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8日 星期二

限縮知識論述 重回保守年代

文化評論

〔摘要3.8.2011蘋果 徐世榮〕衛生署楊前署長電視名嘴,引起社會熱烈討論;馬英九總統則於昨日再度稱讚楊前署長,並說:「依他個人觀察,發現部會首長若是講真話、講實話、大聲講,不要模稜兩可,民眾接受程度會較高,比較有Fu 。」

馬總統應該是相當認同楊前署長的作為及主張,否則應當不會多次予以肯定。但楊前署長是否如同馬總統所稱的「講真話、講實話」?什麼是真話、實話?馬總統的學術背景為法學,他又如何知道楊前署長「講真話、講實話」?

馬總統近日頻頻要官員主動出擊,其用意何在?馬總統只是要官員講清政策嗎?還在要透過政治權力來限縮論述的空間及知識的範疇?

例如,我們該如何來定義疫苗施打問題?什麼是真實?這是單純的科學問題嗎?還是複雜的社會問題?

過去基於現代化的理念,上述問題往往被定義為科學問題,需由專家予以解決。專業化被視為是追求完美的最佳途徑,專家們被視之為科學家一般,透過他們對於科學工具的運用,問題的解決似乎是輕而易舉。

許多的專家皆相當的自負,以為他們的專業知識可用來解決任何政策的問題;因此,所謂的「公共利益」也必須是由這些少數專家及由其組成的委員會來給予詮釋及界定。但是,這樣的理念早已經遭到了揚棄

在一個多元的環境裡,我們開始了解最困難的地方是如何去「定義」問題,及在複雜的因果體系中如何放置問題;尤其是當我們把價值的因素放進來一起思考之後,問題就顯得更為棘手。

疫苗問題,其實不單純是科學問題,它們更是難纏的社會及公共政策問題。這中間包含了權力、利益、價值不同的意識形態等,是無法用科學的方法來予以馴服,帶有濃厚的扭曲及偏差,因為它用科學理性來對抗及排除政治與價值的選擇,因為後者皆錯誤的被視之為不理性,並不屬於知識的範疇。

其實,人們日常生活之經驗,也是充滿了知識,而這些知識是公共政策制訂時必須給予尊重的

楊前署長告電視名嘴,馬總統多次稱讚,並要部會首長要勇於應戰。這隱含了重要的意涵,即主政者不惜動用政治權力,欲限縮台灣社會的知識體系及論述空間,把我們拉回過往科學決定一切的保守年代,並以此來掌控公共政策的決定權。這樣的作為即將喪失得來不易的民主、自由與人權。

參考資料:

輿論 淪為權貴的工具

君子 不重則不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