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8日 星期五

李來希們 幫了蔡英文

【摘要2017.7.25.蘋果 陳茂雄】不滿年金改革,全國公務人員協會理事長李來希日前表示,中國國民黨既然不可期待,不排除組政黨或政團,並派人參選下屆縣市議員、立委。李來希說,這個組合會是一群看不慣藍綠惡鬥的人,但要能像民進黨這麼狠,所以李來希表示:「我們成立的政黨或團體,會非常狠。」假如李來希們真的組黨或政團,並投入選戰,新政府連作夢都會偷笑。
改革是對的,但新政府的改革方法是錯的。歷史上成功的改革都屬局部改革,全面改革者除了商鞅成功一半外,其他人都失敗,所以會如此是因為既得利益者抵制。商鞅的新法所以可以推動,是因為秦孝公幫他擋住既得利益者的反撲,不過秦孝公一去世,商鞅也跟著死亡,然而他的新法還是留下來,所以他的改革算是成功了一半。
顯然的,改革要成功,必須有國家的權力中心擋住既得利益者。民主國家的人民就是國家的主人,主流民意就是國家權力中心。美國算是相當成熟的民主國家,人民都認為自己就是國家主人,關心公共政策,當執政者推動改革,既得利益者當然會反撲,可是佔多數人的非既得利益者會支持,等於有「秦孝公」效應的主流民意支持,改革當然會成功。 
表面上台灣也是民主國家,事實上不是,雖然台灣也有選舉制度,可是人民並未將自己當作國家主人,對公共政策雖有好惡,但未將公共政策當作自己的事。當政府推動改革時,既得利益者會反撲,佔多數的非既得利益者雖贊成,卻沒有將它當作自己的事,因而扮演旁觀者。當執政黨推動改革時,既得利益者會反執政黨,卻沒有非既得利益者因為改革而由藍轉綠,年金改革對民進黨只有扣分沒有加分。 
在美國改革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佔多數的非既得利益者將改革當作自己的事,屬局內人,有這些人支持,改革當然會成功。在台灣佔多數的非既得利益者扮演局外人,對公共政策雖然有好惡,但不介入,政局變成由少數既得利益者主導,改革者當然受創。 
在改革過程中,反改革者在網路上造謠,李來希們更嚴厲的抗爭,對蔡英文如影隨形,從表面上看,蔡英文是受了重創,事實正好相反。李來希們的動作刺激了佔多數的非既得利益者,將他們由「局外」推向「局內」,促使他們將改革當作自己的事。深藍選民不會因改革而轉綠,可是中性選民卻會因改革而轉綠,尤其是低收入者。 

李來希們沒注意到,無論年金再怎麼改,還是有很多人的收入不如退休軍公教,看到李來希們這麼抗爭,若屬中性選民,轉綠的或然率相當高,李來希們等同幫了蔡英文。 

以開徵碳稅代替禁止

【摘要2017.7.25.蘋果 安堵龍】最近政府為了改善空污與減低碳排放,決定對寺廟進行規範,所以傳出了滅香、減香或一爐一香等可能方案,招致了爭議與全台廟宇的反彈。其實,政府應該有更聰明的解決辦法,但我很訝異政府竟然沒有想到:抽稅
我在美國的公共衛生學院修環境政策時的第一堂課,資深教授就介紹了兩個概念──「公地悲劇」與「外部效應」。公地悲劇是一個寓言故事的引申。故事是說牧民放牧使用公共的土地,如果每個牧民都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能放養多少牛羊就放養多少,最後草地必會因過度放牧而光禿貧瘠,造成皆輸的悲劇。而所謂「外部效應」是經濟活動外第三者以至整個社會的得失。
在公地悲劇中,草地貧瘠就是每個牧民追求自身利益的外部效應,也就是後果,是由所有人來承擔的。在討論環境正義時,以上兩種概念常被使用:如果無節制地排放溫室氣體,最終導致全球暖化不受控制的悲劇,此後果由全人類承受,對於節能省碳的人來說是不公平的。 
燒香與汽機車燃油都產生二氧化碳,皆屬減碳與全球暖化的範疇。常見的減碳政策提案主要有三種:強制規範、碳稅、碳總量管制與交易
滅香減香或一爐一香屬於第一種做法;碳稅是類似香菸健康捐以及使用者付費的概念;總量管制與交易則是將碳排放配額當作商品來交易的構想。
教授要同學們申論以上述三種方案擇一,或選擇放任,來解決美國燃煤火力發電廠的高碳排放。大部分同學與我一樣選擇碳稅,主因是:簡單直接、較易通過國會、使用者付費且公平、稅收可補助綠能等。 
比起對廟宇強加複雜的規定或直接禁止,抽稅相對溫和且較不具針對性,還能為國家創造稅收。而當燒香因抽稅變貴了,買得少燒得少,自然就達到減碳與降低空污的目的。
雖然稅的多寡還需要研究與嘗試,但此方案對廟宇與相關業者的衝擊應比滅香減香或一爐一香來得小;畢竟比起完全無法販賣,成本增加與需求減少如伴隨正確的定價,廟宇和相關產業還是能夠維持,高賦稅的菸酒就是很好的例子。因此在政府決心減碳的前提下,廟宇與業者比起反彈,反應視此為一個折衷跟損失較少的方案。 
以公共政策的角度來看,極端的強制規範有時執行困難,甚至結果弊大於利。美國於一戰與二戰之間的禁酒令時期即為典型例子:全面禁酒後,抓不勝抓導致查緝人力嚴重不足,私酒猖獗,黑手黨因黑市交易壯大治安惡化,西部電影中常見的沙龍則因禁酒而衰敗消失。
所以,政府在制定滅香減香與一爐一香此種政策時應要三思。到時如果民眾私下照樣偷偷燒,抓不勝抓,除了惹了一身民怨外,減碳的目的還是沒有達成。制定一套沒人遵守的規定沒有意義,因規定不應是難以遵守或被拿來打破的。當人人都犯法,法律威信就蕩然無存;此種法與惡法無異,不可不慎。 

