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8日 星期五

生成溶液的熱力學(二) The Thermodynamics of Solution Formation Ⅱ

化學原理啟迪423
BCBGMAXAZRIA Spring/Summer 2014 | New York Fashion
1.     如果說,水溶解氯化鈉的程序需要少量的能量,那麼,為什麼氯化鈉這麼容易在水中溶解?答案與溶解程序的亂度變化有關。
2.     再複習一次,預測一個反應是否為自發性,使用的方法是,研究反應的自由能變化:
ΔGΔHTΔS
3.     實驗顯示,NaCl(s)溶解於水中,可生成1.0M NaCl,這個程序的標準自由能變化ΔG°是負的。(自由能的定義:拘束原子或分子維持現狀的力量,系統的自由能變化是負的,顯示自由能下降,代表物質在分解中)
4.     然而,前面的計算顯示,氯化鈉溶解於水的焓變化ΔH°soln是正數,因此反應應當是不利於氯化鈉溶解於水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氯化鈉溶解於水的亂度變化ΔS°必須是正數,並且數值要夠大,才能使標準自由能變化ΔG°是負數。(因為ΔGΔHTΔS
5.     毫無意外地,氯化鈉溶解於水的程序,標準亂度變化ΔS°是正數。首先,氯化鈉組成物質被打散的亂度ΔS1,和溶劑水分散的亂度ΔS2,確實都是正數。因為在這二個反應步驟中,氯化鈉和水都變得更分散、亂度增加
6.     氯離子Cl和鈉離子Na+與水混合的第三步驟,亂度變化也是正數。因為溶質是隨機地分散在大量的溶劑裡
7.     因此離子性/極性溶質,溶解於極性溶劑的程序,可歸納出以下的重點。因為氯化鈉溶解於水的焓變化ΔH°soln,包含大的正數因子與大的負數因子,所以,很難預測,離子性溶質溶解的焓變化ΔH°soln的正負號。
8.     不過,即使離子性溶質溶解的焓變化ΔH°soln是正數,數值通常也不會太大,很容易被溶解亂度ΔS°soln超越(亂度通常是大的正數);
9.     整個反應程序,在各種力量作用之下,結果標準自由能變化ΔG°是負的,所以,氯化鈉丟進水中溶解的程序是自發性的。
10. 類似的邏輯可用來解釋,為什麼「非極性溶質」會溶解於「非極性溶劑」中。在這種條件下,溶質溶解生成溶液的焓變化ΔH°soln應當很小,因為過程中吸熱與放熱的數值差不多,所以,正的標準亂度變化ΔS°soln,將提供生成溶液程序必要的驅動能量。
11. 讓我們討論一個非自發性的程序:非極性溶質無法溶解於大量極性溶劑中。油輪大量外洩石油到海上,這些石油一定會浮在海面上,這是「非極性溶質無法溶解於大量極性溶劑中」最佳明證。
12. 非極性物質在極性溶劑中散開,其標準自由能變化ΔG°是正的,其背後的原因,探討如下。
13. 非極性溶質,溶解於極性溶劑,其標準焓變化ΔH°soln預期為正的(吸熱),不利於溶解程序進行。
14. 徐弘毅注:物質有「物以類聚」的傾向,所以非極性溶質分子彼此緊密吸引,極性溶劑分子彼此緊密吸引,才是正常狀態;
並且由於極性物質與非極性物質會彼此互斥的關係,非極性溶質還會因為周遭極性溶劑的排斥力,而增強非極性溶質分子的內聚力,造成溶質更難打散;
所以,如果要打散溶質或溶劑(溶解),一定需要額外添加外力(例如劇烈攪拌或加熱)才行;這便是為什麼非極性溶質,溶解於極性溶劑,需要大量吸熱,標準焓變化ΔH°soln是正的。
15. 因為非極性溶質與極性溶劑互相吸引的焓變化ΔH3°是整個溶解程序中,唯一的散熱步驟,然而,ΔH3°的數值卻非常小。
16. 徐弘毅注:2個分子鍵結成1個分子,分子數量變少,照理說參與反應的原子們進入更穩定的狀態,應當釋出一些熱能才對,
可是,因為這2個準備鍵結的分子,1個是極性物質,另1個是非極性物質,它們本來是不會互相吸引,因此過程中很多能量花費在對抗排斥上,這使得最後縱使2個分子鍵結成功了,釋出的熱能也非常得小,意思是,非極性溶質與極性溶劑互相吸引的焓變化ΔH3°,數值非常小。
17. 另一方面,溶解程序是增加亂度ΔS°soln,我們因此預期,標準亂度變化是正的,有利於溶解程序進行。
18. 徐弘毅注:如果非極性溶質能溶解於極性溶劑,這代表有外力加入,外力攪拌或加溫提高了亂度,破壞了「非極性溶質不能溶解於極性溶劑」的慣性;如果非極性溶質能溶解於極性溶劑的亂度,扣除外力的能量,結果應當是減少亂度,也就是亂度ΔS°soln是負的,並且是很大的負數值
19. 因此,我們對非極性物質與極性物質不相容的解釋是,溶解程序的標準焓變化ΔH°soln的正數值,大於它的標準亂度變化ΔS°soln,所以最後得到一個正的「標準自由能變化ΔG°」,不利於溶解程序發生。

n  翻譯編寫Steven S. Zumdahl Chemical Principle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