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獨派大老彭明敏教授、謝聰敏教授、張慶惠女士與李俊達主任、台灣社、蔡克信醫師等人,CGM基督教福音宣教會鄭明析牧師、李鈞震和呂苑沁夫婦、長老教會高俊明牧師等老前輩,都非常謙虛,對弱勢者非常有愛心,專業素養頂尖,所給予的建議非常中肯,常常給年輕人機會,故事內容是在作者當時有限的智力之下所描述的虛構故事,感謝父親徐森行和母親林秋美、已故公公李錦欣和婆婆徐鳳珠的支持,與讀者的包容。
徐弘毅3.15.2011
孫文、彭明敏與我穿越時空,回到古羅馬帝國的戰場。
弘毅:「現代民主社會與跨國企業,都是由西方的文化社會發展出來的,亞洲國家的傳統文明程度,不足以發展現代化的社會;所以國家要進步,一定要進行國際的文化交流與古今的文化交流,充分理解現代文明的發展軌跡與關鍵。」
阿敏:「那為什麼研究政治發展,必須先瞭解戰爭?」
弘毅:「戰爭,對於社會中的其他制度,特別是國家和經濟,有連續性的影響。西方社會中國家以及生活方面的政治化趨勢,是被戰爭及其價值持續的影響。」
小文:「數千年以來,不同的民族不斷進入西歐,各民族間必然會經常接觸。這種接觸不僅導致文化的衝突及急遽變動的可能性,而且也導致武裝衝突。在西歐地區,從很久以前開始,戰爭就已成為生活中經常的一部分。」
弘毅:「西方的社會哲學,是在戰爭的環境中產生的。西元前509年希臘地區克里斯蒂尼發動革命性的改革,在改革中建立了城邦,而且首次組成了能擊敗強大的波斯國的陸軍與海軍。
西元前第五世紀後半葉,雅典人被斯巴達人擊敗,西方最偉大的哲學家柏拉圖著了《共和國Republic》一書,這本書不僅強調政治的價值,而且也強調軍事的價值。」
阿敏:「為什麼西方每一位研究政治和社會問題的重要哲學家,都重視戰爭對於社會及社會變化所生的作用及價值?」
弘毅:「人們都推崇勇氣、英雄、智慧和犧牲,而這幾種受人推崇的特性也是文明進步的指標,在戰爭中可以生動的顯現其文明程度。戰爭時期具有這幾項美德的人,容易成為政治領袖。」
小文:「古今中外,許多英雄人物都是靠戰爭獲得歷史地位。例如,我就是因為發動戰爭推翻滿清政權而獲得國父地位的,周武王、劉邦、李世民、華盛頓、林肯、亞歷山大等等也都是。」
阿敏:「我不喜歡殺戮、不喜歡戰爭。」
弘毅:「戰爭,產生了破壞、屠殺、無情、殘暴、貪婪、剝奪人權、降低人性光明面等負面影響;戰爭,也產生了勇氣、團結、奮鬥、堅忍不拔、降低人口、促進文化交流等正面影響。
不了解戰爭的人,無法吸收與產生戰爭帶來的正面影響,反而會導致族群的文化水準降低,甚至變成野蠻人。」
阿敏:「戰爭如何出現?」
小文:「不論農、牧、狩獵,為了自身及後代的生存,人需要『社群』;為了解決生存壓力帶來的孤獨,而渴求社群;因為社群發展,所以為了爭奪生存利益,而有了戰爭。」
阿敏:「戰爭的軍事社群,為什麼吸引那麼多人加入?」
弘毅:「只要是社群,組織內部必定有組織、階層、領導、利益分配等。加入軍事社群,可以獲得利益,因此對人類有誘惑力。」
孫文:「通常革命行動,會使用大量的武力,作為改革的主要手段。」
弘毅:「戰爭,也可以使長期枯燥和單調的生活為之改變。無數的青年男子投入戰爭,成了唯一受到尊敬的、擺脫家庭與村莊的權力、和擺脫農場或工廠中單調無趣的工作的方法。」
孫文:「我號召革命發現,戰爭對人的誘惑,在於武力的動員,一切行動集中於一個目的、為了對付敵人的威脅而形成的團結,使參與戰爭的人感到無比的力量。」
阿敏:「傳統社會的社群為什麼會被軍事社群取代?」