我支持政府減碳的方針,因為以永續發展和公平正義的角度來看,如放任無限制的燒香,會有空氣污染與溫室效應的「公地悲劇」,且對不燒香但一起承擔後果的人是不公平的。但是,我認為政府應該以徵稅代替禁止,對公共政策做專業與謹慎的評估,用最佳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2017年7月25日 星期二

全球「新經濟」爆發 台灣須急起直追

【摘要2017.7.20.聯合報 林建山】「新經濟」(New Economy)成為國際產業經濟新顯學。五月聯合國總部閉幕的「聯合國全球化對話系列峰會暨全球新經濟高峰論壇」,為全球新經濟發展搭建全球對話平台,並決定2030年前,實現聯合國17個永續發展目標,作為全球「新經濟」具體座標。
「新經濟」是建立在資通科技革命和制度創新基礎上的經濟持續成長,使低通膨、低失業率並存,全球經濟循環的階段性特徵被淡化的一種新經濟樣態。
「新經濟」發展內涵乃指以創新性知識,在知識經濟社會居於主導地位,創意產業得以成為骨幹主力產業的智慧化經濟形態。進入「新經濟時代」,未來全球產業經濟主軸動能,將會是以智慧化交通運輸系統為驅動能量,主力產業是數位經濟、互聯網經濟、數位經濟應用延伸的物聯網經濟、智慧化經濟、人工智慧民生經濟、共享經濟或庶民經濟
國際間都以美國柯林頓主政時期,經濟持續高速成長,做為「新經濟」時代的蒿矢。實際上美國的「新經濟」是全世界長期基於基礎研究的科技創新積累結果,以致ICT產業在全球市場仍有巨大成長潛力,即使美國經濟總量成長放緩,霸主地位短期內或許還不會立即被取代。
但是近五年中國互聯網及物聯網產業神速發展,以及習近平緊催的「帶路倡議」,加上2016年聯合國大會決議將「一帶一路」、「新經濟」納入聯合國發展計畫等,使世界「新經濟」的引擎角色,快速從美國轉換到中國,專家機構預測2030年前,中國新經濟超越美國。
中國發動的移動互聯網、大資料、雲計算、智慧化等為核心特徵的「新經濟」,凌越其他科技基礎研究階段,可各自形成相對獨立產業科技發展領域。在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商業化新階段,已是中國與美國分別引領潮流的天下。
「新經濟」的強勢效應,是知識經濟時代最典型「贏者全拿」的「知識獨占」現象;「新經濟」造就不少世界重量級巨型新企業,前有亞馬遜、臉書、谷歌、阿里巴巴、百度,後有UberAirbnb,以及許多未來可預見的獨角獸(市值十億美元以上未上市企業)。

在資本、創新和市場結合下,催生中國新經濟新業態的蓬勃發展,給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注入了強大動能。這樣的新經濟典範,當然更已成為已開發經濟社會積極擴散的領頭羊。國際社會開展的「新經濟時代」,台灣必須急起直追。

