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兩年,馬政府推出不少短期就業方案,2010年全年平均失業率仍在5.2%,僅次於2009年的5.85%;而就業人口中更有360萬受僱者,月薪不到三萬元,淪為窮忙族,其中一百萬名勞工月薪則在兩萬元以下,維持基本生活都成問題。對這些勞工來說,看到馬英九主動為公務員加薪,只能感嘆?
九○年代開始,廠商將「降低成本」的經驗,更大規模到中國複製,2010年全年「台灣接單,海外生產」比重高達50.43%,創歷史新高。
生產地點外移後,國內工作機會自然減少,目前因關廠歇業而失業的人數,約為整體失業人數的42%。
另一方面,國內生產毛額(GDP)因機器設備、半成品及零組件大量出口海外而有成長,「薪資所得」卻因舊工作機會流失,新工作機會不易創造而停滯,使得經濟成長與薪資所得成長呈現不同方向的變化,這是馬英九一再誇稱的「台灣接單,海外生產」模式所必然產生的結果。
所以,當前無法加薪的問題不在經濟成長不夠快,而是經濟成長與薪資成長不再同步變動。
就算馬英九任內不開放中國勞工來台,只要廠商能持續將生產地點外移中國,就等同於馬英九放任台商在中國僱用中國勞工取代台灣勞工。一旦廠商多了在中國僱用勞工,台灣勞工要求提升勞動條件的聲音將更為微弱,薪資更加不易成長。
廠商到中國生產,雖讓企業主獲取更多的利潤,高階主管賺取更高的薪資與紅利,卻讓台灣勞工的工作時間更長,工作更無保障,薪資所得的購買力日益低落。
台灣財富愈來愈集中後,中下所得階層除了要面對薪資成長停滯,還要承受更多工作與生活的不確定,並衍生出嚴重的社會問題,如:人民間互信程度下降,富人與窮人間階層對立,以及富人與財團享有愈來愈大的政策影響力及愈來愈多的發聲機會與管道。
經建會主委劉憶如在經建會年終記者會,舉出1991至2000年間,台灣民間投資實質成長率每年平均高達10%,居亞洲四小龍之首,而同時期年平均失業率都介於1%與3%之間;2000年後,民間投資平均每年衰退0.7%,而年平均失業率則上升到4%至5%之間,為四小龍之末。
由於2010年民間投資成長率預估將高達31.91%,她遂樂觀預測2010年台灣民間投資的成長將帶動2011年工作機會的增加。其實,2010年民間投資成長率之所以亮麗,係因2009年民間投資大幅衰退後跌深反彈的現象;事實上,2010年台灣民間投資率(民間投資金額占GDP比率)仍遙遙落後南韓。
1991至2000年間,台灣民間投資率之所以居四小龍之首,係當時政府對廠商將資金與技術外移中國採取較嚴格的管制,投資中國金額占GDP比率一直維持在0.5%上下,廠商不易將資金及技術外移中國,只有在國內投資進行必要的轉型。
2000年後,政府對廠商海外投資採取開放政策,上述比率遂由1999年的0.5%一路上升到2008年的2.5%。政府未能對廠商投資中國有效管理才是2000年後台灣民間投資不振的主要原因。2003年十月當時的立法委員劉憶如,亦以此質詢過經濟部長!
