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9日 星期二

提油救火的發言人

Dvorak : Carnival, Op. 92, B. 169 / Istvan Kertesz & London Sym

【摘要2016.3.29.中時 黃丙喜】危機管理的本質在於消除危機,不是跟危機開戰,而否認及傲慢是危機溝通的大忌。行政院發言人孫立群高分貝反駁媒體有關德翔台北貨輪漏油抽油太慢的報導,指出批評者是沒有站到海邊看看這幾天是什麼樣的海象,有失危機發言的立場、職責、目的和功能。
媒體和社會溝通是危機處理的首要工作。國際衡量危機發言是否適當,有其四項標準:一、客觀接受媒體的緊急和非善意的批評;二、精確傳達組織的立場及要發表的訊息;三、信守傳達的每一句話都是真實;四、回答每一問題時注意其造成的影響和結果
媒體的提問是發言答辯的最佳時機。但行政院此次發言顯然違背了第一條的客觀性和開放態度;對於第二條的修正,也欠缺快速提供正確訊息的主動性;第三條的真實性,漏油和海象都是事實,但忽略政府有無善盡責任的要項;第四的答案及影響,漏洞、海象、抽油、汙染等各項衝擊層層相疊,也輕忽說服所應含的充分條件。
發言人是危機溝通的關鍵者。危機發言的態度貴在表達遺憾、進行哪些改革、準備哪些復原以及賠償行動,而坦誠、誠懇、積極、開放、合作有利於新聞媒體對危機事件進行正面的報導。
近年發生的洪仲丘事件、阿帕契事件、食安事件,到憲兵違法搜索事件,官方對危機的發言一再出現不懂民心、不懂媒體及不知立場的重大缺失,無異提油救火,愈講愈糟糕。孫立群的高分貝,讓危機溝通頓時失焦。
發言不在於「你」想說什麼,而是對方所接收的「訊息」是不是他期待的。「應該傳達給對方的訊息」的3項要件是:問題、答案和對方的反應。發言之前要認真確認問題和所期待得到對方的反應。針對問題,回答核心內容。動怒就已經陷自己於理性和感性無法兼顧的泥淖
在爭論中並不是最有道理的人占上風,而是最會說話的人。危機發言人不能只是理性的經濟人,也不能只是情感奔放的社會人。發言人對媒體敞開心胸及溝通大門是必要的作為。  (作者為國家公益發展協進會理事長)


2016年3月25日 星期五

賈蘭德被提名為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 Merrick Garland for the Supreme Court