2017年7月18日 星期二

網路世界統治者啟示錄

【摘要2017.7.13.中時 杜英宗】隨著各國股市不斷創新高,也有愈來愈多名師警告關於泡沫的憂慮,尤其是高科技業。這些擔憂不難想像,無論是在美國包含臉書、蘋果、Google、亞馬遜、微軟等公司的FAAMG英雄聯盟;還是MSCI新興市場指數中的台積電、三星、阿里巴巴與騰訊等SATT陣營,都是撐起新興市場與美國股市市值的重要推手。
是不是泡沫,很難斷定,因為現代資本市場的波動遠甚於已往,大跌幾天後也可能很快回漲,尤其是前景穩定的好公司。而在我看來,這些公司跟之前的科技股泡沫,在本質上完全不同。
首先,不同於21世紀初的「本夢比」狂潮,這些公司是新世紀網路世界實質上的「統治者」,制定各種人與人之間如何互動的產業規範,主導未來的進展,有實質的經營實力與全球的客戶群,而不是靠眩人的經營企畫書吸引熱錢。也因此,他們不只有股市中的實力,更有消費人氣當靠山,在全球傳播業WPP集團的全球最有價值品牌調查中名列前茅,前10名只有2家公司(VISA與麥當勞)不是科技業。
再進一步深究他們的經營模式。雖然是高科技業,他們卻都著重溫暖、分享、視客戶為夥伴的服務精神,而不僅是尖端、困難的技術。即使專業技術是產業先驅,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先生早在20年前就強調,台積電是服務業而不是製造業。
從服務的角度出發,幫助客戶,不以賺錢為目的,卻反而織起一片客戶網絡生態系統,這是最值得我們學習的一點。例如,Google和臉書一開始就是免費的,現今也仍持續創新、提供客戶免費卻更實用的服務。亞馬遜、阿里巴巴與騰訊等則搭建了讓客戶共享更多資源、並且不斷擴充的平台。不只以賺錢為出發點,更以客戶的需求為核心,反而讓更多人近悅遠來,讓獲利水到渠成。
這些公司多數已是產業龍頭,但無論處在哪個生命周期,他們始終兢兢業業,著眼於有助於客戶未來的創新,持續轉型。例如,蘋果已經從手機轉為人與世界連結的工具;在人工智慧的浪潮下,這些公司也都投入無人運作的機器深度學習領域,甚至間接提供了供應生態系轉型與成長的沃土,例如透過Nvidia的晶片,協助電腦理解影響、聲音與文字等能力。研究這些企業,有學習,也有對整個系統的省思。
首先是典章制度的挑戰。網路世界無國界,但我們看到的這些推動未來發展的無形統治者,仍多在美國,其他國家很難望其項背,更遑論制衡。即使中國大陸的人口與市場大,阿里巴巴與騰訊也已是全球股價市值名列前茅的公司,市場滲透度仍難跨過網路世界中的無形國界。
台灣民眾在上述兩大陣營都有眾多使用者,有的是他們的供應商,我們又該如何發展我們自己的管理與法規架構,讓科技應用實力堅強的台灣客戶、廠商也能夠在這個新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
同樣重要的是,政府未來應該如何分配資源,才能讓公共或民間的建設與投資符合民眾未來的需求。如果不以賺錢為目標,以客戶需求為優先,反而能夠賺到錢;那麼不以選票為目標,以民眾需求為核心的建設,應該選擇什麼樣有形或無形的軌道?
這些網路世界的跨國統治者,成長的步調讓許多人措手不及。在上個世紀,1Fortune 500大企業要經過20年才能有10億美元的市值,而現在臉書僅僅花了5年就已經超過。更有許多媒體、調查斷言,在未來10年內,有5成的Fortune 500大企業將不復存在。
面對新興科技爆炸性的成長,以及網路全球化的急速蔓延,無論是典章制度的修改,整體產業與生活步調的調整,還是客戶需求快速演變的衝擊,人類普遍面臨文明與適應追不上技術發展的考驗。但我相信台灣這個蕞爾小島,仍然可以擁有一片天。如何面對科技潮流的衝擊,是朝野都需審思的問題。