弘毅:「傳統的社會、家族、政治組織,都有強烈的封建階級,很難打破階級制度,自然容易形成權貴階級欺凌弱勢的情況。
在傳統的古代,只有軍事社群 (軍隊),才有機會打破封建階級,可以論功行賞,可以學習到戰技、戰術、領導統御、負責任、分工合作,因此是比較符合公平競爭的學習型生活環境。有別於家族、社會、政治的封建社會階級定位。」
阿敏:「但是歷史上許多軍事社群組成的政權,後來也被推翻,這又是為什麼呢?」
弘毅:「社群組織,如果組織內的教育內容,能激發組織內人類生命的潛能,那麼社群的影響力,就會擴大。
社群組織,如果是學習型組織,甚至可以成為大帝國。例如成吉思汗,他的教育手段與訓練過程,造就蒙古帝國。
社群組織,如果是學習型組織,組織內部的組織、階層、領導、利益分配等,才會有彈性的、公平的、重新分配,按能力多寡來決定權位。公平、正義、多元的自由競爭,是學習型組織的最基本要素。
如果組織內部開始酬庸派系,權力分贓,失去公平正義,組織很快就會腐爛,因而就會被年輕的組織所推翻。」
阿敏:「為什麼蔣介石從中國撤退來台的軍隊,大多會成為死忠的深藍呢?」
小文:「由於未來將遭遇到危險,或過去曾共同經歷過困難,或在共同努力下嚐到勝利的成果,也或者因合作而達到一種目的,在這些因素的刺激下,對於社群的感覺,當然是非常強烈的。軍隊中,凡是經歷過同甘共苦的生活,知道大我、小我之分的士兵,都會有這種感覺。」
弘毅:「士兵在作戰時,會產生一種互助的精神,而且這種精神可以加強他的心理上的力量,同時互助精神之發揮,產生軍事單位中的袍澤關係與情感。這種情況也同樣發生在獨派的革命組織中。」
小文:「軍事社群,無論其目的多大,是一種非常緊密及吸引人的社群。」
弘毅:「人們可能厭恨戰爭,以及戰爭帶來的屠殺和對文化的破壞,但是,任何一個研究第一次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人,都不會遺忘參戰國人民,在道德上一致的意識、集體目的的意識,和民族社群的意識,都是值得研究、深思的議題。
戰爭,會剝奪別人的人權;軍事訓練,卻可以提升自我的認識,可以把體能、戰技、戰術、負責任、分工合作、互助精神、領導統御等能力訓練起來。軍事訓練,最重要的目的,是自我鍛鍊、自我省思、增強體能與意志,嚇阻敵人侵犯。」
阿敏:「我們獨派主張不流血革命,主要是因為認為戰爭會帶來很高的社會成本。」
弘毅:「你說的是,戰爭,帶來的『社會成本』有多大?沒有精密的計算,就容易引發戰爭,使沒有理性的人,容易冒險衝動。」
小文:「蔣介石一到台灣就對知識份子發動二二八大屠殺,實在太不理性、太衝動了。」
阿敏:「決定國力強弱的最基本要素是什麼?」
弘毅:「1國民的體能訓練與2文化的多元、3學術發展的深廣度,4公平正義的社會中自由競爭。這些是決定國力強弱的最基本四要素,不是武力。
1拜金主義、2鼓勵消費、3不重視環境保護、4司法不正義,是造成國力腐敗的最重要四要素。」
阿敏:「林肯、華盛頓、小文、周武王、德川家康、邱吉爾,都是主張用武力、暴力解決問題的人;毛澤東、蔣中正也是,但是每個人的品德與歷史評價都不同。蔣經國,最喜歡用特務以暴力,欺壓平民百姓、剝奪人權,這似乎是一種嗜好。」
小文:「這是東廠太監遺毒與地方軍閥生活習慣混合的結果。」
阿敏:「軍事社群有哪些特色?」
小文:「這個我最知道了,軍事社群的第一個和最明顯的要素是『訴諸於暴力』。無論是最原始的為戰爭而結成的幫團、民兵,以至現代的軍隊,無不如此。
為暴力及暴力的結合基礎求取合法性,乃是西方的軍事社群,和支持它的哲學思想的最明顯的特性,甚至會為了紀律的目的,而使用武力。」