The New York Times
By THE EDITORIAL BOARD MARCH 16, 2016
如果你想要在實驗室創造一個理想中的溫和的最高法院提名人,最好的選擇就是提名賈蘭德法官。
If you tried to create the ideal moderate Supreme Court nominee in a laboratory, it would be hard to do better than Judge Merrick Garland.
歐巴馬總統提名賈蘭德法官去填補,大法官史塔利亞上個月死亡遺留下的職缺,他嚴肅執行這項憲法任務,選擇一名深受尊敬才智卓越的聯邦上訴法官,他過去的審判紀錄無可挑剔,他個人深受共和黨和民主黨的欽佩。
In nominating Judge Garland to fill the vacancy created by the death of Justice Antonin Scalia last month, President Obama has taken his constitutional duty seriously, choosing a deeply respected federal appellate judge with an outstanding intellect, an impeccable legal record and the personal admiration of Republicans and Democrats.
不過,歐巴馬總統星期三早上在玫瑰花園宣布的幾分鐘內,多數黨領袖參議員米奇麥康奈爾,再次悍然地宣稱,歐巴馬總統挑選的人選,無意讓提名人獲得國會認可,而是為了選舉,將提名政治化。
And yet, within minutes of Mr. Obama’s announcement in the Rose Garden on Wednesday morning, Senator Mitch McConnell, the Republican majority leader, was again outrageously claiming that Mr. Obama made his pick “not with the intent of seeing the nominee confirmed, but in order to politicize it for purposes of the election.”
他再次發誓不會在歐巴馬總統離開辦公室前,舉行聽證會。沒有理由相信,參議員米奇麥康奈爾和他的政黨將會舉行聽證會。在聽證會前或者在投票舉行前,他們宣稱會完全同意投票給任何總統提名的人選。這對參議員來說,是危險的新角色,他們會將最高法院變成穿著黑袍的政治人物。
He again vowed not to hold hearings until after Mr. Obama leaves office. But there is no reason to believe that Mr. McConnell and his party will hold hearings at all. What they have claimed is blanket authority to veto any nominee before hearings or a vote takes place. This is a dangerous new role for the Senate, one that could turn the court into nothing more than a group of black-robed politicians.
在正常的情況下、甚至是常態的黨派,法官賈蘭德會通過聽證會考驗,就算不是幾個星期內,也會在幾個月內獲得參議院的同意。參議員歐林海契,猶他州的資深共和黨員,是司法委員會主席,他在2010年說法官賈蘭德將是有共識的提名人,並且說賈蘭德會獲得兩黨同意被任命為大法官是沒有問題的。
Under normal, even routinely partisan, circumstances, Judge Garland would sail through confirmation hearings and be confirmed by the Senate in a matter of months, if not weeks. That was obvious to Senator Orrin Hatch, the senior Republican from Utah who sits on the Judiciary Committee, who in 2010 said Mr. Garland would be a “consensus nominee” and said there would be “no question” that he would be confirmed to the Supreme Court with bipartisan support.
上個星期,參議員海契重複他的讚美,說如果歐巴馬總統要一個真正溫和的提名人,他可以提名法官賈蘭德,但是他預測,他可能無法那麼做,因為這次的任命是選舉考量的。
Just last week, Mr. Hatch repeated his praise, saying that if Mr. Obama wanted a real moderate, he “could easily” name Mr. Garland, but predicted that “he probably won’t do that because this appointment is about the election.”
但是我們不再受到理智與正常的境界的操控。有非常大的可能性,川普將是共和黨的總統候選人。現在,共和黨的領袖們發表不誠實的聲明 讓人民的聲音被聽見。在這場驚人的褻瀆政治秀之後,擱置最高法院的憲法任務。
But we are no longer operating in the realm of sense or normality. The Republican Party is staring down the very strong possibility that Donald Trump will be the party’s presidential candidate. And now, its leaders, in a stupendous show of political malfeasance, are putting the Supreme Court’s constitutional duties on hold while they make dishonest claims about “letting the people’s voice be heard.”
大法官賈蘭德是63歲的白人,共和黨拒絕大法官賈蘭德是有些諷刺的,(因為他並不是民主黨最理想的人選),民主黨希望下一位大法官有更多自由主義的法律紀錄,他對民主黨人士來說可能太溫和。這樣的選擇不會為法院帶來更大的多樣性。
There is some irony to the Republican rejection of Judge Garland, a 63-year-old white man, who might be considered too moderate for Democrats hoping that the next justice would have a more liberal legal record. It is a choice that does not bring more diversity to the court.
他法院的19年,大法官賈蘭德建立紮實的中立投票紀錄,反映出他沒有強烈的政治意識形態。在許多案例上,他與政府站在一起,例如,關塔那摩灣的受刑人的人身保護令申請案, 並且他比自由派同事更常投票對抗刑事被告 他的投票通常傾向於深思聯邦機構的決策。 公民權利的案例,他的投票有利於聲稱人權受到侵犯原告
In his 19 years on the bench, Judge Garland has established a solidly centrist voting record that reflects no strong political ideology. He has sided with the government in cases involving habeas corpus petitions from detainees at Guantánamo Bay, and has voted against criminal defendants more often than his liberal colleagues have. He has generally voted in favor of deferring to the considered decisions of federal agencies. In civil rights cases, he has voted in favor of plaintiffs who have claimed rights violations.
這些都與共和黨參議員無關,他們已經保證不會有聽證會,沒有投票只有少數的例外,甚至連與大法官賈蘭德禮貌性地會面都沒有。他們已經說,在參議員當成皮納塔那樣之前,會出現大法官提名人。
注:皮納塔(西班牙語:Piñata),是一種紙糊的容器,其內裝滿玩具與糖果,於節慶或生日宴會上懸掛起來,讓人用棍棒打擊,打破時玩具與糖果會掉落下來。皮納塔的造型多樣化,最常見的樣子是小驢子。
None of this matters to Senate Republicans, who have pledged that there will be no hearings, no vote — and with a few exceptions, not even the courtesy of a meeting with Judge Garland. They have said that a nominee appearing before the Senate would be treated like a “piñata.”
不妥協的態度,不太可能為共和黨在11月贏得選票。美國人強烈地反對共和黨杯葛,那在國家的歷史是史無前例的。如同歐巴馬總統星期三所說的:我只是要求參議院的共和黨人,給他一個公平的聽證會,然後,全面投票。如果他們不這麼做,他說,提名最高法院大法官的程序總統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工作將無法修復。
This intransigence is unlikely to win votes for the party in November. Americans strongly oppose the Republican blockade, which is unprecedented in the nation’s history. As Mr. Obama said Wednesday, “I simply ask Republicans in the Senate to give him a fair hearing, and then an up-or-down vote.” If they do not, he said, the process of nominating Supreme Court justices —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jobs of any president — will be “beyond repair.”
歐巴馬總統已經選擇一個很強的提名人,在任命為上訴法院法官時,他贏得兩黨的支持。共和黨拒絕接受他,他們將面臨二個腳本的其中一:一是希拉蕊選擇的大法官,他將會比歐巴馬所提的人選更自由主義,或者川普總統提名的大法官種族主義者、庸俗的煽動者,許多共和黨員已經說他不適合管理這個國家。
Mr. Obama has picked a strong nominee, who won bipartisan support in his confirmation to the appeals court. If the Republicans refuse to accept him, they will face one of two scenarios: a nominee selected by Hillary Clinton, who may well be more liberal, or one chosen by President Donald Trump — a racist, vulgar demagogue who many Republicans have said is unfit to run the country.


