導致李國鼎的棄官而去。

話說1970年代,財政部長職責之一是管制物價,李國鼎擔當部長的第七年,也就是1976年秋天,財政部調漲民生用鹽價格,因事前未向行政院報備,向來對民生物價波動極為敏感的蔣經國,聞後大發雷霆,逕行發布命令,財政部從次長以下到糧鹽司長皆遭免職,李國鼎前往行政院找蔣理論,兩人發生嚴重爭吵,李怒氣沖沖的離開蔣的辦公室,同時提出辭呈,蔣亦氣憤難抑,將手上的公文夾往桌上一擲稱:「財政部長不是李國鼎一個人能做,別人也能做啊!」

分析起來,蔣經國不按制度常理先找李國鼎談,聽聽財政部長主其事者的說法,卻斷然作這樣的處分,歸納緣由還是兩人長期的心結與成見。當然,這件事,還牽涉個人私人因素,某人在蔣經國旁邊咬耳朵,造成兩者此事的激烈磨擦,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蔣經國的一生都是偏好由政府主導,保守暨保護觀念濃厚的「計畫經濟思維」,這與嚴家淦、尹仲容、李國鼎、孫運璿等財經決策官僚「自由經濟」、「開放市場觀念」常常發生嚴重的矛盾或衝突。

1976年台灣出口額單月創下八億美元,中央銀行外匯存底總額高達28億美元時,他在日記上仍然記著:「所謂自由經濟乃是『不聽話』的經濟,所以政府務必注意到計畫指導,這是需要智慧和高度的責任感。」 

可是,上天厚待台灣,李國鼎辭去財政部長後,被蔣經國依例聘為政務委員,經過了六個多月的沉澱,蔣在這件事後,也有反省,並聽從旁邊大老的意見,認為李國鼎心臟開刀後復原順利,還可為國家效力,因此建議蔣再重用他。

經過1973年第二次石油危機造成物價強烈波動,更是讓蔣經國了解,財經問題畢竟有其寬闊、複雜的考量,不能用1940年代處理物價的有限經驗去干預,尤其科技更是不同領域,蔣經國自稱是「科盲」 因此,197612月蔣經國決定請李國鼎來推動科技,並給了「尚方寶劍」讓KT兼「行政院應用科技研究發展小組」召集人這頂帽子。

並且,因面臨國家多項困境,包括1971年退出聯合國、1975老蔣總統過世等,小蔣一改多年的偏見,充分信任並完全放手讓孫運璿與李國鼎的「科技內閣」去推動科技。自此,李國鼎以67歲高齡,長達12年時間,投入科技研發這塊沙漠,帶動了台灣科技產業從無到有的一片藍天。

2022年12月4日 星期日

電動車產業的明日之星:續航1000km氟離子電池

 

Paco de Lucía Concierto Aranjuez - Adagi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9RS4biqyAc

【摘要2022-12-01.中時】美隨著電動車潮流快速發展,鋰電池的原料與製造已成為目前電動車業的核心競爭力。中國目前在全球鋰電池具有獨霸性的主宰力量,不過其他國家的科技人員並沒有放棄,他們在氫能源電池暫居下風後,又開闢了多種新電池材料研究,目前以氟離子電池最被看好。

它的原料來源豐富,儲電能力是鋰電池的6~7倍以上,可讓電動車續航能力達1000公里,已有多家大企業投入研究,同時還運用超級電腦與機器學習參與開發。

在電動車市場剛開始快速成長之際,車用電池的能力已成為電動車最重要的性能。目前車用動力電池主流是鋰電池,在全球車用鋰電池市佔率前10名有6家是中國企業,全球超過一半的車用鋰電池是中國所生產。不只是市佔率,中國企業在鋰礦的投資也同樣令人側目,陸企在非洲、南美洲、澳洲各地搶佔鋰礦資源,讓許多國家汽車業者擔憂未來礦源被中國所掌控

不過這樣的狀況可能很快就會有戲劇化的轉變。包括日、中、美、英等國已有不少業者研究機構已投入氟離子電池的開發,它的電極結構較鋰電池更簡單,充放電反應效率更高,體積小、重量輕,原料來源約為鋰元素的50倍,價格較鋰電池使用的鋰、鈷便宜很多,製造過程也不需要稀有金屬,不存在資源瓶頸問題

