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只要社會上資源有限,只要大學間有優劣,「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價值觀存在,家長及學生都會去競逐自己的最大利益。對於家長的「教育選擇權」須尊重,政府只能規劃出公平、公正、合理、可行的制度。
首先,在各國推動國民教育時,免試並非必要,像老牌民主國家英國,雖然戰後將離校年齡延長到十五歲,但十一足歲就舉行中學分流考試。1965年工黨主政後推動綜合中學,但迄今升中學選擇性的考試未取消。
反觀我國,「免試」構想是延續高中職擴大免試升學方案的思路而來,如果要進入高職某一特殊類科,他不須參加基測,但須經性向測驗或探索課程,然後在據此去就讀相應校科。從某角度看,它是免試,因為免基測;但換一角度,它是新的測驗,有可能被認為是另一種考試。
如認為可以像國中一樣照戶籍一樣入學,這恐怕更是大災難開始。意味著只有有錢有勢者才能競逐明星學區名額,平民只有望「一品苑」興嘆。
試問誰可以進建中、北一女、雄中、雄女?大家不吵翻天才怪。除非各校招牌都換成「建中、北一女」,否則目前可被接受的遊戲規則就是公開、公平的考試。「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必須完全免試」,是第一個大迷思。
至於是否只有明星高中才能用考試入學,其他學校一律免試?不必然如此。如建中、北一女可按現行北星計畫提供10~20%比率給免試就學區內國中生申請,另外80~90%名額開放競爭,包括外縣市跨免試就學區國中生。
至於某社區高中,也可根據學校特色提供10~20%名額進行甄選(未必是基測成績),其餘名額則分配免試就學區內的國中生。如此,讓各高中職都有發展教育特色,追求優質的機會與動力。
其次,「消滅明星高中」十二年國教才有救,這是另一個迷思。高中職之所以成為「明星」,可能是過去數十年師生及校友努力成果而被社會肯定,而不是由政府保障或給予特權而成。如果有問題要檢討的是考試方式,而不是「明星」學校存廢。
整體上,公立學校較私立學校優,如今要解決問題,不是去把優質的拉下來,而是讓更多學校變成優質,讓家長相信也願意選擇社區高中職,這才是釜底抽薪、治本之道。(作者為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李鈞震:
1. 辦教育,就要遵守教育學的基本原則。「以身作則」、「五育均衡並重」是「教育」最基本的兩項原則,升學制度並不很重要。
2. 如果全國公私立的高中,每個校長與老師都通過「五育均衡並重」的檢定考試,確實足夠為人師表,每一個高中都會是明星高中。
3. 老師與校長,如果沒有五育均衡並重,多數都會身心不健全,縱使在明星高中教書,也一樣會誤人子弟,作出最不好的「身教」示範。
4. 國家應該把教育內容中的籃球、桌球……等運動技藝,樂器、舞蹈、繪畫……等藝術技藝,志工服務…等社團活動,都比照英文或珠算有不同等級的檢定考試,大學的錄取標準應該以「五育」的各種檢定考試的成績來衡量。
5. 為消除貧富差距帶來的升學競爭不公平,全台灣每一個學生都應該有權享受「受教育的公平」,學生不需要付補習費,在學校就可以學到樂器、各種運動技能…,以參加各種檢定測驗。
6. 當然,有資格擔任校長、老師與教授的人,一定是自己先通過「五育」各種檢定考試。
7. 大家都知道,聯考之惡,並不是考一次,考二次,或繁星專案的問題,而是惡在一種比賽「死背書」能力的檢驗。「死背書」當然是一種特殊專長,但是國際學術上各領域的大師,最厭惡的就是「死背書」。
8. 如果台灣希望培養本土的諾貝爾獎得主,或是國際級學術大師,應該要廢掉「死背書」的考試模式;或是至少降低「死背書」成績的錄取比例。
9. 最好的方式是:全國高中全部變成高職,每一個高中生都必須學一技之長,參加各種檢定考試,考取證照;同時體育課、美術課、音樂課…都有各種不同的檢定考試或比賽。這才是真正的多元學習。
10. 台大,一定要選「五育均衡並重」成績最高的學生。不要只選記憶力好的學生;記憶能力、死背書能力,都跟品德、藝術涵養、溝通協調、領導統御…等能力無關。
11. 台灣的家長會注重子女能不能讀「明星學校」,最主要的原因是,公務人員的資歷上都要登記「學歷」,而不注重他平常認真工作的表現,或過去考取多少張證照。
12. 更誇張的是,明星政客都不斷地炫耀他的「學歷」是多麼漂亮,而新聞媒體也都不注重這些爛政客過去有多少真正的政績、守不守信用?盲目地吹捧他的「學歷」。
13. 例如新聞媒體喜歡吹捧馬英九的哈佛光環,但是社會大眾捫心自問自知,馬英九台北市的執政「能力」遠遠輸給楊秋興;馬英九的「法學專業素養」也遠遠不如宋耀明、張升星、張安箴……;馬英九對「人權」的貢獻也遠遠不如黃信介、朱學恆、鄭村祺。
14. 台灣除了台灣大學偶爾進世界百名以內,其他的大學都沒有國際學術地位,根本不算明星學校。台灣優秀的高中生要讀大學,最近的可以到香港或日本,南韓與新加坡的大學學術水準也遠高過政治大學、成功大學。
參考資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