弘毅:「戰爭與革命的共同特性,是二者均訴諸暴力,為了追求一個既定目的而承認暴力的合法性。戰爭可以說是英雄式的暴力;而革命的暴力,曾為它建造英雄神殿。小文跟林肯都是為了政治理想而以暴力方式達成。
軍事社群的第二個要素是『青年』,青年身體的勁力、持久力、迅速與敏捷、適應性,及最重要的進取的能力。由於軍事團體集合了這些特質,而且又獨佔了武力,因此軍人常為市民社會的領袖所畏懼。
當戰爭不可避免時,勝利必屬於能夠最迅速及最有效地利用身體勁力、持久力、勇氣和進取心的一方;最重要的要有在逆勢中求生存的能力。這些特性顯然屬於青年人,戰爭—至少是在以身體的力量為主的戰爭中—通常被那些在運動方面佔優勢的人掌握。」
弘毅:「戰爭,絕大部分的原因,都出於人類的原始生物本能。為食物、權力、欲望、生存條件的爭奪,而不惜付出慘痛的代價,符合大自然的生態循環。
但是,人類不是只有動物性,人類有理智,因此研發出戰術、戰略、科技、心理戰、法律制度、外交手段。
大規模的戰爭,參與人數眾多,誰有能力管理好軍隊紀律?誰善用心理戰?誰善於配合地形、氣候、環境?都有可能以寡擊眾,以少勝多,以老勝年青。
在人類社會,知識的力量,大大勝過蠻力。問題是,勤奮好學、終身學習的人,屬於極少數。中國人像孔子、王陽明之類的人,是極少數的特殊個案,絕大部分的讀書人,都屬於強權者的奴才,多數軍人更是奴才中的奴才。」
小文:「絕大多數的軍人特質,面對長官是奴才;面對下屬,是獨裁者。」
阿敏:「軍事社群似乎也很容易產生英雄、個人主義。」
弘毅:「沒錯,軍事社群的第三個要素是個人主義。戰爭需要迅速的、青年人的機智,因此,個人主義成為戰爭的要素之一。
領導的人物是首先從群眾中脫穎而出的人,他們各有與人不同的個性,他們主宰著社會,而不是被迫跟隨社會的一切活動。戰爭中的領袖,可以用戰爭危險的藉口,輕視傳統和集體的習俗。
在人類歷史上,數千年以來除了狩獵之外,軍營是部落或民族的嚴格社會制度中的年輕、精力充沛、有才能及有想像力的人,唯一能逃避世俗和權力的地方。」
阿敏:「照這樣說,蔣中正的軍隊應該有許多人才,為什麼他的軍政府卻貪腐不堪?」
弘毅:「台灣是聯合國的託管地,實際上由美國第七艦隊保護,蔣中正到台灣之後,除了跟中國打口水戰之外,再也不需要進行任何的戰爭,所以他把戰將孫立人、張學良等人都軟禁起來。
沒有戰爭的的軍事組織,一定導致快速的腐敗。因為,軍事領袖的才能,不能得到檢驗,有才華的人沒有機會脫穎而出,獨裁與官僚將會腐蝕組織力量,貪汙、情色、人脈將會決定升遷。
軍事將領,必須有異於常人的忍耐力,去克服自己的無知與軟弱;軍事將領,必須學習、參與科學、藝術、體能、機械等各領域的研發,不然,絕對會變成獨裁與顢頇。
所有優秀的將領,絕對是文武雙全,關注歷史發展、人類永續經營、克制私慾、控制情緒的高手。」
阿敏:「台灣60年來,最大的軍事醜聞案『拉法葉艦案』,涉及台灣、中國、法國、美國的軍事領袖,聯合貪瀆台灣政府的資金,金額超過數百億美金,並且引發謀殺尹清楓上校的刑事案件。台灣的參謀、海軍將領與檢察官,幾乎各個分到數億元,至今還查不清楚。」
小文:「軍事社群似乎還有極權的特性。」
弘毅:「沒錯,軍事社群,第四個明顯特性乃是軍事『指揮權的集中』。戰士領袖的權力,直接延伸到戰團中的每一個戰士。
在親族社會中,權力是傳統造成的,而軍事社群的領袖的權力是時勢造成的,這權力集中於他本人和他的助手身上。」
小文:「絕對的權力,絕對會讓人腐敗。親族社群中,沒有強烈的競爭性,根據年齡、出生和家系等非競爭性的原則而取得權力。因此,最容易腐敗,也印證富不過三代的魔咒。」