2017年7月14日 星期五

看見英國多元包容的價值觀

【摘要2017.7.7.中時 胡海鷗】有幸帶隊去劍橋、牛津交流,一路有很多的感慨,這種感慨未必能立馬解決現實的各種複雜問題,但是它卻能在更寬廣和更深刻的層次上發酵,促使理念和價值觀的轉換和更新。
英國社會對多元價值觀的寬厚包容表現在路邊街景中,正是這樣的文化保持了這個社會的穩定延續。在倫敦國會廣場綠地的周邊有很多雕塑,有3座為人所共知。首先是邱吉爾,他一手拿著禮帽,一手提著手杖,傾斜著身子,好像還在堅韌地抵抗希特勒的倫敦大轟炸。
邱吉爾的政治遠見和堅定意志在二戰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但最了不起的是在他面對戰後的意外落選和史達林的嘲笑,他從容地說,忘恩負義是一個民族成熟的標誌,我的浴血奮戰就是捍衛英國人民把我選下來的權力。如果中國的歷史人物有他這樣的襟懷,中國一定會進入另一條現代化軌道。可悲的是我們上演了太多的擁兵自重、舉兵勤王,把百姓玩弄於股掌之上
在這群雕塑的最後是聖雄甘地和納爾遜羅利赫拉赫拉曼德拉,以中國人對待領土完整的眼光看,他們兩個可是分裂大英帝國領地的人物,怎麼可以與保衛大英帝國的邱吉爾放在一起?
顯然,英國人不是站在領地完整的角度認可這兩個人的貢獻。特別是甘地的貢獻與其說在於他的努力,不如說在於英國紳士的包容。如果他對希特勒、史達林或什麼其他人堅持非暴力不合作,他的信徒,不管多少人都會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哪還會有非暴力不合作的流傳。只有英國紳士才會終止對不抵抗人群的鎮壓,然後成就了甘地非暴力不抵抗的歷史名頭。
曼德拉原本要以武裝鬥爭來爭取南非的獨立,後來就是在西敏寺看到一塊西元1100年立下的某位英國聖公會主教的墓碑「只有改變自己,才能使世界更好。」他才幡然悔悟,放棄武裝鬥爭,參加議會競爭。
邱吉爾捍衛了英國國土主權的完整,而甘地和曼德拉則分裂了英國的領地,但卻讓英國的文化價值觀為世界認可和接受。在更長的時空中,他們兩人的貢獻甚至更大,所以把他們與邱吉爾放在一起,不僅沒有辱沒邱吉爾,更是一種文化價值的兩種表現形式。
英國人的紳士做派還表現在蘋果公司的專賣店中,有個人拿著喇叭在大聲抗議,保安人員和警察只是客客氣氣地請這位抗議者離開,一點沒有執法者常見的凶巴巴。過了一會兒,這位抗議者居然放下喇叭與保安和警察閒聊了起來。
短期認知與長期判斷的根本不同更表現在大英博物館中,那天我們來不及去看這個世界最著名的博物館了。看過的人告訴我們,那裡不僅有木乃伊,還有許多其他從世界各地搶去的財寶。其中有座古希臘神廟,在它的母國已經開始坍塌了,英國探險家把它拆下來,整體搬遷到英國,並保存到現在。
如果只是著眼於短期和民族,控訴帝國主義強盜對土著居民的掠奪和犯罪一點也不過分,但是,如果著眼於長期和人類,你不得不承認,這是他們對世界的貢獻。因為這些東西如果沒有被搬到大英博物館,它們早就灰飛煙滅了。不信,請看看IS、塔里班,還有紅衛兵毀滅文化的「豐功偉績」吧。
在鄰近議會大廈的廣場上擺放著很多鮮花,這是民眾自發擺放的,他們為紀念幾天前在恐怖活動中的犧牲者。許多鮮花上都插著紙條和照片,上面寫著對逝者的哀悼和懷念等,但是,我沒有看到對凶手的仇恨,卻有很多「忘掉仇恨,回歸和平的生活」的呼籲,這與「階級仇,民族恨」的教育有根本的不同。
我們習慣了把制度的荒謬看成是個人的惡劣,透過報仇雪恨來消滅惡人,但卻保持高度集權的郡縣制不變,結果好人上台也變壞,殺死惡龍的勇士也長出了麟甲。而英國人在分權制衡的條件下,呼籲愛的回歸與寬恕,這未必能解決所有極端行為,但一定有利於人類從整體上走出歷史的輪迴。(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