2016年3月24日 星期四

兩岸關係的三個必須論

Beethoven - Symphony No. 8 (Proms 2012)
【摘要2016.3.24.聯合報 葉銀華】台灣可以沒有穩定的兩岸關係嗎?過去八年所發展的兩岸關係模式可以延續下去?這兩個問題的答案當然是「否定」!但是新政府未來如何發展新的兩岸關係?兩岸關係未來的走向,考驗著總統當選人與新政府執政團隊。
對等發展的關鍵是台灣要有不可忽視的經濟實力,否則台灣在兩岸的談判力量將日衰!因此,新政府兩岸關係的第一個必須論是要提升台灣的經濟實力,基本上首要強化「投資台灣」 更進一步,台灣的未來在於台灣要能夠「走進世界」!這是過去八年所忽略之處。
台灣目前的經濟出路不是簡單用「適度通膨」的發展模式來形容,台灣的經濟沉悶、實質所得停滯主要是「台灣接單、海外生產」所造成投資不振,因此強化「在台灣」之有形、無形的投資是關鍵。目前應該嘗試整合成適用「所有產業」的通案,例如:修改產業創新條例,提供租稅優惠與行政便利;如此一來對就業機會、全民所得提升比較有助益,進而提高消費,拉動政策的所得乘數效果。
更進一步,台灣應走外向型的治理結構,加入跨地區的自由貿易或經濟夥伴協定是一個選項,唯需台灣要有經濟實力,別國的開放我們才能得利,並且降低對部分產業的負面影響。
其次,大陸的經濟、金融規模快速發展,成為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貿易國。廿餘年前,大陸由於土地、勞工充沛與成本低廉,吸引許多國家的製造業前往設廠,成為世界工廠;近來,由於大陸消費能力趨強,許多國家的企業紛紛期盼攻入大陸內需市場,使得大陸逐漸成為世界市場。
兩岸經貿交流擴大,有助於台灣之經濟發展;然而大陸經濟成長趨緩、金融風險與紅色供應鏈威脅日增,因而大陸經濟對台灣有著「離不開、但靠不住」的情境
投資不振才是經濟缺氧的關鍵【摘要2016.3.24.經濟日報】台灣民間投資已連續15年處在停滯狀態,固定資本形成年增率從19902000年的平均8.21%,一路驟降至20012010年的1.20%20112015年的0.96%
首先,面臨人才流失的窘況。從WEF2016年《世界競爭力報告》可知,台灣整體競爭力雖位居15名,但留住及吸引人才的能力分別落在39名、56名,遠差於韓國與中國。在長期缺乏合格與技術勞工的情況下,企業投資意願自然降低,造成相關工作機會更加萎縮,又再加速人才外流,形成惡性循環。
其次,以往台灣資本市場活絡,有利企業籌資,加以新創企業繁多,較易創造新市場。一旦創業有成,即可帶動大量的固定投資,形成推動經濟成長的力量,並回饋至資本市場。資料顯示,19882002年台灣股市成交量占實質GDP比、上市公司家數平均以17.9%10.6%速度飆升,平均經濟成長率亦高達6.3%
20032015年經濟成長率放緩至3.9%,上市公司家數增速減慢至2.5%,股市成交量占實質GDP比甚至轉為下跌5.4%,三者的關係從相輔相成轉為相互拖累。
第三、委外生產比例高,對本國投資產生排擠。先進製造業廠商將生產自本國移往海外時,短期雖有助成本降低,但因研發與生產往往必須在同一地點才有效率,使下一世代的生產技術多在外包地發展,上下游供應鏈與相關投資也多會跟著移往外包地,使本國產業空洞化。長年以來,廠商「台灣接單、海外生產」模式的後遺症,即是如此。
目前資通訊產品台灣接單海外生產比已逾九成,導致相關產品占重大投資僅剩下2%。若占重大投資比達41%的電子零組件業,產品移往海外生產比重續提高,後果更不堪設想。
第四、研發總量明顯不足。若就研發金額占GDP比來看,2014年台灣低於韓國,台灣在此項比重遠落後。
最後,相較於基礎與應用研究型研發較能帶來「市場創造」創新,並帶動大量的固定投資,台灣著力較多的技術發展型研發則偏向「性能」與「效率」創新(其占總研發比2014年達68%),創造固定資本投資與工作機會的能力較少,使台灣研發對投資的帶動效果較差。
既然投資如此重要,為何台灣企業「沒察覺」?原因是,企業主管及投資市場仍多抱持資源是有限的,而新技術卻是源源不絕地冒出來的舊觀念,企業經營遂著重以財務比例輔助進行有效率的資源分配,卻未細想如今全球及台灣都處在資金相當充裕的時代,理應打破既有思維,增加對相對稀缺的新技術投資,而不是一味地怕財務比例變差,把資源集中在庫藏股、外包生產或效率創新等回收較快的項目上,導致市場創造創新遭扼殺及實體投資不足的困境。
投資是經濟活動的氧氣,而台灣長年投資低迷比出口連13個月衰退更須被高度重視,政府應認清結構性沉痾並對症下藥,投資持續不足才是經濟逐漸陷入缺氧狀態的根源。