弘毅:「自由競爭,才能導致效率;在自由競爭的社會中,知識與經驗累積愈多的人,越容易出頭,獲得肯定。
父母如果不懂得嚴格的訓練與五育均衡教育的重要,子女多數會不成材,縱使有一些財富,也不過是因為大環境景氣好,絕非自己的真才實學與競爭力。
戰爭是兩軍隊對壘激烈競爭,因此軍事社群的第五個要素是『競爭性』。所謂競爭性是指作戰時的效率。在作戰中能力最強的人,會升至最高的地位;而能力差的人就只能受命於人,甚至因而戰死。
親族社群中,沒有強烈的競爭性,部落中的高位和尊榮只能根據年齡、出生和家系等非競爭性的原則而取得。在戰團中,卻要競爭,只要是有了戰團,其內部必然有競爭,對外必然會有衝突。現在我們在商業、政治和運動方面看到的競爭精神,其根源毫無疑問地在於戰爭的社群。」
小文:「軍事社群,如果沒有嚴格的戰鬥操演或參與實際的戰爭,絕對會腐化。而實際的戰爭,卻又會使人性中的欲望與殘忍完全爆發。」
弘毅:「軍事將領,是所有的行業中,最需要刻苦耐勞、體能鍛鍊、充實知識的族群,若不如此,一定骯髒不堪,絕不可能有例外。
優秀的軍事將領,他的智慧、修養、管理能力,一定遠高於任何大企業的經理人;敗德的軍事將領,連自己的房間也一定管不好,需要別人代勞,同時有嚴重的心理疾病、偏見、雙重標準。
戰團的另外一個要素是『契約』的觀念。在部落社會之中,不是以契約關係為主,而是以身分為主。但是戰團的領袖與士兵之間,有一種屬於契約的性質的關係,如果領袖的領導成功,別的人就會保證服從他的指揮。如果某一個人自願參加作戰,他就等於簽了契約。」
阿敏:「這就是國民黨一定要用國家資源酬庸特定族群的原因?」
弘毅:「軍事社群第七個要素是『現世主義(Secularism)』也是戰團的原始和重要的要素。參加軍隊的人,至少在服役的期間內,可以免於對傳統的義務,對宗教的義務,以及他們的親族社會的道德上的義務。
親族社群的建立,是以和平為基礎,而不是以戰爭為基礎;是以給予生命為基礎,而不是以毀滅生命為基礎。」
小文:「在與敵人作戰時,一個人就不再受到尊重人類生命的神聖性的約束,也不受他的鄰居、婦女及兒童的誡條的約束,不再受到有關財產和性關係的誡條的約束。在與敵人作戰時,偷竊、殺戮及強姦等行為,常不被視為非道德的行為。」
阿敏:「難怪國民黨權貴從國庫搬錢到黨庫或盜取故宮國寶,都沒有罪惡感,屠殺台灣百姓,也沒有罪惡感,要求女明星性朝貢,也沒有罪惡感。」
弘毅:「戰爭,直接破壞了社會上的各種親族社群。拿破崙,直接破壞了歐洲奧匈帝國複雜的姻親封建制度,導致權貴的瓦解,促進社會階級的流動。
戰爭,使得累積財富數百年的權貴家族,瞬間崩解;也讓參與戰爭的平民有機會獲得權力、財富、社會地位;社會許多的陋規會被強力的突破。
但是,戰爭是一時的,權力還是必須由『知識』來領導。沒有知識的將領,一定不得善終;沒有理性秩序的組織,一定瓦解。」
阿敏:「要讓社會的優良傳統、可以持續維持,就必須讓戰爭盡快結束。戰爭可打破傳統社會長久的陋規,但是應當讓戰爭的衝擊減到最小;親族社群以和平為基礎,來重建社會秩序。」
弘毅:「不論局勢如何演變,唯有累積大量知識與經驗的族群,可以把文明傳遞下去。人類身上都有一種契約,就是理性,人必須依照理性生活,否則終日惶惶不安、舉止怪異脫序。
所有人類,一定是朝理性的道路方向行走,只是快慢各不同;努力進行理性教育的國家,會讓人民真誠面對現實、真實,雖然過程痛苦,但是社會進步就會比較快,兼顧了社會的和平穩定與個人內心世界的戰爭。
戰團的另外一個要素是『紀律』。權利的集中,是指揮體系的基礎。紀律不僅是軍事發展的要素,而且也是政治發展的要素。