2017年7月10日 星期一

鐵路老兵談前瞻軌道

【摘要2017.7.5.自由 黃民仁 、陳鴻麟】前瞻基礎建設38項軌道工程之一:「台鐵成功站到追分站雙軌化工程」,以3年時間,花15.4億建設長2.2公里的台鐵路線,值不值得?
我們換算為公尺單位,「追分成功」相當於每公尺70萬元,與其他建設項目比較,台北市鐵路地下化每公尺造價400萬元,相對便宜許多。且這一小段路線對於台鐵山、海線間的行車調度很有幫助,路線容量也會增加,不像前瞻的另一項基隆輕軌計畫,花80億反而讓台鐵的運量變小。
然而,我們最感憂心的,各縣市爭的是「錢」,中央管控的也是「錢」,忽略了真正影響工程進度的關鍵因素大都不是「錢」,而是用地取得、施工困難度、施工速度;解決這些關鍵問題,往往時間比錢重要。
我們再以台鐵為例,說明為何時間比錢重要。擴充台鐵路線容量(雙軌化)計畫,因為利用既有路線廊帶施工,能減少購地,經費相對較節省。但施工同時也要維持行車,如同穿著衣服修改衣服,所需的施工期程就比較長。
例如台鐵海線雙軌化計畫,長30.4公里,經費626億元,平均每公尺200萬,對提升路線容量效果顯著,也是大台中環線(山手線)重要的一段,比起許多列名前瞻計畫的項目,施工可行性更高,惜未列入。結果形成,施工速度慢、花錢慢的台鐵海線雙軌化未列入計畫,而施工速度快、花錢快的台中市區捷運藍線、綠線卻已列入計畫,屆時,區域軌道交通線打通了,但是幹線鐵路卻打結了!便捷的市區軌道交通系統,將旅客快速運送到烏日站、台中站,但是高鐵、台鐵路線飽和,台鐵海線雙軌卻還沒動工。
政府不能只解決地區交通問題,而忘記了全島運輸幹線的疏導能量是否合理分配。根據前瞻計畫中所揭櫫城際運輸策略:高鐵為主,台鐵為輔;可見軌道運輸幹線指的就是高鐵與台鐵。
令人不解的是,在前瞻計畫裡,卻是大量延續了灼傷台鐵的捷運化車站、鐵路立體化計畫。尤以捷運化車站最為嚴重,這些車站都只有原來上下行的兩股軌道,只要前面通勤列車一停靠,後面的莒光、自強快車全部得等,沒車道可超車啊!
又例如台中鐵路高架化的結果,台中站場消失了,列車只能通過,不能做較長時間的停留,更不可能過夜。其他高架化路段沿線各站莫不如此。烏日站高架化的結果,面積廣達七公頃的烏日鋼樑總廠及養路機械總隊維修基地,變殘廢了,功能喪失殆盡。哪有餘力再配合高鐵、捷運、輕軌各系統,產生加乘效果呢?
鐵路車站不只是供旅客上下車而已,還有一個重要功能是列車待避與會車,所以,標準車站至少需要兩個月台及四股軌道,更大的車站則需要更多的月台與軌道數。桃園、新竹、台中、台南這些一等站,都有十幾股軌道,供列車停留過夜,也有配置洗車線的,可以提供清洗整備等簡單作業。
此外,鐵路在適當的地方還必須分岔出支線,讓列車轉入維修機場,或調度車場,甚至,車輛臨時故障,也需要有個臨時停留線可用,總不能請公路吊車來吊運吧?
但在市區鐵路地下化、高架化、車站捷運化,幾輪熱潮燒過之後,前述的那些傳統鐵路的基礎設施,陸陸續續消失,台鐵漸成既傷又殘,危機重重。前瞻軌道建設若再循這個路線發展下去,不知道哪一天,政府又得被迫宣布要花幾百、幾千億救台鐵!
我們建議政府未雨綢繆,在解決地區性交通問題的同時,也必須改善幹線交通的疏導功能。因此,針對前瞻大計畫中的軌道計畫,以下幾個課題有必要研究清楚:
一、城際運輸幹線如何定位?前瞻計畫是否應該考慮納入未來30年內,台灣極可能需要「環島快鐵(或高鐵)」?
二、地區捷運(含輕軌)如何銜接未來的城際運輸幹線?
二、城際運輸幹線瓶頸路段如何優先打通?
三、運輸幹線節點車站各種運具整合、轉乘服務功能是否完善?
四、各個子計畫項目之施工速度差異性及如何相互配合?
五、各個子計畫項目之優先次序為何?

六、軌道運輸系統要成功的先決條件:吸引私人小汽車使用者,改搭大眾運輸工具(軌道);目前的計畫能達成這個目標嗎?(作者分別為鐵路局前副局長、專案工程處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