2016年3月22日 星期二

服務業才是經濟改革重點

Haydn Piano Concerto No 11 D major Badura Skoda, Bruggen

【摘要2016.3.22.蘋果 童振源】在1980年代,台灣平均經濟年增長率為8.2%1990年代為6.5%2000-2007年為4.3%最近八年只剩下2.8%。因此,新政府提出五大創新計劃要振興台灣經濟,但大多集中在製造業。新政府需要花更多心力在服務業,才能改善台灣經濟的沉痾。
從個別產業來看,1982-1999年,農業的增長率為0.9%,工業為6.3%,服務業為8.9%2000-2015年,農業增長率為0.4%,工業為5.6%,服務業只剩下2.9%。進一步看,在2000-2007年與2008-2015年兩個時期,工業增長率分別維持在6.9%4.3%,但服務業卻顯著下降到3.9%2.0%
再從經濟增長率的貢獻度來看,1982-1999年,農業的貢獻度為0.5%,工業為23.1%服務業為76.4%;但到了最近十六年,農業的貢獻度維持在0.2%,工業增加一倍到44.8%,服務業卻跌到55.1%在這兩個時期,服務業佔了GDP大約67%,但對經濟成長的貢獻卻從76%下降到55%,這是造成台灣經濟成長減緩的很重要因素。
不僅如此,服務業佔GDP的比重在2001年達到高峰的73.3%,此後便持續減少到2015年的64.5%。相對的,製造業佔GDP的比重從24.4%持續增加到33.9%2015年台灣的這兩項產業比率幾乎與1987年的比率一樣。這並不是工業成長迅速而擴大GDP比重,而是服務業增長急遽下降,導致GDP比重減少。
然而,服務業成長減緩並沒有改變勞動力持續移往服務業的趨勢,造成人均GDP持續減少,導致民眾薪資停滯。1988年是服務業就業人口超過工業的第一年。1987年工業就業人口比重為42.8%,此後便緩慢減少到2015年的36.0%;相對的,服務業就業人口比重從42.0%增加到59.0%;第一產業則從15.3%減少到5.0% 
以各產業的GDP除以就業人口約略可以得到各產業勞動生產力。從1988年到2001年,農林漁牧業的人均GDP成長62.0%,工業成長77.0%,服務業成長89.2%。從2002年到2015年,農林漁牧業的人均GDP成長率只剩下38.4%,工業卻加速到98.9%服務業反而低到17.4%,這是造成薪資停滯的因素 
以國際競爭力而言,台灣服務業的出口排名從2000年的世界第18名,衰退到2013年的26,甚至輸給泰國與澳門。2014年雖然台灣因為觀光客收入增加而排名提升到23名,但與泰國與澳門相差無幾。而且,台灣大幅落後第11名的新加坡、第1516名的香港及韓國,台灣的服務業出口大約只有他們的一半。 
台灣經濟遭遇的困境愈來愈大,很大部分是服務業造成。然而,台灣服務業有很多結構性問題需要政府克服,服務業企業規模小、台灣內需市場小。服務業總共約93.5萬家,大型服務業不到3,000家,其他都是中小企業。相較美國與日本平均每家企業15人與8.6人,台灣只有4.2人。
服務業就業人口佔台灣全部就業人口將近6成。未來,新政府須將重心與更多資源放在改革服務業,才能提振經濟與民眾薪資。
李鈞震:
1.         台灣的農產品,大多數也是一種製造業;最近幾年少數農民自行上網、設網站,進行網路行銷,這才與服務業有所關係。
2.         好的產品需要健全的銷售管道、通路、系統整合與品牌形象包裝,這是服務業,也是台灣進行國際貿易與出口最需要加強的部分。
3.         找出東南亞、中東地區、中南美洲與歐盟的商品需求,是未來台灣服務業需要關注的地方。

