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原理啟迪303
Ravel Bolero Muti/Wiener Philharmoniker
1. 波爾假設,圍繞原子核的電子只存在於固定、不輻射能量的軌域。
2. 在沒有外力介入的情況下,原子是一個封閉穩定的系統,原子的電子因為沒有外力介入影響其運動,所以電子不需要透過釋放能量來調整,就可以持續不斷地圍繞原子核公轉下去。所以原子系統中,電子圍繞原子核的運動,是一種慣性運動。
3. 依照Steven S. Zumdahl認知的古典力學,電子圍繞原子核的運動會改變速率與方向,應當歸類為加速度運動,不是慣性運動。這是正確的嗎?
4. 判斷一個物體是不是進行慣性運動的標準,不能只建立在速率固定或方向固定上。在一個封閉的系統中,每一個物體(粒子)與其他物體(粒子)達到平衡狀態後,維持規律而持續的運動,這就是「慣性運動」。
5. 牛頓對慣性的定義:絕對空間,為不依賴於外界任何事物而獨自存在的參考系(獨立的系統);在絕對時空中,不受力的物體具有保持原來運動狀態的性質,這性質稱為慣性。
6. 這個世界存在許多獨立的系統,例如,穩定、沒有輻射能量的原子,是一個獨立的系統,裡面的原子核、電子……等粒子的運動不受外界活動的干擾;分子也是一個獨立系統,在沒有起化學反應之前,每一顆分子的組成原子都按照自己的慣性運動。
7. 獨立系統內的封閉的時空環境,牛頓稱為「絕對時空」;獨立系統形成之初,各物質彼此激烈碰撞,經歷一段時間調整到平衡狀態後,進入穩定時期,只要沒有外力干擾,獨立系統內的各個組成物質將持續地維持原來的運動狀態,也就是維持「慣性」。
8. 牛頓認為,慣性是物體的內秉性質。每一個物體都有自己的質量、極性、組成結構、動能……等特徵,稱為「內秉性質」;「內秉性質」就是是「與生具有的天性」,物體的「內秉天性」使物體產生一種固定的運動模式,稱為「慣性」。
9. 舉例來說,單擺,依照連接擺垂的「線繩長度」,產生固定的「擺動週期」,這就是一種慣性運動。
10. 處於慣性狀態中單擺,有沒有加速或減速?有,擺垂從至高點到最低點的來回過程中,確實有加速、減速,但是這並不影響單擺的「擺動週期」,單擺一直處於規律的運動「慣性」中。
12. 角動量子數,就是原子核拉電子圍繞自己公轉的力量的單位能量。
13. 「電子移動速率的改變有特定的增加幅度,電子只有在特定的能階軌道,才會產生角動量子數」:在獨立的原子系統內,圍繞原子核的電子進行一種慣性運動,縱使電子的能量增加,電子也是在原本的慣性規律下加以變化成新的慣性運動,不會隨意破壞慣性規則。
14. 當電子圍繞原子核的運動是規律的慣性運動,有固定的公轉週期,電子圍繞原子核的能量,才能均勻切割成完整的最小的基本能量單位,稱為「角動量子數」。
15. 相反地,如果電子圍繞原子核的運動是隨機變化、無秩序的,這種失序、混亂的能量沒有辦法均勻切割成最小的基本能量單位,就沒有所謂的「量子數」。
16. 同一個單擺,不論任何時候測量,得到的「每分鐘的單擺擺動次數」是固定的、有週期性,是因為這個單擺「每一次擺動」的時間是固定的、有週期性。
17. 同樣的道理,電子圍繞原子核的運動有固定的公轉週期,代表電子軌域上是一顆一顆的「角動能量粒子」,或者說是一個一個的「角動能量波」。
18. 當科學家對玻璃管內的氫氣通電實驗的時候,氫原子吸收了外界的能量(電能),獨立系統內的組成粒子(電子、核子)慣性都被破壞。
19. 一方面,氫原子的原子核吸收太多負電,導致它的正電引力下降,對原本圍繞原子核的電子的控制力下降;另一方面,原本的電子軌道灌入太多負電粒子,電子雲密度變高,各負電粒子彼此互斥,拉開彼此的空間;這二個因素都使電子的公轉圓周擴大,更加遠離原子核,進入「高能階」狀態。
20. 玻璃管內的氫氣處於通電狀態時,氫原子系統被二股力量的拉扯,一股是外界灌入的能量(通電的電能),一股是系統原本的慣性。
21. 因此,氫原子的電子,受外界能量刺激進入「高能階」軌域,並不會長久保持在高能階狀態,而是很快地又被原本的慣性力量拉回到「最低能階」軌域。
22. 電子彈回去的「最低能階軌域」,就是原子系統尚未有外力介入前的電子的活動軌域,稱為基態ground state,意思是電子的基本運動狀態。
23. 但是,電子從「高能階軌域」回到「最低能階軌域」會發生一個問題,「低能階軌域」的軌道長度小於「高能階軌域」,高密度的電子雲面臨空間壓縮,導致電子雲內部的粒子彼此激烈的摩擦、碰撞,許多電能因此轉換成光能、熱能流失出去,從外界來看就是通電的氫氣體釋放出光與熱。
24. 到底氫原子的電子從各種「高能階軌域」回到「最低能階軌域」的過程,會釋放多少能量?這是下一節要討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