軍紀的內涵,是對於命令能準確的奉行;個人對命令的批判,應無條件地停止,並且應忠實地執行。根據命令而產生的行為是一致的,這種一致性效果,就是從群眾組織的紀律而來。」
小文:「戰爭的結果,軍人因為嘗試過殺人的滋味,所以產生的巨大無比的權力欲望,這就造就了可以操生殺大權的獨裁性格,導致所有的參戰軍人都變成大大小小的獨裁者。」
阿敏:「有了軍事紀律,就會產生的最為重要的一個觀念,那就是統治權。軍隊的紀律,導致了所有的紀律。在大規模的經濟組織中,也就是在大工廠,我們可以看到與軍隊紀律相同的紀律。」
弘毅:「一般人,學會服從紀律,就很難學會獨立思考,只能當個好執行官,而無法擁有真正的領導人智慧。除非,最高領袖是個教育家。而沒有經歷過嚴格的軍事訓練的人,生活一定懶散、做事沒效率。
軍隊失去紀律,一定吃敗仗;紀律嚴明的軍隊,才有可能以寡擊眾;具備獨立思考能力者,才能靈活運用戰術,才能制敵於千里之外。
軍人,一定要接受五育並重的教育,不然,一經歷戰爭後,一定心智能力破碎,而成為社會治安的大患。
軍人,一定要接受五育並重的教育,才能具備服從紀律的能力,又能逐漸學會獨立思考能力,同時情緒穩重。」
小文:「我喜歡討論政治,聽說台灣很快又要進行總統大選,請問阿敏,誰是最佳民進黨總統候選人? 」
阿敏:「我最直接而簡單的回答是:誰能打敗馬英九就是最佳人選!要遏阻馬英九總統「喪權辱國」的傾中路線,扭轉錯誤的國家方向,避免台灣淪為中國的次殖民地,就必須以「誰能贏得勝選」為最優先考量。」
小文:「我覺得呂秀蓮副總統很棒耶!她各方面的條件都比宋美齡好,她比宋美齡更重視人權、更清廉。」
阿敏:「雖然呂前副總統各方面的條件都很佳,但在全國支持度始終難以和蘇、蔡相抗衡。」
小文:「那你覺得蘇、蔡兩人誰最具實力能夠扳倒馬英九?」
阿敏:「民進黨的總統候選人要贏得勝選,必須具備以下條件的檢驗:
一、清晰而明確的國家方向:馬英九總統最讓人詬病的,就是他的國家方向完全錯誤,他把台灣的未來發展完全寄託在中國,認為兩岸經濟密切合作與往來,才能壯大台灣的實力。
結果就是台灣具發展實力的產業不斷外移中國、產業根基掏空,國內失業率持續攀升,國民薪資所得下降,貧富差距擴大。下一任的台灣總統必須積極將這種傾中誤國的方向完全導正。」
小文:「但是本黨主席馬英九日前接受英國金融時報訪問時聲稱『任內不會和中共談統一』。」
阿敏:「馬英九是『用做的』,不是『用談的』。依賴中國過深,中國勢必以經濟手段掐住台灣的政治和生存命脈,這還不夠嚴重嗎?任何稍具常識的國家領導人,都不可能將國家的生存發展,完全押注在一個時時刻刻要『和平併吞』自己國家的『敵國』。這是明顯至極的錯誤,也是致命的國家方向。」
小文:「不過,本黨主席馬英九與中國簽訂ECFA,應該可以讓台灣某些產業獲得經濟利益吧!」
阿敏:「我認為最佳的總統候選人,必須:二、以台灣為主體的經濟發展政策:台灣最迫切需要的經濟政策是『如何厚植自己的國家實力』。台灣需要的是第二波的工業革命,厚植產業實力,深耕基礎工業,協助產業提升產品品質與產銷競爭力等等。
『依賴中國』或ECFA的簽訂,只是一種淺碟式的削價競爭或關稅減免模式,只能維持短暫利潤和榮景,不會讓台灣的工業實力增強,也不會讓台灣成為具特色的經濟強國。」
小文:「馬英九用不義『黨產』控制媒體和地方派系,民進黨很難勝選吧!」
阿敏:「所以,最佳的總統候選人的條件還有:三、捲動『勢』的能力:相較於馬英九和中國國民黨在媒體、金錢資源和地方派系組織的優勢,民進黨的總統候選人必須具備能夠捲動全國氣勢的能力,以「氣勢」來取得大環境的優勢,才能為勝選創造最佳條件。」
