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一直到2005年失業率都還高居12%,2007年方才降到8.5%;今年以來表現更佳,目前只剩下7%且持續看跌,失業人口也從1992年以來首次降到3百萬以下。至於2010年3.7%的經濟成長率,更比歐盟27國平均1.9%高過甚多。
對照組則是近況不佳的美國,其失業率已從2007年的4.6%,一路攀升到2010年的將近10%;今年以來雖有好轉,但也還有9%之高。看到這些鐵錚錚的優越經濟數據,包括英美各地也紛紛呼籲,或許又該以德國為師。厚實的工業技術基礎,允為德國早年歷經多次命運衝擊,以及晚近全球金融風暴洗禮,卻仍能老神在在的重要條件。
而以不到8千2百萬的人口,土地面積大概等於中國四川一省,德國出口總值全球居冠的紀錄,竟然一直到2009年才被「世界工廠」的中國超越,主要原因即在於「德國製造」的產品,特別是汽車、精密機械、光電器材,甚至藥品與能源設備,幾乎已是高品質、高單價的同義詞。
除了像Daimler-Benz(產品包括賓士車)、BMW、西門子與SAP(全球最大軟體服務公司)這些國際著名的大企業之外,撐起德國經濟半邊天,包括將近全國7成就業(私部門的8成)與半數以上GDP,且最能傳承源自中世紀德國「工匠主義」與「學徒制」精神的代表,其實是為數約350萬家的「中小企業」(Mittelstand)。
德國的中小企業則兼具在地化與全球化兩大特色。在地化指以家族經營為主的德國中小企業,7成位於鄉鎮,且跟當地社區緊密結合,可算是真正的「在地經濟」楷模。德國的中小企業向來以技術優越著稱、產品不容易被複製與替代,所以深具國際競爭力,既能負擔國內高工資、高稅率,也不需要顛沛流離或外移到低工資國家。
此外,高度出口導向,主要從事B2B(企業端)生意並積極開創利基(niche)市場,更是德國中小企業迎戰全球化的本錢。根據統計,每一家德國中小企業出口時平均有16個目標市場,同時具備成長來源廣泛與風險分散的好處,例如近來工業化國家進出口普遍低迷,但可透過包括中國在內等新興經濟體的快速成長作為彌補。
說穿了,近年來德國出口得以開出亮麗成績,進而維繫將近三分之二成長動能並帶動就業,形成良性循環,保持技術領先、營造互補而非競爭的關係,才是面對以中國為主等新興國家迎頭趕上的上策。
1999年歐元的誕生,也對德國的出口添增助力。包括希臘、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在內等國貨幣,加入歐元區後等同彼此實施固定匯率,無法再像以前可動輒透過貶值手段來彌補競爭力的流失。德國這十年來在歐元區內更容易出口,二來因為這些國家屢屢發生政府債信危機而拖累歐元的幣值,也同時有利於德國對全球出口。
台灣的中小企業也曾盛極一時,直至1990年代中期尚佔出口總值半數以上,如今卻早已滑落到兩成以下,原因固然多端,但光芒不再卻也是事實。德國經驗也許很難複製,但值得亟思脫離困境的台灣借鏡。
參考資料:不確定的年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