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5日 星期五

「穀賤傷農」的解決之道

〔摘要8.4.2011蘋果 羅竹平〕農委會要老農用智慧手機查詢市場行情,以期解決資訊不對稱,立意良好,但目前全省約有數十個批發市場,互相獨立,交易資訊僅限一地,並非全國流通。買賣資訊不流通,當然不易貨暢其流。

所以政府第一步應要整併這數十個批發市場,成北、中、南、東4大區塊,使其資訊連線流通。但教老農用電腦上網或用智慧手機有難以克服的困難。

所以應利用台灣有線電視普及和「全民皆股」的國情,將整合的批發市場行情即時傳送到有線電視上。故一般老農,即使毫無e化能力,也可以輕鬆利用有線電視觀看最新農產品成交行情。而且這項建設不需花太多成本。

然而,台灣的農產運銷機制除資訊不對稱外,產、銷間議價能力不對稱才是關鍵。因雖拍賣價格是公開競爭,理論上應能產生效率合理價格,但若收購或競標的「大盤」是少數,就易滋生「聯合圍標」的空間。復由於農產品易腐敗,眾多小農面對寡佔中間商,議價能力因此不對稱;常使得產地和零售價相差甚大

為解決資訊和議價能力上的不對稱,建議成立一能提供小量批發特性的「產地直達餐桌交易平台」,讓小農們直接面對數十萬小量批發買主和數百萬家庭主婦(可一次買一周的量),進行交易。當少數盤商必須與數十(百)萬小量批發買主競標時,產、銷間的議價能力就對稱起來了。

這個「平台」可利用台灣有線電視和電話下單交易普及的特質,讓老農可在有線電視上看到即時交易資訊,就像平常看股票一樣。例如,某小農預估明天他的田地能採收50斤地瓜,欲售每斤35元。他就預先以電話(或網路)向此平台營業員下賣單,說出所欲出售之產品、數量、等級和價格等資訊,就如同向股市營業員下單賣股票般簡單。

在「全民皆股」的台灣,即使老農也會邊在有線電視上看盤、邊用電話下單。而各買主通常可用電腦搜尋研究各產地貨品、貨色、價格再下買單。就跟買賣股票可以決定買賣的張數和價格一樣,這個平台也需有股市期貨「少量多樣」的交易機制。

譬如,某一中壢餐廳願意以賣方出價每斤35元向該生產者購買15斤地瓜。另外假如盤中價格開始下滑,只要仍有利潤,該小農也降價接受高雄某小學每斤30元,20斤地瓜的訂單。若後來價格上揚,某台北主婦願意以40元買3斤地瓜。該小農就明早採收38斤地瓜,送到此「產地直達餐桌交易平台」做農藥抽檢、分裝後再分別出貨;剩餘的12斤地瓜則運至傳統批發市場。

為建立有良好信用的交易環境,此平台需要提供幾個連大賣場也難能提供的「品質保障」的服務:產品履歷登錄與上網、分級包裝、品質檢驗、雙向客戶評價制度等。另外也培養研究員,定期向農民提供各類農產品的分析報告。若能品質控管若此,此平台可輕易擴展成外銷平台。

農委會計劃培養2千名產銷資訊專員,若隨身配備數位相機和筆電,他們正好可協助老農登錄產品履歷、分級其品質和協助接單。這個平台,佐以良好的運輸耗損管理機制,有可能使消費者以接近批發價的價格買到安全的農產品。

價格降低使需求增加,因此促進農業就業、活化農地和減少進口農產品。而農民以接近批發的價格賣出,收入提高就減少對補貼的依賴。

這個平台應與有聲譽的企業合作,委其管理。但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雖然這是由政府扶植創立(和企業認捐),政府應以優惠的方式將主要股權,依農民的土地和出產大小,轉讓給農民,讓這個「產地直達餐桌交易平台」為農民所用,也是農民所有。

這會加速「小地主,大佃農」的形成。因為老農一方面收地租,另一方面又有股東分紅:把地讓給農企生產後,創造更大產值,將為此平台通路帶來更多利潤,增加股東財富。 〔臺灣大學農經系助理教授〕

馬農業出手 連輸三招〔摘要8.4.2011蘋果 林濁水〕1.馬總統在香蕉一役,一句沒同理心的話,使他受傷;2.果價下跌仰賴中國採購當優先方案又再受傷;3.老農津貼換民進黨出招,加碼1000元,民進黨被社運界人士批評是發紅包式的政策,馬反對,但馬不只不因民進黨被批評而得分,還同樣受傷。

中間偏左的民進黨,在1990年代初由蘇煥智發難,首倡建立國民年金制度;先折衷成過渡性的敬老津貼,接著又進一步推動老農津貼。等到執政後,老農津貼已加碼到5000元,2007年本想進一步加碼,但林萬億、王榮璋等人堅決反對,民進黨改變方向把津貼整合到國民年金中,2007年《國民年金法》通過。

由於年金制要農民定期繳交儲金,馬為討好農民,反對,並主張國民年金、老農津貼兩者脫鉤,還承諾老農津貼每年加碼2008年上台後,馬政府修法使兩者脫鉤,但既大減稅又逢景氣下滑,財政困窘不願實踐加碼的承諾

民進黨無力修法,又認為軍公教既然加薪,農民的困苦不能再被忽視,因此主張老農津貼加碼1000元,這其實等於是提醒馬英九兌現承諾。不料馬財政上既困窘,又因民進黨的主張受到輿論界批評,尤其政策不能跟在民進黨之後,於是反對加碼。

由於津貼加碼和國民年金是兩者應選一個的替代方案,馬這一反對,便在制度理據上不知所云,這一個過招,馬再度受損。

2日馬出巡,說台灣石斑魚的技術「絕對不能外流」,並嚴格對農委會要求。對農民說話這次總說是對了,但這招出得實在夠晚,已毫無力道。台灣農業技術、資金、人才外流中國,這是近年來台灣農民的最痛,但卻幾乎是國民黨的大政方針

2005年在《反分裂法》的威嚇下,國民黨前往北京,宣示國共聯手反獨,其中大略是:1.台灣水果零關稅登陸;2.中國促銷,並採購台灣農產品;3.中國提供生產基地,台灣在資金、人才、品種、技術上配合4.彼此尊重農業商標、專利、智財權。後來蕭萬長更進一步說兩岸共創農產品品牌。

接下來中國在各地廣闢海峽兩岸農業試驗區、台灣農民創業園區……農業園區。國民黨得意地說,這是為台灣農民創第二春。事實上,享受到這個第二春的只是少數富農、農會幹部、商人、農委會前官員,而絕大多數農民受害。

因為中國採用台灣技術、人才、資金後,外銷競爭力大增,不只回銷台灣,台灣的國際市場也被替代。1992年日本農產品進口,台灣和中國相當,大約都7%多,但到了2009年,中國躍升到12.44%,台灣只剩1.28%!

中國選舉時進行採購,但技術人才、資金在國共合作下大量向中國流失,這種交換得失之間的落差大到不可思議,更何況中國對所謂尊重智財權方面,台灣農業試驗所研發的專利不准登記;而如台茶12、黑金剛蓮霧、虱目魚、七星鱸……技術都已被複製,問題實在嚴重。這幾天馬才說要保護技術,為時晚矣!

參考資料:中國農創園 對台吸金近180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