小文:「上次ECFA電視辯論,你們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看起來好像輸了。」
阿敏:「所以,最佳的總統候選人的條件還有:四、電視辯論能力的挑戰:現代民主國家的總統選舉,一定會歷經幾次電視辯論,讓全國人民能夠透過轉播直接感受和評估總統候選人的優劣。
在電視辯論場上的政治歷練、臨場反應和群眾語言、群眾魅力等條件相較,蘇明顯較具優勢。反過來說,這也是蔡最需要加強與調整的部分。」
小文:「你支持蘇蔡配,還是蔡蘇配?」
阿敏:「我認為要總統候選人要注意:五、產品的市場區隔性:蔡英文和馬英九的『產品特性』太接近,都是屬於『都會、溫和理性』型,蘇貞昌的『台灣味』和群眾魅力十足,與馬的『產品區隔性』較大。不過,蔡英文的『清新、知性和明星魅力』卻是她最具風格的『產品特色』。
相較於馬的『中國特色』,蘇和蔡的『台灣特色』就非常重要,否則如何讓人民區隔兩個產品有何不同?」
小文:「做為一個台灣的國家領導人,還需要具備哪些條件,才能夠成為一個偉大的政治家以及扭轉國家命運的舵手?」
阿敏:「一、悲憫的心。二、智慧和判斷力。三、熱情和使命感。對土地、人民和國家充滿熱情和使命感;對台灣的歷史滄桑和被殖民傷痕,有足夠而正確的了解。凝聚人民的信心與向心力;並集結眾人的智慧,群策群力完成產業興革、民主深化與國家正常化的艱鉅工程。」
小文:「阿敏的理念跟我差不多,但是我一直不知道為什麼,擁有美好的理念的領導人,卻變成無能、獨裁又貪腐。」
弘毅:「全世界所有的人都一樣,養成多元學習的習慣、具備頂尖的雙專長,才有能力不怕時間考驗,智慧與能力越磨越亮。
沒有頂尖專業能力的人,不會有自信,當然不可能長期凝聚大眾的向心力;沒有頂尖雙專業能力的人,不可能有真正的能力去集結眾人的智慧,完成產業興革、民主深化與國家正常化。」
阿敏:「只要蔡英文或蘇貞昌認為自己有慈悲同理心、反應敏捷、熱情與使命感就好了,為什麼還要有專業能力?」
弘毅:「一個人要具備頂尖的專業能力,非得要經歷十年以上的艱苦訓練,其耐心、判斷力、沈著冷靜等能力才有可能頂尖;要具備頂尖的雙專長,更必須具異於常人的恆心毅力,才有可能培養出慈悲同理心、反應敏捷、熱情與使命感的修養。
沒有頂尖的專業能力,而自認自己有一、悲憫的心、二、智慧和判斷力、三、熱情和使命感,這絕對是詐騙或形象包裝,因為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或只是自我感覺良好。」
小文:「實際上,本黨主席馬英九也是認為自己有悲憫的心、智慧和判斷力。只是不知道為什麼行政還是出了好多問題,真是好心沒好報。」
阿敏:「你的要求太高了,總統候選人只要有高人氣、捲動『勢』的能力就好了。」
弘毅:「具備頂尖專業能力的人,就有強大的社會競爭力與魅力,而且民意支持度一定只升不降;具備頂尖雙專長的人,才能真正跨領域得到大眾的認同與敬佩,同時還能教育大眾在智能上的成長與進步;具備頂尖雙專長的人,才有實力成為『道德領袖』,才能成為『守信用』的人。
具備頂尖雙專長的人,才有足夠的判斷力一眼看穿別人的優缺點,馬上知道如何教育對方進步,辯論的時候才能堅守理性與學術高度,因而戳破謊言與虛假。
具教育專長的老師,看一眼小學生,馬上就能看穿他的優缺點,馬上知道如何教育對方進步,被學生提問時,可以從容優雅的回應與教育。台灣需要在學識與能力上,足夠當馬英九的老師的老師的人。
需要『造勢』的人,通常都只是為了臨機應變,追求短期效果的包裝。學有專精、博學多聞的人,就像喜馬拉雅山,不需要形象包裝就是最具有高度與勢的人,穩穩的坐第一高峰的位置,不會有人敢爭奪其社會地位,社會大眾會自動仰望。」