在眾所關切的安全性問題上,由於氟元素電負性極強,氟離子很難形成相應的單質,因此安全性比使用有機液體電解質的鋰離子電池高出許多。

另一個關鍵的問題則是能量密度,氟離子電池的能量容量是鋰電池的6~7倍以上,充飽一次可續航超過1000公里,甚至比現在的燃油車加滿油的航程更大。

目前開發進程比較領先的是日本京都大學,他們在2017年利用液態電解質開發出能在室溫下工作的氟離子電池,取代了先前要150工作溫度的固態電解質氟離子電池。2020年京都大學與豐田汽車合作試製了車用氟離子電池原型,成效令人鼓舞,預料數年之內就可能會成為鋰電池的強勁對手。

在中國方面,已公開的研究有2021年底中國科技大學馬騁教授團隊設計出鈣鈦礦氟離子導體的固態電解質電池,首次實現室溫下全固態氟離子電池的穩定長時間循環,在25下持續充放電4581小時後,容量沒有發生顯著衰減,此一成果雖然尚未能趕上鋰電池的效能,但是對未來氟離子電池耐用性研究也很有意義。

日本立命館大學的岡崎健一教授今年9月發布的研究則是,針對電極材料與電解質最佳組合,試圖找出充放電效率高於鋰電池的搭配機制。

為了挑選出氟離子電池使用電極與電解質材料的最佳配置,美國北卡羅萊納州大學教堂山(Chapel Hill)分校史考特.華倫(Scott Warren)實驗室設計了一種使用超級電腦的機器學習方法,該方法可以快速準確地計算出氟離子在任何已知的含氟晶體中移動的難易程度。

研究人員以分層運算方法來篩選14萬種已知材料的數據庫,並模擬出上萬種氟離子化合物及相關材料的電傳導效能,目前已找到一種材料是含氟化物的鋅鈦化合物ZnTiF6,有希望用作氟離子電池的電解質,實驗室甚至將它申報了專利。

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的這項研究還有另一個意義,即新的材料與產品的研發進程在超級電腦與AI機器學習的輔助下,將不需要像以前實驗室一樣將所有已知的候選方案進行人工試驗,在超級電腦與AI輔助下,能使研究進程與速度提高到過去難以想像的程度。過去需要數年時間才開發得出來的新材料,未來可能只要數個月就能完成,因此新的車用動力電池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快進入商用階段。

還有部份人士提出,氟離子電池雖然安全性與蓄電容量有長足進步,但充電效率仍然偏低,充電仍需要較多時。這個問題並不令人擔心,畢竟比起電容量與安全性來說,這不是難解的問題。目前毫無疑問的是,氟離子電池一旦商用化,將使電動車市場為之震撼,燃油車將加快速度退場,這對推進全球減碳目標將有極大的效用。

2022年12月1日 星期四

烏克蘭仍有40%電網受損 各地人民陷入寒冷黑暗

 

Ravel: Introduction And Allegro For Harp Flute Clarinet And String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4nIlKTkUfc

【摘要2022-12-01.聯合報】烏克蘭民營能源公司DTEK今天表示,在俄軍一週前對烏克蘭能源基礎設施發動最新一波攻擊後,烏克蘭仍有將近半數電網受損。這些攻擊使得數百萬人電力供應中斷。

法新社報導,DTEK公司在社群平台發表聲明說,「俄軍的恐怖主義飛彈攻擊已摧毀烏克蘭40%能源系統,也造成數十名能源工人傷亡」。

英國國防部今天的一項備忘錄指出,俄軍對能源基礎設施不斷攻擊,造成了「全烏各地毫無差別的普遍人道苦難」。「然而其戰略效果可能已減弱,因為俄軍消耗了大量攻擊戰術目標適用的飛彈。」

立陶宛總理:對俄羅斯制裁將成功 但歐盟要有耐心【摘要2022-12-01.聯合報】波羅的海國家立陶宛的總理席莫尼特今天表示,歐洲聯盟(EU)有必要耐心看待它針對俄羅斯侵略烏克蘭所採取的制裁,因為大多數相關措施要到中長期才會產生影響。

席莫尼特(Ingrida Simonyte)在路透社主辦的Reuters NEXT會議受訪時說:「我想表達的是,我們需要有耐心。因為沒有任何制裁能讓俄羅斯一夕間罷手。這是不可能的。我們不該如此期待。」

席莫尼特並透露,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成員國間大體上達成共識,不要施壓烏克蘭與俄羅斯談判。她同時呼籲北約不只把防空武器提供給歐洲東部的成員國,也應提供給烏克蘭。