人才,是新政府成敗的主要關鍵【摘要2016.3.22.工商】蔡英文在提及籌設「類主權基金」時特別強調,「成立類主權基金的基本觀念,不在錢,而在人」;蔡英文強調,這個為了支持國家戰略產業發展的主權基金,成敗的關鍵在能否找到一個國家級的專業團隊,包括有專門負責技術研發、有專長育成孵化、有財務與法律的專家,有將研發產品市場化、有開拓國際市場的行銷人才,她還特別強調,這些人才「是跨國籍的」,僑生與外國人都不能被排除在外。
過去兩位總統、長達十六年的任期,給社會大眾最大的憂慮,就是大家發現「人才不願進政府」,許多原本在外面表現優異的專才,進了政府以後很快就出現水土不服,甚至因為犯錯而結束短暫的公職服務。
21世紀的經濟架構下,財務資本(Financial Capital)與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是企業與國家競爭最重要的因素,企業與國家必須要擁有健全的財務,才有實力不斷投資未來,取得最尖端的技術;更重要的是,所有一流的國家、世界級的企業,都全力爭搶全球最頂尖的人才,「有人,斯有財」是21世紀企業決戰的勝敗關鍵。
從美國矽谷、亞洲的香港與新加坡,到印度、杜拜、法蘭克福、日內瓦、倫敦以及對岸的北京上海,莫不用盡所有的政策,爭取全世界最優秀的人才,而這些全球一流的人才,也持續創造出引領時代風騷的新企業,成為全球經濟轉型發展的領頭羊。蔡準總統真正的挑戰就在她能否引進人才進入政府,能否擺脫現有老舊僵化、停留在上個世紀、建立在傳統大陸思維的政府用人機制。
因此,蔡英文要推動她所提出的重大改革,絕對無法迴避的就是政府人事制度的改革,她必須要求幕僚團隊「徹底盤點」的,包括公務人員晉用、升遷、敘薪、離退的法規。蔡英文已經點出重點,國家戰略主權基金的成敗,關鍵在能否引進世界級的專才,在政府組織內發揮專業的規劃與執行能力,這必須鬆綁僵化的法規,讓專才能夠有穩定而友善的工作配套,更要讓國際級專才的智慧,能夠順利落實為政府政策。
台灣是小而開放的經濟體,必須要有彈性,才能夠在劇烈的國際競爭裡,找到未來生存空間。我們必須放棄僵化思維,讓民間的人才、國際的專家能夠進入政府體系,為政府的決策灌注活水,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家政策。如果民間人才、國際專才能夠順利獲得政府重用,政府再造的工程,自然就有了成功的基礎。人才,是國家決戰的勝負關鍵,更是蔡英文政府最不能迴避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