小文:「阿敏認為,台灣最迫切需要的經濟政策是:如何厚植自己的國家實力?到底要怎麼做呢?阿敏還是沒說,弘毅你覺得該怎麼做國家才會有實力呢?」
弘毅:「擴大教育投資,拉近城鄉教育的資源,中低收入戶的成員免費讀大學,加強補足台灣在運動與藝術方面不足的課程與師資,聘請國際一流學者來台授課……,培養自己的子民都成為台灣之光,這樣政府的行政效能與經濟工業創造力也必然進步。
當台灣的百姓知識程度都大幅提昇,同時養成終生學習的習慣,國民的國際競爭力與生產力一定大幅提高,同時百姓的理性也可以提升,不但可以成為民主自由的後盾,並且可有效改善治安問題,人民應變天災與監督政府的能力也可以提升。
當台灣有許多的王建民、張栩、林懷民、曾雅妮、翁啟惠、彭懷南……等台灣之光的時候,台灣人的自信心與凝聚力就必然大幅提昇,國際聲望也會成長,台灣的主體性、獨立性就會更加的確立穩固。」
小文:「這次日本三一一大地震,令人看到這個國家的文化實力。宛如煉獄的災區,看不到嚎啕大哭的災民;倒是看得到強忍悲傷,拿著手帕,靜靜擦拭著泛紅的眼眶,與各地秩序井然等待購物、領取用水的安靜的長長隊伍。是重災區中令人敬佩無比的景象。」
阿敏:「大地震後大眾運輸隨即停駛,在路線尚未逐一逐段確認安全之前,歸心似箭的民眾在車站靜候恢復通車。入夜,確定暫時仍無法恢復,車站隨即開始發放『災害緊急糧食包』與『毛毯』給需要的人。
排隊隊伍秩序井然。主要車站的休息區,早就鋪好厚度約四公分的輕便型榻榻米,而非如九二一地震災民的冰冷水泥地面。」
弘毅:「水管破裂,官方透過廣播,一邊呼籲暫停直接飲用自來水的同時,另一邊,緊急供水車已經到達災區。漫長的等待隊伍,也是秩序井然。對於無水桶者,官方準備了『夾鍊式手提透明塑膠袋』,平時薄薄一片,不佔地方,但灌水後,大大一袋約三公升,兩天內之飲水無虞。
NHK也不斷廣播,請沿途民眾儘量避免上路,以減少可能的二次災害;而對於必須步行回家的民眾,則請沿途居民,提供必要的飲水等與開放自家洗手間等協助。更有超市免費提供物資給災民,而非藉機發災難財。
日本政府與人民的嚴謹與效率,令人佩服。在在都讓人覺得:這個國度的人民所繳的稅金,實在繳得真有意義!」
阿敏:「日本政府將遍佈在全國各地、同時又擁有大量倉儲物資的量販店納入防災體系中。反觀台灣,在每一次的颱風中,經常可以見到民眾因為積水無法出門,在家中苦等著政府救援而餓了好幾天吃不到飯的情況,整個政府有限的災害防救人力光是花在運送食物與飲水就耗掉不少時間,更甭談要把握第一時間對罹災者進行救援了。台灣要向日本學的事情,還多得很!」
弘毅:「長久以來,日本對防範震災非常重視,不只對建築嚴格安檢,也會針對震災因應持續宣導及定期演習。 這些並不是敷衍了事的表面文章,而是落實到社會各階層的演練。不只政府部門,包括學校、民間機構、公司行號、公共場所等等,每年都會定期舉行防災演習。
不要小看這些準備和演習,一般人平常很少注意這方面的事情,遇到災難時很容易驚慌失措,或者逃生無路。但如果平時有定期的演練,陷入緊急時刻便能啟動記憶裡的求生模式,加上準備好的逃生裝備,就會有比較多的生存機會。
台灣雖然也是地震頻仍的島國,對於防災演練卻一向疏懶。幾十年前還有防空演習,學生們也只是當演戲,一般民間機構就更不在意了。問問公司的緊急逃生門、滅火器在哪?可能大部分人都霧煞煞。台灣應該自問,我們準備好了嗎?」
圖片來源:Dowl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