不少人認為貧富差距擴大與財富集中的現象,是全球化潮流下,市場經濟運作的自然產物。其實,馬政府向財團傾斜的偏差政策,讓負面衝擊更為嚴重。馬政府上任後,除大幅調降遺贈稅率;也不管廠商是否在國內投資創造工作機會,卻一視同仁的調降營利事業所得稅率,還大幅放寬廠商投資中國的限制。
由於今年赴中國投資的廠商,還可因ECFA以及中國與東協自由貿易協定,享受商品輸往台灣及東協國家的關稅優惠。這些誘因激勵下,預計台商在2011年會出現另一波外移中國潮,「台灣接單,海外生產」比重還會上升,國內就業情況很難好轉。
然而,馬政府不了解問題的根源,還天真地期待公務員加薪會帶動民間企業的加薪;廠商多了出走的選項後,請問還有廠商會跟著馬英九為員工加薪?廠商選擇投資中國後,就會減少在台灣投資,國內投資做為經濟成長的動能就愈來愈弱。
此外,隨著廠商投資中國,更多的主管與高科技人才及其眷屬將會前往中國工作與生活。這些人是台灣民間消費的主力,人不在台灣自然不會在台灣消費,這也是民間消費自2000年後就不再成為經濟成長主要動力的原因。
可預見的是,除了台灣愈來愈依賴中國,未來經濟成長帶動薪資所得成長將愈不可能。(作者林向愷為中正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台對中貿易依賴 史上新高〔摘要1.30.2011自由 林毅璋〕台灣的國際貿易,對中國之依賴程度愈來愈深!經濟部國際貿易局昨日公布2010年兩岸貿易統計,去年一整年我對中國(含香港)的出口金額達1147.5億美元,年增率為37.1%。
而對中國的出口比重由前年的41.1%升為41.8%,是史上新高紀錄。未來難逃「中國打噴嚏,台灣就重感冒」的窘境。
令人擔憂的是,今年ECFA(兩岸經濟協議)早收清單正式生效後,我對中國的貿易依賴程度恐將只增不減。依據國貿局統計,去年我從中國的進口金額為375.8億美元,對中貿易順差達771.7億美元,年增率為32.7%,亦為歷史新高紀錄。中國仍為我國第一大出口市場、第二大進口來源及第一大出超地區。
國貿局指出,儘管去年我對中的進、出口創下歷史新高,但在中國的市場占有率卻從2009年的8.5%下降至8.3%,顯示東協加一(中國)整合完成,讓台灣在中國市場除了面臨韓國的競爭外,又添東協這個勁敵。
去年十一月,「經濟學人」雜誌網站曾刊登一篇專欄,以前年各國對中國的出口額佔GDP比重為出發點,文中透露一個警訊,台灣對中國的出口額竟然佔台灣GDP比重高達14.3%,比重高居世界第一,比第二名的南韓多出3.9%。
學界認為,若出口過度集中在單一市場,就如同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經濟風險太高,不僅欠缺經濟發展的自主性,一旦中國發生天災或動亂,台灣隨之面臨嚴重出口衰退的可能性。
中國投資環境惡化 台商噩夢 〔摘要1.30.2011自由 林毅璋〕農曆春節假期將至,但對在中國的台商而言卻是噩夢的開始。他們擔憂春節過後中國沿海省份普遍發生的缺工潮;台商表示,屆時不是搶不到工人,就是得用加薪的方法搶工人,若加上今年又得再調漲基本工資,「獲利一定會衰退」。
深圳台商協會輔導會長黃明智指出,「年後,一定會有缺工潮」,而各工廠勢必得用較高的薪資展開搶人大戰,然而,這筆薪資又與中國官方原本規定今年須調整的最低工資標準脫鉤,因此光在今年內就會有不僅一次的工資調漲。
經濟部投資業務處長凌家裕呼籲,雖然國內的薪資高於中國,但台灣的投資環境比較安定,各項客觀條件的波動不大,對於廠商而言較容易掌握生產成本,盼台商可考慮回來國內投資。
中國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日前曾預估,今年返鄉過年的農民工大概是八百萬到九百萬人,年後的勞力缺口約在「一百萬人左右」,相當於用工總量的3至4%,「這是一個正常的數字」。主要缺口在勞動力密集,尤其是用工量比較大的加工型企業。
一位在中國投資木材家具業的尤姓台商表示,究竟今年缺工狀況如何,約在元宵節後就能確定,「因為沒回來的員工,就不會回來了」。去年的缺工潮迫使該公司必須調漲約30%的薪資來搶人,「今年勢必也逃不掉」。
黃明智亦認為,去年中國沿海省份調漲基本工資,許多台商轉而西進到四川重慶設廠;他預期,隨著這些工廠開始招募員工,加上中國持續開發大西部,西部就業機會增加,日常花費又比沿海省份低,「應該很多人回去後,就不會再回來」。
尤姓台商指出,除了缺工潮與調漲基本薪資外,台商亦面臨原物料等生產成本的普遍上漲,尤其是食品業。近來人民幣對美元約升值4%,但這對於以美元計價的出口導向廠商而言,反倒是壓縮獲利,而在「什麼都漲,卻什麼都難預期」的狀況下,連合約都很難訂,一不小心就得賠錢賣,令人傷透腦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