席莫尼特以波蘭11月發生一起造成2人死亡的飛彈爆炸事件為例。華沙和其他西方國家都說,爆炸的飛彈來自烏克蘭防空系統,在追擊一枚俄羅斯飛彈時偏離目標。她說:「烏克蘭擁有的防空系統越好,那樣的事件發生機率就越小。」

立陶宛是北約明年峰會主辦國。席莫尼特預期,屆時議題主要將環繞烏克蘭,以及北歐國家瑞典與芬蘭申請加入北約的決定。

為烏克蘭打造6NASAMS防空系統【摘要2022-12-01.自由】《路透》報導,美國國防部公布,陸軍1130日與全球第二大國防公司雷神科技公司(Raytheon Technologies Corp)簽署價值12億美元(約新台幣367億元)的合約,向烏克蘭提供6套「國家先進防空系統」(NASAMS),預計20251128日完成生產

美國8月底宣布新一波規模近30億美元軍援烏克蘭,其中包括6NASAMS,後來又追加2套,總計將援烏8套,首批2套已於11月上旬交付給烏克蘭武裝部隊。美國國防部與烏國總統澤倫斯基都曾指出,NASAMS在烏克蘭攔截俄羅斯飛彈的成功率達到100%。

美國國防部責武器採購及後勤支援的次長拉普蘭特(Bill LaPlante)表示,NASAMS只是美國向烏克蘭提供多種防空能力的最新一種。

日前,有美國高級官員向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透露,美國正在考慮向烏克蘭提供「愛國者」防空飛彈系統,但美國國防部隨後「官方闢謠」指稱,目前還沒有這一計畫。

2022年11月27日 星期日

人口結構「生不如死」 差距擴大

 

The Joker and the Queen - John Wats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86lsLoyxLs

【摘要2022-11-27..經濟日報】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內政部日前公布最新人口統計,今年前十月僅有11.4萬名新生兒,年減約7.02%;前十月死亡約17.1萬人,年增18.6%,累計110月,死亡人數已比出生多出5.7萬人,「生死差距」明顯擴大。

台大國發所教授薛承泰分析,最大主因除了生育率下降、人口老化之外,還有這兩年的疫情因素所致。內政部統計,自2020年開始,台灣的人口結構正式進入「生不如死」階段,2020年出生人數較死亡人數短少7,907人,2021年出生人數比死亡人數減少29,912人,甚至到了今年前十月,差距更是擴大至5.7萬人,從上述數據來看,台灣不願生育的狀況愈來愈嚴峻。

薛承泰表示,「生死差距」近年日愈擴大,除了因為生育率一直下滑外,再來就是台灣人口結構持續改變中,當老化人口愈來愈多時,死亡人數也會增加,畢竟人老死亡都是自然現象。事實上,若單看老年人口的死亡率,台灣的死亡率並未突然大量增加,而是當老年人口基數變大時,死亡人數就會擴大。



另外,薛承泰也說,從數據上可以看到,在沒有疫情時,老年人口死亡率都約落在72%左右,近兩年的死亡率增加至75%,由此可見受到疫情這個因素干擾還是有的。

另外,結婚對數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接下來一年內的出生情形,今年10月結婚對數合計共1萬對新人結婚,年減11.4%,顯示出不僅生育率下降,結婚率也下滑狀況。

在社會增加方面,今年前十月遷入人口約87.7萬人,遷出98.3萬人,維持「入不敷出」,彌補不了出生人數銳減的缺口。

台灣自2020年人口自然成長「死亡交叉」後,已連續兩年「生不如死」,且差距逐漸擴大。雖然政府極力的力挽狂瀾,不斷加碼計出生育補貼措施,像是今年8月上路的生育津貼首胎發5,000元補貼、第二胎6,000元、第三胎7,000元;各種學齡前後幼兒的就學補貼;以及公共托育專業人員薪資的提升等各項政策措施,但似乎效果難以立即顯現。

根據國發會通過最新人口推估報告,與前次報告相比,我國生育率持續下降,老化程度增加,預2025年後,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超過20%,「人口紅利」將於2028年消失,也就是工作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將低於三分之二,扶養壓力沉重。

其中1564歲青壯年人口也將從2015年的高峰1,737萬人不斷下滑,而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則是會在2050年到達高峰,來到766萬人,這兩大族群的人口數也將會逐步靠近,2070年的差距將會縮短至百萬人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